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设计重发展,教学活动求和谐

2016-05-28陈利军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角色转换教师角色新课标

陈利军

摘 要: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教学设计上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教学过程中践行互动、开放教学、合作探究,以求和谐。

关键词: 新课标 教师角色 角色转换 重发展 求和谐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正袭来,全新的课程理念,热切呼唤教师在反思自己传统角色的基础上,由道德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的“促进者”转变;由传统的“道德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者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做好角色的转换呢?下面我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这两个环节谈谈看法。

一、教学设计上的转换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知识的价值是本位的,而其他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等价值都是附属的,这往往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只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而忽视其他目标。新的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为目标,认为知识、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爱因斯坦曾在《论教育》中指出:“从学校走出来的不应该只是一个专家,而应该首先是一个和谐的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该由传统的以知识为本位,向以发展为本位转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突出“人文化”,也就是要关注人的更本质的东西。

传统教学使学生成了“道德知识的容器”,而教师则被赋予一种至尊的地位: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得深、广、多、寡,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对学生有什么要求,等等,教师都了然于胸。新的课程标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体验、自主活动和师生共同建构,这要求教师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在教学设计上体现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对教材既定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裁剪、重组;结合学生的生活世界、经验世界、想象世界,开发与研究新的课程资源。如在设计“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这一内容时,我特地找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克隆人、安乐死、基因技术对伦理与法律的冲击、网络犯罪对法律的挑战等,主动建构课堂教学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使教科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体。

总之,以前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可能是在琢磨怎么讲才能讲得漂亮、讲得到位,学生能听得懂;现在要琢磨的是学生是怎么学的,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多、更好,更会学、更乐学,我该做什么?着眼点不一样了,以前立足于教,现在立足于学。一句话,教学设计应初步拟定于课堂教学之前,最终完成于课堂教学之后。

二、教学过程中的转换

1.践行互动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意味着上课不仅仅是教师传播知识,更是师生一起分享,促进学习;上课不只是单向的付出,也是教师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践的过程。我们要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播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以“对话人”的身份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要创造氛围尊重和保护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成为“平等者中的首席”。

2.把握课堂教学体系,营造开放的课堂氛围。

教学是封闭和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过于强调封闭,只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默和程式化。新的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造就开放的教学运行环境,在开放中搞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进行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3.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培养全新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呼唤学科教学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思想政治课也不例外,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我在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的第二方面“已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这一内容时,学生们都觉得较难理解,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疑问,如: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否都不予刑事处罚?不予刑事处罚是否意味着不承担责任?已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怎么处理呢?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有危害社会的行为会如何?“必要时”是指怎样的一种情况,等等,围绕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课堂讨论。由于初二学生初学法律常识,对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甚少,一时难以得出让人信服的结论,最后大家商量决定,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先课外查找有关资料,再搞一个课堂“2分钟限时演讲比赛”活动。为方便起见,学生们提议前后桌同学四人为合作学习小组,每组自由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问题;给小组内每位同学分工,担任不同的角色,如组织者、整理者、发言者、鼓劲者,等等;有的还制定组规:先分散后集中,在集中前人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等等。比赛中,学生们不仅观点简明扼要,举例典型得当,有的甚至能对其他组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和纠正,积极性空前高涨。最后学生评出了优胜者,其中比较优秀的几篇文章还被编成一份简报《让我们走近法律》。作为教师,活动初期,我的身份是组织者,组织和动员全体学生(不能只是优生,也不能是少数)参与,把学生引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路。当然作为组织者,切忌“君临天下”,把自己的预想作为“指令”来贯彻。活动过程中,我退居到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就是参谋、助手,既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又当鼓动者。最后,我以平等参与者的身份,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评价活动效果,反馈相关信息。这样通过师生共同研究、探讨与体验,学生们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地萌芽了。

4.合理评价课程成绩,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应试教育下,“分数”几乎是我们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新课程标准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课程成绩的评价时,应把握好三条原则:第一条是情感性原则。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像法官审案那样超然于情感之外,即使答案显得幼稚甚至偏激,只要是学生经过大脑思索而形成的判断,教师就要耐心倾听并加以真诚的鼓励。第二条是发展性原则。教师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学会欣赏每一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特别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要赏识他们,哪怕是细微的进步,都应以博大的情怀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营造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第三条是差异性原则。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带有一定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作答;在教学形式上,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等,力争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

显然,要做好新课程下政治教师角色的转换,远远不止这些环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始终面对挑战。相信通过不断探索、不断调整,定能以崭新的姿态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前沿。

参考文献:

[1]钟铧.教师角色转换的现代教育技术学分析.山东德州学院基础部.

[2]靳玉乐.关于新课程改革理论基础的讨论.中国教育报.

[3]杜萍.聚焦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角色转换.江苏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角色转换教师角色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与教学行为
新媒体环境下多模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师角色定位
初中班主任如何实现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角色转换
浅析支架式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角色定位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