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鲁克纳的《第六交响曲》

2016-05-30车新春

音乐生活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调交响曲调性

车新春

布鲁克纳《第六交响曲》创作于1879年,完成于1881年9月的圣弗洛里安。在写作《第六交响曲》的时候,布鲁克纳已经定居维也纳十余年了,创作有五部交响曲和一些其他宗教作品,虽然他在不久之前他创作《第五交响曲》的时候,还处于人生的最低谷的绝望与沮丧中,但是,命运的转折似乎也悄然发生,它开始青睐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显得非常笨拙的作曲家。首先是出版商Rfitting,在1877年年底布鲁克纳《第三交响曲》首演音乐会之后,在现场立刻与作曲家会面,允诺出版他的交响曲,并最终于1880年实现。其次,经过十余年的奋斗,布鲁克纳意识到自己在宫廷乐队、维也纳音乐学院与维也纳大学这三个维也纳主要机构中获得了一席之地,同时发现自己拥有了一批崇拜者,他们大多是在未来大有发展的年轻人(例如马勒),这些年轻人在精神和事业上支持着布鲁克纳,令这位年近六旬的作曲家不再感到孤独。

《第六交响曲》获得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青睐,得益于1881年2月布鲁克纳《第四交响曲》首演的初步成功,然而,为了保险起见,乐团指挥威廉·扬最后还是在1883年2月11日的演出中,决定仅仅演出中间的两个乐章,即柔板和谐谑曲乐章。作品的反响是毁誉参半的,勃拉姆斯对这部作品进行了罕见的认同,然而汉斯立克却仍然对之嗤之以鼻,他声称布鲁克纳是一个野蛮的作曲家,认为这部作品虽然遵守了某些规则,但是丧失了交响音乐的本质,他批评布鲁克纳将瓦格纳的音乐戏剧风格移植到交响曲中。也有评论者认为这部作品令人惊叹,虽然它缺乏逻辑、过于冗长,但它有美妙的乐思和辉煌的配器。

《第六交响曲》的首次完整演出出现于1899年2日.此时布鲁克纳已经去世,作品由他的学生马勒指挥完成(令人遗憾地存在大量的删减与配器的改编)。布鲁克纳生前没有看到《第六交响曲》的完整演出,以及音乐界与大众也对这部作品知之甚少,这些事实对于作品本身而言,未必不是一件幸事,因为它免于遭受由于布鲁克纳不自信导致轻信他人意见、而被一再修改的命运。作品仅仅在1894年被作曲家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订。

《第六交响曲》是布鲁克纳篇幅最短的一部作品,用时不到1个小时,尤其相交于它之前诞生的复杂的《第五交响曲》而言更甚,如巴伦博伊姆指挥这两部作品,所使用的时间相差近20分钟。在这样一部短小精炼的作品中,布鲁克纳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丰富与大胆。作曲家自己就声称这部作品是大胆的,所谓大胆不仅表现在和声调性上的运用上,而且体现在结构的选择上。

《第六交响曲》(A大调,WAB 106)一共有四个乐童。第一乐章运用奏鸣曲式,共有三个主题。然而,音乐一开始却没有按照作曲家的创作惯例以弦乐震音为背景,而是在小提琴声部运用布鲁克纳节奏型(两音加上三连音)为背景,低音弦乐奏出一段富有特点的主部主题。

主部主题的特征在某些方面是对整个乐章的预示。首先是调性的不确定,由于主题旋律中出现的G、bB与F这三个音,令调性扑朔迷离,有学者认为它们属于调内音,是A弗里吉亚调式,也有学者认为它们是调外音,有向d小调转调的倾向,但整体还是在A大调上,无论如何,上述三个音的出现,令旋律的半音化与转调倾向明显,因此,这段音乐一开始,主调的稳定被打破并被延迟肯定,调性处于模糊状态;其次是节奏的复杂,如三连音不仅出现伴奏声部中,形成一拍时值的三连音,还出现在旋律中,形成两拍时值的三连音,各声部同时发声时构成复杂的节奏律动,并弥漫在整个乐章;再次,模进手法在主题中的运用,促使它成为展开部发展的推动力。

副部主题的出现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它在调性与节奏的复杂性方面延续了主部主题的特征,但它在律动上放缓,在e小调上形成一段抒情的旋律,并用对位手法使音响更为丰富。第三主题是在c大调上由乐队以ff的力度齐奏奏出,它富有感召力,有英雄特质,最后呈示部在平静中结束。就展开部而言,它没有进行所谓的分裂,而是将主部主题的主要动机用模进手法进行展开,并走向一个小的高潮,最后在音乐的高潮中引入了再现部。再现部不像通常奏鸣曲式一样,一开始主调就得到回归,在这里,调性经历了一系列的远离,先是主部主题经历了bE小调,bG大调与bA大调等一系列调性曲折之后,才最终在A大调上重现,副部主题又转入#F小调与bA大调,第三主题进入D大调,最终音乐在尾声稳定在A大调这一主调上,低声部持续的A音表明了一切,这一乐章最后以fff的力度结束在辉煌的乐队全奏中。

第二乐章是柔板乐章。这一乐章的重要性与特立独行,首先体现在乐章的用时上,它虽然篇幅不长,但是由于非常缓慢的节奏导致它的用时竟然超过了首末这两个思想最丰富的重量级乐章;其次,体现在对结构的选择上,乐章运用了几乎是首末两个乐章独有的奏鸣曲式,这在布鲁克纳之前的交响曲中从未出现。按照布鲁克纳奏鸣曲式的惯例,这一乐章也有三个主题,它们虽然性格迥异、各具特色。但共同营造出整个乐章庄严的氛围。在主部主题中,F大调上缓慢的速度、扬抑格的节奏、低的音区、小提琴奏出曲折旋律、以及双簧管奏出的下行旋律线条等无一不是在进行着悲痛但不伤感、甚至可以说带有节制的诉说。副部主题中,弦乐声部高的音区、充斥大跳并此起彼伏的旋律线条、对位化的织体,等等,形成一种缠绵的味道。第三主题低音弦乐有规律的拨奏声中,第一小提琴奏出附点音符节奏的旋律以及和声,营造出一种庄严气氛,犹如蹒跚的送葬人群,这是葬礼进行曲。接着进入展开部,它非常短小,主要运用了模仿这一手法,引入再现。再现部在调性上进行了回归,随后进入相对较长的尾声,最后音乐结束在虔诚的安静氛围中。

第三乐章是谐谑曲,音乐快速、活跃、动力十足。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奇异与富有张力的音乐能够出自布鲁克纳这样一个生性腼腆的人。音乐从PP的力度开始,第一主题在柔和快速的段落与强奏段落之间的鲜明对比中,形成独特的魅力。它在第二次陈述过程中,逐渐发生变化,并将音乐推向一个小的高潮,音乐也从一开始的A小调转到现在的A大调。随后主题中的下行音调、三连音的节奏型都富有表现力。紧接着,三声中部呈现出与之前交响曲不同的特质,它没有使用兰德勒舞曲风格的旋律,取而代之的是,附点音符的旋律在弦乐的拨奏声与圆号的对答声中传递。

第四乐章是终曲,同样采用了奏鸣曲式。弥漫整个乐章的强烈对比是终曲的特点。主部主题是在p的力度上,在低音提琴的拨奏声中,由小提琴声部在a小调上奏出一段明朗的扬抑格旋律。随后主题旋律之后又在D小调上进行,管乐插入的f力度的对旋律节奏律动的补充,与p力度的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之后木管与弦乐对主题旋律片段进行展开,铜管为之作律动的补充,并在fff的力度中将音乐推向一个小的高潮。副部主题又以mp较弱的力度开始,它是由第一小提琴在e小调上奏出的一段抒情旋律,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奏出的旋律与之形成对位。第三主题是以PP的力度在舞曲节奏的背景下,由第一小提琴与木管乐器奏出的下行旋律动机。发展部用前面出现的主题动机进行展开,再现部的调性经过一系列的曲折之后,在尾声回到作品开始的A大调这一主调上,并回忆了第一乐童的主要主题,最终音乐结束在辉煌的音响中。

有学者将《第六交响曲》视为布鲁克纳中期作品的最后一首,认为它与《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风格上的联系显而易见,而与最后三部交响曲的区别明显。也有学者将《第六交响曲》归于后期作品中的第二首。并指出它在形式与转调上显示出作曲家成熟的技艺。无论如何,作曲家在这部作品中彰显出的多变的调性设计、复杂的和声进行、独特结构形式的选择、弥漫全曲的半音化旋律,复杂的节奏织体与对位织体,等等,促使喜爱它的人们仔细研读与聆听。

(责任编辑 张晓燕)

猜你喜欢

大调交响曲调性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G大调随想曲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集市交响曲
单子论与调性原理
梦呓——贝尔格艺术歌曲(Op.2)调性与无调性“一体化”创作技法解密
调性音乐中“非结构因素”的延长与扩张——以所选的李斯特作品为例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周末交响曲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