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大众传媒对学生写作能力提升之用

2016-05-30朱爱娣

大东方 2016年9期
关键词:大众传媒素材积累

摘 要: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化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为己所用是生产者的首要难题。同理,身为教师,我们亦应探讨掌握信息技术、用大众传媒为学生教学、服务的必要性。今我拟小议大众传媒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面。

关键词:大众传媒;教学;积累;素材;写作

时下,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各地区联系日益紧密;信息时代的到来为经济、资源、文化在全球范围内流通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时代背景下,如何掌握信息技术,化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为己所用是生产者的首要难题。同理,身为教师,我们亦应探讨掌握信息技术、用大众传媒为学生教学、服务的必要性。今我拟小议大众传媒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一面。

一、何为“大众传媒”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引自“百度百科”)一般而言,大众传媒分为纸质、电子两版,前者为传统类,主要是报纸、杂志、书刊;后者在信息技术助推下由最初的广播、电视向网络、微博、微信等客户端平台进化。马克思对印刷术评论道:“印刷术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说明传媒技术队知识传播与思想解放之重要性。可以预见,21世纪未来大众传媒必然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

二、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

我们写作文强调平常积累写作素材,宏观约取,厚积薄发,为达“问渠那得清如许”之境界,需修“为有源头活水来”之工夫。鉴于大众传媒传播面广、受众多、传播迅速的优越性,我向学生们强调要视大众传媒为获取写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国家大小事务、社会生活百态、人生坎坷巅峰、都被新闻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社交软件客户端等大众传媒尽收于己,承载了巨大的信息量。学生们平时可多看少儿报纸或主流报纸、收看新闻联播、收听学生广播等,把接收到的新闻素材随笔而记或记于一册,方便日后写作文用上,厚积而薄发。另外,我建议有条件的学生看《南方都市报》、关注新浪微博的“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文摘荟萃”,这些传媒提供相当有益的新闻消息或文学拾遗,平常多做笔记,以备日后写作之需。

三、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模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接收的信息量增加而提高和优化的,我们老师应懂得利用好传媒科技、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思考世界,树立正确的“三观”。学生们进入适当年龄阶段,我向他们推荐《参考消息》、《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的社论、“深度”栏目;新浪微博的“触碰心灵的台词”、“三毛全集”……这些传媒平台都有最新时事与发人深省的点评,又不乏精美绝伦的文学语句、名人名言,实属数不胜数。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大众传媒承载的信息量的正确获取,在打发空闲时间的同时又积累了写作素材、优美诗句名言,学寓于课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此外,长期接受批判性文字、具有深度思想的语句的熏陶对学生们务实、成熟的思考方式亦有裨益。

四、资源整合,指导学生适当运用素材写作

作为资深语文教师,我深谙作文的重要性与学生们提不起写作热情的矛盾。但我认为,通过学生们自己用积累到的素材写作并受到褒奖、鼓励,才算是真正正确地利用了大众传媒,才算是为热爱而作文。因此,我们老师应教会学生何时何处、何种体裁该选用哪件新闻、哪段美句,并对学生们辅以谆谆教诲、爱的鼓励,那才能提升他们的写作能力,甚至让他们爱上写作。

首先,我们要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定期进行分类整理,素材的归类如下:

1.表现我的精神成长

(1)思想上的磨練和成熟(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如“宽容”、“理解”、“感恩”……

(2)学习中的挫折和成功

(3)业余生活中的活动、爱

(4)亲近自然中的经历和感爱

(5)社会交往中的经历和感触

2.反映身边的人和事

(1)家庭中的真情和教益

(2)同学间的友谊和真情

(3)师生间的交往和深情

(4)社會上的好人好事

根据以上归类,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积累的素材,然后根据素材的内容和立意,对号入座,各归其类,为考场作文选择素材做准备。

其次,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交替进行,互为补充。为有效指导学生运用素材内存,可安排学生隔周一次自由作文,在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素材的基础上,任意选择一篇成文,题目自拟,中心自定。再隔周一次命题作文,有意识地让学生围绕作文试题选择合适的材料。

在考试之前让学生重温积累的素材和已有的成文。学生就不致于在考试有限的时间内搜索枯肠而不可得。学生在考试作文中能尽量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材料写,选材会更真实,表达更真切,写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既要认识到事物的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还要防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为防止学生被良莠不齐的传媒信息迷惑,使“素材积累”变成“借机上网”,我们老师应与家长携手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安全文明的网络环境,让写作成为孩子的一大乐事!

作者简介:

朱爱娣(1976.2—),女,职称: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事工作:小学语文教学

(作者单位:惠东县吉隆第二小学)

猜你喜欢

大众传媒素材积累
浅析大众传媒对当代文学的影响
大众传媒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