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探讨

2016-05-28刘野郑晓薇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刘野+郑晓薇

摘 要: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一直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能否找到适当的模式及合适的路径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越来越受到教育实践及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文章结合时代背景,从大数据出发,并结合相关理论尝试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教”融合实现模式,并从个人及社会两个层面提出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不同路径选择。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深度融合 实现模式 路径选择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一直是当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焦点话题[1]。2012年,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用以取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进一步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于促进信息系统内部结构方面所发挥的作用[3]。

祝智庭教授认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正处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正在向“融合创新”阶段推进。未来的发展重点是在过去大规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促进相关流程优化与再造,变革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和引领教育创新发展[4]。何克抗教授认为:深度融合的实质与落脚点是要变革传统课堂教学当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为既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突出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一致认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但究竟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其实现模式与路径选择的探讨还相对较少,基于这一出发点并结合大数据时代的特点,探讨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

二、大数据与教学改革

所谓大数据,目前业界和学术界还没有统一定义,通常主要是指数据量大、形式变化多样的非结构化数据。大数据时代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据量呈现指数型增长趋势,人们的思维和工作方式将发生变革,数据的挖掘、分析和利用成为大数据的核心,也成为教育创新的原动力[6]。在大数据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课堂,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网络学习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学习,学生个体数据的捕获和存储变得相对容易,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的数据挖掘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个性化服务,从而使得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和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与此同时,大数据还引领了新型学习环境的建设,与传统在线学习环境不同的是大数据时代的在线学习环境不是视频资源和文字材料的简单搬家,而是在学习内容管理系统的基础上添加更多能够基于大数据进行教学分析、学习过程评价和诊断的功能模块,从而实现学习者根据系统反馈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大数据时代的环境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数据信息,以数据为支撑建立有利于学习者全面发展的个性化学习环境。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要创设一种情境使学习共同体与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学习活动有机结合,同时必须将信息技术融入学习情境当中,使信息技术在学习的各个环节都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最终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在变革过程中要以大数据作支撑,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非学校教育在大数据的支撑下将会变得更开放,更加人性化。

(一)理论基础

实践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简称COP)最早由Lave和Wenger提出,该理论强调在一个实践活动中,基于共同学习兴趣的一群人他们能够以一种正式或者非正式的方式,来分享他们各自的知识及经验,从而使他们能够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7]。该理论关注学习活动的设计和管理,强调学习者的设计性、参与性和自主性,强调学习者之间的深层次交互与知识的共享,强调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构建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的实践共同体能够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在实践共同体当中,教师与学生能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同时,以实践共同体为核心所开展的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

在借鉴其他学者关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基础上,从大数据出发应用实践共同体理论尝试构建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现模式图。如下图所示:

通过模式图可以看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首先要创设有利于学习活动开展所必需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当中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组成实践共同体,充分利用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在此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要有信息技术的融入,最终以大数据作为支撑实现学习范式的变革。

1.学习情境的构建: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化学习情境,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入手,坚持创新性原则,彻底解放思想,实现体质创新、制度创新,创设有利于每一个学习者的信息化、个性化及开放化的学习情境。

2.学习活动的开展:信息技术的融入可以让学习活动变得更数字化、数据化。信息化的学习情境要求教师和学生首先组成实践共同体,实现师生共同学习,实践共同体在开展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整合学习资源及学习方式,从而实现跨界学习。

3.学习范式的变革:在信息化的学习情境当中,学习者的角色和任务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主要以接受、观察为导向转变为以参与、实践、主动探究为导向[9]。与此同时,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手段、学习内容及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在变革过程之中,大数据的引入更是极大提高了变革效率。

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探讨

大数据时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需要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出发做全局化的战略考虑,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学习环境当中,彻底改变传统的学习形态,形成一种高度开放化、自主化的学习环境[6][10]。

(一)从个人层面

1.转变思想观念

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应该首先改变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在构建实践共同体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知识相对缺乏,但又拥有资源,对教育有巨大影响的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否则,所谓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在失去最为重要的社会精神和心理层面支持的情况下,再多的技术和财力投入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2.主动参与、实践

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改变了学习者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大数据的冲击下,教育体现得更开放,学习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大数据,并将大数据为我所用,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学习方式的选择,主动探索学习资源。

(二)从社会层面

1.拓展学习平台

无论是学习内容、学习手段,还是学习活动本身仅仅依靠单纯的学校教学都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因此,学习者应将视野充分拓展到学校之外,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实现跨界学习。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的学习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符合社会需求的学习规划。同时,对于学习化社会而言,加强社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建立社会化学习共同体对于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非常必要。

2.充分利用大数据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需要关注“数据”,这些数据完全是在学生不自知的情况下被观察、收集,只需要一定的观测技术与设备的辅助,而不影响学生任何日常的学习与生活,如果将这些数据汇总起来,对学生个体评价就会更丰富、具体。以数据为依据,对学生的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同时,这些数据可以促使教育者形成教育反思,真正实现大数据与课堂进程的结合。

五、结语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需要构建有利于信息技术开展的优越环境,同时需要个人及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转变教学思想,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实践当中。其次,要拓展学习共同体的学习实践平台,积极利用大数据指导自己更好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胡小勇,郑晓丹,冯智慧.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优课课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4.

[2]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Z].

[3]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12

[4]祝智庭.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年[J].中国电化教育,2011,1.

[5]何克抗.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材.教法,2014(02).

[6]付岩,张建勋.大数据时代信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思考[J].中国轻工教育,2014,8.

[7]Wenger,E.C.,&snyder,W.M.Communities of practice;The organizational frontier[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0,78(1):139-146.

[8]杨玉芹.MOOC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模型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4,6.

[9]徐锦霞,钱小龙.数字化学习的新进展:学习文化与学习范式的双重变革[J].远程教育杂志,2013,5.

[10]杨宗凯,杨浩,吴砥.论信息技术与当代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研究,2014,3.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深度融合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