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学生阅读技巧的提炼策略

2016-05-28唐冰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课文学生

唐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了语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阅读训练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产生独特的语言体验,提高语言品质和修养。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受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影响,一些学生表现、表演的欲望降低,导致学习兴趣内敛,制约了学习交往活动的开展,已经严重影响学生个性、性格的良性发展。阅读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载体之一,能在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进入忘我的情景,产生强烈的兴趣冲动,对发展学生自信、开朗、乐观的个性品质有促进作用。群文阅读虽然很好地解决了阅读数量及篇目的问题,但如何提高阅读效率、阅读的针对性却更值得关注。

一、示范强化,产生阅读共鸣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对示范者行为的强化,影响学习者对该行为的模仿。只有产生共鸣,才能实现心灵得到净化,性情得到陶冶。

首先,教师要做好范读引路。小学生善于模仿,好的范文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强烈地感染学生。根据需要,可以是全文范读,也可以是对经典、重点段或句子的范读。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文中,体验文中角色,被文中人物、情景所影响、感染,引起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能对教师的范读产生模仿兴趣。

学生再读课文,就能初步把握住文中情感内涵和技巧,起到抛砖引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经常练习阅读技巧,力求正确示范。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读后点评与提炼。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自信心,阅读后一定要加强评价。评价方式可多样,可以教师点评,也可以学生自评、互评,还可以师生互评。但评价一定要艺术,既要客观,又要以鼓励为主,如“以后在什么什么方面能改进一点或注意一点就更好了”,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感悟、阅读提升,既能提高阅读技巧技能,又能在感悟、理解文本内涵上提升,还能深入认识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更能保持自信和自尊。久而久之,阅读时就能保持一定的兴趣,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二、欣赏发现,产生阅读体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从学习所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指出发现学习方式是不把学习内容现成地教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发现的学习方式。

1.从阅读质疑中发现。

学生阅读时总会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引导学生学会边读边提问、质疑、思考,这样的阅读才会有良好的效果。不但会自主地理解文意,了解人物形象、人物品格或懂得事件的来龙去脉等,而且可能会有创造性地理解、认识、发现,显示出聪明智慧。如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狐假虎威》一文时,其中有这么一句“大大小小的野兽都吓得撒腿就跑”,一个孩子读后提出这样的质疑:“老师,这句话不对。”他认为森林里有大象、狮子,不一定会被吓跑,可见课文中的“都”字用得不恰当。阅读中学生自主提问、积极思考是多么重要。学生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不但会自己解决许多问题,还会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发现。

课文中有许多词语、句子,如果离开文章内容环境单独理解,学习的难度会很大,就容易片面,不准确。但如果把它们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仔细琢磨,就能够确切把握并理解。如《草船借箭》最后一个自然段有“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利用工具书能知道它的意思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如果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就容易悟出诸葛亮的才能,他算到三天以后定有大雾,并会有东南风,因此船头向东、船尾向西,还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草船借箭的计划才能圆满完成。这样,“神机妙算”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学生查词义的效果好得多。

在欣赏和阅读中悟出新道理,产生新想法,有了新发现,会深化学生的体验,欣喜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会提高,兴趣也会提高。

三、情景激趣,产生阅读愿望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发展要经历有趣、乐趣、志趣三个阶段。在阅读训练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重点是乐趣和志趣。选择学生熟悉而有新颖性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能使学生保持兴趣的时间延长。如果教师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恰到好处地肯定和鼓励,对学生信任,这种兴趣的保持就可以延长。

1.营造阅读氛围,产生奇特的阅读兴趣。

在引导学生解读课文时,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读”体会作者的情感,借助“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获得身心的愉悦,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

以人物刻画为主的课文,往往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反映人物性格、内心世界和品质的,便可抓住人物对话,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再现文中对话场面或情景,调动其他学生的阅读欲望。如《穷人》一课的第二部分,抽学生分角色再现涅夫和桑娜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桑娜说话的结结巴巴和欲言又止,担心丈夫知道真相揍他,又担心邻居孩子的生存问题,把两种矛盾心理的体现作为重点目标进行品读,学生的情绪就会受到感染,进一步品读的兴趣定会提高。

以场面描写为主的内容,仅靠教师一味地描绘、讲叙和出示课件等,那种抽象场面对他们的印象和感染都是肤浅的,都没有学生亲身体验更直接、更形象、更生动。在《鸟的天堂》一文中,是这样描写大榕树高大的:“七八个人手拉手才能抱住,大榕树枝繁叶茂,树根、根须互相缠绕,小鸟在上面啼叫。”我就让学生创造性地把这个场景表演出来,不但对大榕树的高大有直观的认识,还对小鸟绕树欢啼的场面有深刻的体验,大自然的神奇和相互依存的关系烙入心中,灵活、新颖、奇特的学习活动带给学生的是欢乐、愉悦,这样以肢体语言为主的阅读会让每位学生开心、开朗。

2.拓展阅读空间,巩固阅读兴趣的稳定。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课外阅读拓宽知识面才能“反其三”,才能在应用中将方法转化为能力。学生每学一篇课文,我都会查找相关的资料,如教案、学习链接和网上的内容等,综合运用以拓宽学生知识面,指导其积极阅读,指导读的方法,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会提高,读的热情会增强。

3.创设运用平台,推动兴奋欲望的转移。

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实效性就不高。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赛评优秀读书笔记”、“诗歌朗诵会”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有效地检阅阅读技巧,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乐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推动阅读兴趣向表现欲转移。

四、“PK”激励,产生阅读冲动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在学生阅读兴趣稳定发展后,将学生分组开展阅读“PK”赛,点燃阅读激情,产生阅读效能。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不到学生苦思而不得其解就不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不知如何表达时就不启发他。引申到阅读中,对于羞于在课堂上单独表演的学生,到了他确实有了阅读冲动时,就给他机会,他一定能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迅速进入忘我的境界,自由发挥,尽情表演。

到了小学高段阅读教学中,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兴趣,由于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造成部分学生羞于单独表现、表演。在这种情况下可经常开展小组朗读“PK”训练,学生在小组成员的“庇护”下,会“大着胆子”、“放开嗓子”为小组争夺荣誉,这时的情绪释放,很容易把学生带入忘我境地,只有争胜的信念在燃烧和膨胀,争先恐后,害怕自己为集体出不了力,少出了力。

小组“PK”赛,学生个体在大集体的表演得不到保证,则可以“开火车”的阅读方式进行,这看似平淡的“PK”,实则让学生的责任感得到增强,不甘落后的决心会使其无所顾忌。如果让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句子,就会自觉自愿地展示所有才华,从容应对众人的目光和微笑,那份自信与沉着必将成为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陪伴一生,享用一生。

猜你喜欢

课文学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快把我哥带走
背课文的小偷
《李学生》定档8月28日
赶不走的学生
背课文
学生写话
低年级教学中巧用课文插图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解读课文提示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