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感传递模型在高等教育中的探索与思考

2016-05-28张莉娜陈靓瑜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情感

张莉娜+陈靓瑜

摘 要: 情感是人对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具有持久性。文章通过对海德平衡理论的借鉴,建立针对教育工作的三种情感传递模型,并通过模型分析教育工作中因情感传递可能会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授课、思政教育、学风建设等方面产生的一些问题,并思考相应解决办法。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平衡理论 情感 情感传递

一、引言

情感是人对认知内容的一种特殊态度,对任何给定的客观对象、思想或人,都具有认识的成分、表达的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体系[1]。高等教育者无论在讲授课程还是思政教育,甚至是组织学生活动时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当某种类型的情感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往往不仅仅影响学生个体,经常会在若干学生中发生情感传递,发生情感片区效应。假如这类的情感是消极、片面的,并且发生传递,那么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阻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育人功能等问题,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合理借鉴海德平衡理论,建立情感传递模型,为高等教育者找到工作的切入点,正是本文对教育工作的探索。

二、海德平衡理论

海德平衡理论(Heiders Balance Theory),又被称为“P-O-X理论”,P代表某人,为模型主体,O代表另一个人,为模型客体,X是第三者或认知对象。平衡理论认为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是不稳定的,并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焦虑和不愉快。这种情感仅当P-O-X之间的关系发生改变,恢复平衡状态时才能消除[2]。

P-O-X之间关系均为积极情感关系(+)或者消极情感关系(-)数量为偶数时为平衡状态,消极情感关系数量为奇数时为不平衡状态。比如当主体意识到自己与所讨厌的人对某一事件有同一看法,或者自己与所喜欢的人对某一事件有相反的看法,此时主体体验到心理上的不平衡,这种不稳定的不平衡状态总是自发地向稳定的平衡状态变化。

三、情感传递模型

1.基础模型

借鉴海德的P-O-X模型,建立T-G-S模型,应用于教育过程。S为学生,T为教育者,G为教育目标。原则上T-G之间永远为积极情感关系,S-G和S-T可能为积极的情感关系,也可能为消极的情感关系,于是三者之间可以产生22=4种状态,但因为学生只受教育者的正向情感传递,假如学生与教育者建立起积极的情感关系,那么基础模型很容易形成均为积极情感的稳定平衡状态。

2.单元模型

四、情感传递模型的意义

1.在最简单的基础模型中,只存在一位教育者和一个学生,且教育者和教育目标之间始终都是积极的情感关系,由于一位德才兼备的教育者很容易让学生接受,T-S之间会是积极的情感关系,因此S-G之间容易形成积极的情感关系,使模型达到一个强平衡的稳定结构[5],此时α=1。

从以上推论可以看出,在仅仅存在一个学生的时候,教育者最容易实现自身的教育目标,这验证了,与学生单独沟通(比如家教,单独谈话,师生协作等)更容易传递情感,建立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关系。当然,这里仅仅是让学生认同教育目标,不代表学生一定可以圆满实现教育目标。

3.现实模型直接反映了在班主任工作、班级授课、思政教育等多数学生存在集合的复杂情感关系。因为学生间情感通道数量较多,所以学生自发的情感传播显得尤为重要。在态度形成过程中,认知成分会直接影响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成分[7]。在教育者对多数学生开展工作的同时,因为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同,不同学生对教育者和教育目标的认知不同,直接形成不同的情感,并通过学生间的情感通道不断传播情感。此时,模型就形成初始状态,在初始状态中α∈[0,1)。由于不平衡结构的存在,学生间需要通过不断的调整对各要素的情感关系以求自身达到在各个三角结构中的平衡,最终使整个模型达到平衡(即α=1)。

当α=1后,是一个稳定状态。举例说明,如一个班级从入学开始到某个时间后形成的班风往往到大四毕业的时候都不会变化,即班级学生、班主任和教育目标达到平衡的稳定状态。改变任何两个要素间的情感关系,会影响整个模型的稳定,故根据费力最小原则,不改变比改变更容易让人接受,所以要素之间选择不改变。所以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拿优良学风班的班级经常连续获得这个荣誉,反之亦然。

需要注意的是,模型的平衡稳定状态并一定不是代表所以关系间均保持正向的肯定关系,通过我们可以发现,某些孤立的学生,对其他的S,还有T和G之间都保持消极的情感关系,最终一样可以使模型保持平衡。所以我们可以经常见到有些班级中存在的沉溺网游,或者学习困难等学生在班风定型之后,他们与身边的人交流稀少,自身无法正常学习,这种状况会一直到毕业都不能改变,最终导致无法毕业。针对这样的学生,我们一定要努力改变其情感关系,以求新的平衡。

五、情感传递模型的思考

情感传递模型的建立给在具体层面给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性,通过基础模型、单元模型和现实模型三个模型可以了解,整个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情感传递的过程,让更多的正向情感在模型间的传递是教育过程中的重要工作。

1.对学生工作的思考。由现实模型我们可以了解,从学生入学后模型随机生成一个状态,在学生自发的情感传递和教育者工作的同时作用下,模型各个结构间状态不断改变直至稳定为止。当稳定状态产生之后,要再改变,工作的难度就会大幅度上升。因此,新生工作在学风班风的构建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2.对班级授课的思考。上述相似,在学生开始上一门课的同时,会因为对课程的看法和对老师的看法形成不同的情感关系。但是因为本身学生间存在各种不同的情感关系,所以会构建出不同的三角结构。比如往往寝室在高数方面都能取得良好的成绩,但是在VC++方面不怎么样。这并不是个人学习习惯的问题,而是保持积极情感关系的同学间都对某门课程产生消极的情感导致的结果。

3.对思政教育的思考。由于在教育者工作的同时,学生亦会产生自身情感,根据认知结构的不同,可能对同一教育目标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并且传递开来。因此,某些同质的活动重复开展,并不能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只是重复学生对同一对象的情感过程。所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才有助于达到教育的目的,贵精不贵多。

4.对模型中N的思考。显然,N的数值变大,情感通道的数量会呈指数上升。教育者的精力有限,情感通道数量变多后,教育者对每个对象传递正向情感的程度势必降低。而学生间接受不同情感的机会变多,由于学生间传递的更多的是自发的情感,那么消极的情感关系传播可能性会大大上升,有时会给教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比如小班教学效果在普遍意义上比大班教学好的;两个水平相当的班主任带的班少的那个往往带出来的班级比较好;班级人数多成员复杂的班级班风形成的自由度比较高。

六、结语

情感传递模型为众多教育问题提出共性化的思考,对于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找准问题的切入点有很好的作用,尤其对一线教育工作者传递正确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教育技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乐国安等.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彭兰.网络新闻传播结构的构建与分析(下)[J].国际新闻界,2003,3.

[3]Deni Khanafiah,Hokky Situngkir. Social Balance Theory[J].Departmental Working Papers,2004.

[4] Gawronski P.,Gronek P.,Kulakowski K. The Heider balance and social distance[J]. Acta physica polonica B,2005, vol36.

[5] 王学东,商宪丽.网上商店建立消费者初始信任的探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7,2.

[6] 李兰贞.运用心理学原理,让政治课教学更有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

[7] 胡吉红.试论态度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J].经济与社会的发展,2008,1.

[8] 夏锋.态度“平衡理论”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策略应用[J].德州学院学报,2010,10.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