APP下载

足尖上的红色经典

2016-05-30王俏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投江女战士芭蕾舞剧

王俏

7月5日一个看似寻常的日子,对于本人来说却别有一番意义,这一晚,坐在大剧院里看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第一次被一部抗日题材的舞剧震慑和吸引。

这部根据抗战史实改编的芭蕾舞剧,讲述了东北抗联西征的八名年轻的女战士,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主动冲上前吸引敌人火力,最后舍身取义,投进乌斯浑河的英勇事迹。对于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已经有很多种文艺形式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但用芭蕾舞演绎还是首次。其实,用芭蕾演绎抗战经典,这个命题本身就带有难度。但辽宁芭蕾舞团的确是实力担当,看完整场演出,我竟找不出一个吐槽的点,丝毫没有违和感。

编与导

芭蕾舞剧《八女投江》的编剧是王勇、陈惠芬、阮晓星(执笔),同时,王勇和陈惠芬还是这部剧的总导演。王勇和陈惠芬是我国著名舞蹈编导,一直是革命军事题材的重要实践者。本剧的编排,在结构上很有特点。编导避免了直接描写大段战争的手法,通过女性视角,刻画了战争环境中的女性世界,以情感世界的人性刻画为主,用平实的感情打动人心:年轻的妈妈不得不送走刚出生的孩子、新婚的妻子失去了心爱的丈夫、年轻的女儿与父亲的生离死别……这些都深深地敲打着每一名观众的内心,无不令在场的观众动容。

个性鲜明的人物设定也不容忽视。因为时间久远,在大家的印象中,这八个女孩更像是一个整体。所以,舞剧的前半段,编导用三段双人舞——刚刚喜得贵子的夫妇、正在热恋的情侣和亲密无间的父女,交代了贯穿全剧的主要人物。同时,朝鲜族女护士、善于打猎的假小子、指导员等人物的性格刻画,也都入木三分。

舞与演

把军人威武不屈的形象与芭蕾的轻柔舞蹈动作结合起来,应该是这部舞剧的亮点之一,而这个亮点只用了一个“走”的语汇。从开场“走”的切入,到结尾“走”的升华,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表现了八位女战士内心的“临危不惧”,纵使面对弹尽粮绝、孤立无援,依然迈着坚定的步伐。其实,用这个“走”的动作收尾,也留给观众很多想象的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八女投江》这部舞剧带给我们一个惊喜,那就是人物的“演“。近年来,虽然国内大量舞剧问世,但人物的单一雷同,不免让人心生厌倦。本剧吕蒙的表演,堪称典范。吕蒙饰演了一个反面人物,开始,他是情意浓浓的年轻情侣,与大家一样积极抗日;转身,他却变成了密林中的逃兵,还劝自己的爱人一起逃走,形象转变之大,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吕蒙的眼神演绎得非常到位,从坚定变成闪烁,配合着他过硬的舞蹈技巧,把一个懦弱逃兵的内心世界诠释得极其精确,这也难怪有观众说,“我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此外,本剧中两段地域特色群舞——朝鲜族女护士安顺福回忆家中往事的朝鲜族舞蹈、“八女”中最小的王惠民与父亲在抗联篝火联欢中的东北大秧歌,也都在芭蕾的编排中得以恰当的结合。

乐与景

好的音乐与舞台美术可以对一个舞蹈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八女投江》就称得上是一部情景交融、乐舞交融的精品力作。

本剧的作曲是国家一级作曲家刘彤,他曾经为歌剧《孔子》作曲,张艺谋导演的大型舞台剧《印象刘三姐》的配乐也是他的作品。我是个外行,对于音乐真的说不出个所以然。但以一个观众的角度,我以为《八女投江》的音乐准确细腻地贯穿了整部芭蕾舞剧,着重描写了八位女战士的亲切与高贵。开场时熟悉的旋律《松花江上》更是迅速地拉近了观众与本剧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最后的赞歌烘托了八位女战士不畏生死,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时,本剧的舞美设计张继文也是一位得过多次大奖的老师。那些粗壮的树干不仅营造出东北大森林的壮美,更象征着人民和抗日游击队坚不可摧的意志.这些大树巧妙地为演出场景的转换和演员上下场提供了多样的艺术可能,可以说起到了“不只是装饰”的作用。

半个世纪前,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被视为是芭蕾艺术“中国气派”的成功范例。今天,芭蕾舞剧《八女投江》不知能否接过这个接力棒。但我相信,它会在不断的演出中继续完善,不断实现中国芭蕾的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 姜楠)

猜你喜欢

投江女战士芭蕾舞剧
父子接力为女战士守墓80年
命苦
“模仿屈原投江”,文化传承何须哗众取宠?
中国原创芭蕾舞剧《花木兰》剧照
“红心女战士”陈少敏的传奇人生
气节重如山——国画《八女投江》再赏析
死猪“投江”暴露监管漏洞
老菊花更换——记新四军女战士、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乔宏
冰雪女王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央芭蕾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