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兴趣

2016-05-28陈海莺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提高方法小学数学

陈海莺

摘 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小学生而言,好奇心是引导他们探究的唯一标准,因此兴趣即为学习的基础,对数学知识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自信,在学习过程中会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因此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兴趣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逐步推进,让学生喜欢数学,快乐学习。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学习兴趣 提高方法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另外,数学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作用是任何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心理倾向,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索新知识不可缺少的动因;也是激发学习热情、产生内在动力的关键。

一、现阶段学生缺乏对数学学习兴趣的原因探究

(一)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与矛盾。

先进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从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抓起,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理念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学习新知识。

传统教学以应试教育为总导向,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通过考试为目的,因此教师多应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看做知识的接收者,而自己作为知识的传输者,单一地将课本上的知识强行传授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不仅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降低。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往往是凭借直觉的好坏,而不是经过理性分析。这种认知倾向表明,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会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望,对于索然无味的东西会表现出心不在焉、充耳不闻。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处理方式及传授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应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筋疲力尽,而学生什么都没有学到,导致教学效率偏低,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随之降低。这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与理念存在的弊端。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学习本身就是一件重复性较强、较枯燥的事情,加上小学生对事物的耐心有限,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表现出厌学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这样学生才能产生一定的积极心理,对数学学习才能更有兴趣与自信心。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关注学困生,课下与他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并从教师的角度帮助他们脱离出来,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接触,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信任老师,与老师做朋友,更能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三)缺乏数学学习兴趣造成的危害。

兴趣就是个体积极探索事物的认识倾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即学习兴趣,兴趣也是学习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便会主动探求知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小学生来说,兴趣可以引领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因此,提高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先产生一定的兴趣,就会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对这件事产生探究欲望,因此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学习数学也是如此,首先必须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才能愿意学,进而才能学好数学。

二、提高小学生数学课堂学习兴趣的方法探究

(一)建立有效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理,教师应当牢牢抓住学生的这一特性,巧妙建立有效的学习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这样可以激发他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授《圆的认识》这一课题时,为了让同学们认识圆心的位置,可以引入这样的探究问题:观察家中的圆形锅盖,锅盖的把手为什么要设置在圆形的中间?设置在圆形的侧面可以吗?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小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很容易主动思考,这样就可以活跃气氛,引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主动思考此类问题,得出结论锅盖的把手处即为圆的圆心处。

再如:针对《长方形表面积》这一课题,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感受到实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有六个面,同时在实际问题中并不是六个面都需要求的,为此设计这样的探究性问题:假如我们的教室需要重新粉刷,为了节约成本不浪费涂料,请同学们观察,粉刷我们的教室一共需要粉刷几个面?顿时,同学们变得活跃起来,有的抬头左右看,有的商量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需要粉刷五个面,还要除去黑板和门窗所占位置。这样的探究问题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趣的,因此他们愿意参与其中,在快乐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如此,学生可以认识到实际问题中的长方体不一定六个面都需要求。创建这样的情景,不仅能让学生互相讨论共同参与,还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课堂的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二)解放数学课堂,给学生思考的机会。

传统课堂中的填鸭式传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仅仅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这对学习是很不利的。多数学生会因为课堂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课堂的学习兴趣也会大幅度下降,因此,给学生思考的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上让学生充分思考问题,讨论并自主解决问题,能够让他们更愿意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在自主学习中学到更多知识,同时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应用课题时,老师应当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机会,提出实际应用问题:“学校的操场进行改建,原操场宽度20米,如果宽度减少5米,面积则会减少150平方米,据此求操场改建后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分组讨论,动手画一画图,看看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最终可讨论出几种解决方案:

1.先用150÷5=30(米)求出操场的长度,操场宽度减少5米,即20-5=15(米),这样就可以求出操场改建后的面积30×15=450(平方米)。

2.同样先求出原来操场的长度30米,在求出原来操场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根据改建后面积减少了150平方米得出改建后操场的面积为600-150=450(平方米)。

3.原来的宽是减少的宽的4倍,也就是后来的面积是减少的面积的4倍,那么现在的面积就是减少部分的3倍,改建后的操场面积就是150×3=450(平方米)。

猜你喜欢

提高方法小学数学
简述电网功率因数的提高方法和意义
论有效提高初三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学院应重视学生日常应用文写作能力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