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西方贵族精神

2016-05-28袁惜语

考试周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袁惜语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意识形态领域最科学和健康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原本是从思想的高度调整社会关系,达到社会长期稳定,全面共荣的价值理念。但当代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整个社会心理的浮躁,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加之媒体传播的消费性等的影响,让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严重影响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贵族”原本是西方价值视域下产生的一个阶级代名词,但在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价值取向逐渐成为引领社会主流价值的一个重要指向标,“贵族精神”则成为评价和衡量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标杆。如何重塑健康的价值观念呢?作者希望通过对“贵族精神”的诠释、再定义与反思,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走向。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 贵族精神 媒体文化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和组成部分

价值观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主体的意志作用于客体的方法论和世界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依据本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价值”为指导形成的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充实和发展。以这一价值观作为指导有助于促进社会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价值观作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价值体系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当今社会的一切价值现象。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当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首先想到这是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本身没有执行能力。加之我们理论上将其赋予的高标准,更令其因难以执行,而被束之高阁。面对这种曲高和寡的现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衷。在这个以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价值观的取向对于恰当引导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组成内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形成就像是一个公正的圣贤,既立足人性,又站在人性之上,在窥见人性一切的弱点和需求之后形成的,调整这个以人为主体的社会的一切关系的科学指导体系。只有坚持马克思的科学指导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全人类的共赢。社会主义正是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秉承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立足马克思主义精神,形成建立民族共同精神的理论支柱。动摇这一理论将会必然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从而演变成人类发展的各种阻力。

第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中国人民依据历史的教训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所达到的一种共赢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集中体现在对于共产主义的信仰。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们走的每一步都是以史为镜,立足对历史反思,不重蹈覆辙。我们的民族有高度发展的哲学思想,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坚定信仰者。无论是古代史上朝代的更迭还是近代史上的外族入侵,中华民族的每一次转折与发展都有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这个作为教训的历史分水岭,让整个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在一次次的民族挫折中越来越坚定。这是我们这个民族在经历各种摧残中得以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形成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国家梦想。

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为该民族大多数成员认同、接受的积极进步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统称。民族精神表现出来的一种民族气质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民族精神高于价值观,指导价值观的形成和取向,不仅反映在近代以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最强音,充分体现民族精神对个人发展的指导,而且集中体现在现代企业家身上所表现的精神。个人的发展不是耦合,而是与个人的追求息息相关,崇高的民族精神对于促进个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民族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存、发展的独特方式,反映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和思想感情,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进步和发展的动力源泉。民族精神犹如社会的“黏合剂”,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集、整合在一起;民族精神具有的强大的可以焕发全体人凝聚力,有利于推动民族的发展,激发人民的斗志和责任心。

第四,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立足当今中国国情,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促进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和行为行动方面的健康发展总结出的一系列具体的指导标杆。在社会生活中,是非、善恶、美丑、荣辱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2006年3月,胡锦涛同志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八个方面相互联系、前后贯通,以其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厚的思想内容、严谨的内部结构、清晰的思想主线,构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体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恰逢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为许多价值观不坚定的个人和集体敲响了警钟,也为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人民指引了方向。它是社会意识形态发展到现今所遇到的问题,所寻求解决之道的指导原则。

二、西方的贵族与贵族精神

“贵族”一词来自西方社会,尤以英国为代表。在英文中,该词汇由“Nobility”逐渐变成“Aristocracy”。“Nobility”的含义除了贵族之外,还有高贵的品质之意。而“Aristocracy”则更多指一个统治阶级,一个社会等级,一批统治者或领导者。“贵族精神”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精神,它是勇敢尚武、崇尚正直的人生态度、优越的主人意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矜持待人等诸多品质的一种奇妙混合体[2]。从积极的一面看,“贵族精神”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承担的勇气及坚韧的生命力、人格的尊严、人性的良知,始终恪守“美德和荣誉高于一切”的原则,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理想、高贵的精神气质和高雅的审美情趣[3]。

在英国,贵族是正能量的代言人,是人们追求的精神高度。他们崇拜贵族这个阶级,以贵族的行为为社会的标杆,以拥有贵族的精神和气质而骄傲。这种为西方社会所推崇的贵族精神实质上对于社会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西方的贵族精神最首要、最核心的是强烈的自尊心。这种强烈的自尊要求,他们不会为任何权利和金钱而卑躬屈膝。他们自我尊重,也尊重别人。人格至上,这种强烈的自尊所需要的是自身良好的发展,所带来的效应是整个国民素质自觉的提升。此外,我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还有西方的“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源于希腊贵族,最终在西方贵族中得以普遍继承。勇敢尚武、契约精神是骑士精神的主要表现,西方最早的贵族大多是骁勇的将军,他们在保家卫国抵御民族侵略中起到重要作用。他们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以保家卫国为己任。这种勇敢尚武的习俗,既成为贵族的一种生活方式,又内化为一种精神气质,这种风格流传给后世,就使整个民族都具有一种勇敢、不畏强暴的特性[4]。而“契约精神”则表现在骑士之间的决斗,都是以契约为原则,进行的一场光明磊落的角逐。我们不难理解西方贵族精神,无论是强烈的自尊还是骑士精神所集中体现出来的都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强烈归属感。他们对于社会的主人公意识强,导致他们的一切行为以维护民族独立统一,繁荣发展为导向。这种对于自己和家人及社会的强烈责任感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我们再提及西方贵族精神是不会忽略的还有西方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源于贵族精神对于精神独立的要求。西方的自由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相对的,他们强调的是对个体精神的尊重。这集中体现在西方文化在艺术上取得的造诣。他们愿意为一切艺术买单,他们尊重并且欣赏异己的东西。这在世界文化中都是相当难能可贵的,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包容性和民族的精神气度。

三、当今中国社会对西方贵族精神的误解

“贵族精神”不仅仅备受西方文化的推崇。在我国,被贴上“贵族”标签的所谓“贵族”生活也一直为人们所向往。大众眼中获得的贵族信息普遍来自媒体的渲染,媒体渲染的商业性,正是人们对于真正贵族精神的误解所形成的主要原因。“贵族”一词在商品经济中早已屡见不鲜。商家和媒体利用人民精神生活的空虚,争相标榜自己的“商品”或“主义”具有“贵族精神”的某种特质。例如,近年来各路媒体的报道,中国已经俨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奢侈品消耗国家。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绝对追求已经严重超过了比我们更富有的国家。许多人不惜重金购买奢侈品,以证明自己是人民眼中的贵族。何以出现如此现象,笔者认为任何一个理智的知识分子都不难发现:这种变化源于意识形态的错误引导指导。因为现在的中国,在经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发展起来之后,经济的多元导致利益的多元,同时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的过程中,片面地复制金钱物质所带来的享受,导致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沉渣泛起。这种对贵族精神的曲解导致国民心理浮躁,让一些消极的价值观乘虚而入。

近年来,为我们所熟知的网络热词“土豪”,已经由历史上贬义词,代指富裕霸道的乡绅,华丽地蜕变为今天的“贵族”形象。许多广告都有以此为噱头,大肆渲染贵族应该使用的产品。大家广为人知的应该是苹果公司2014年推出的iPhone5s,其中有一款颜色冠名以“土豪金”。客观地说,苹果手机的成功,原本无需媚俗,它的设计和色彩都广为人们所称道。其使用颜色原本为非常时尚的玫瑰金,但是做手机成功如苹果,在中国求发展求推广,也不得不降低身价迎合国人畸形的价值观,不得不说这个是非常令人担忧的。

贵族精神原本包含的也许有财富的成分,但绝不是奢侈品的代言人。国人对于贵族精神的断章取义,加之消费性媒体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已经严重荼毒国民心理。整个社会心理的浮躁表现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学习精神是相当欠缺的。我国人民的平均阅读量每年只有十几本,据调查显示,就这十几本中既然囊括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中的教科书。看到这一数据的时候笔者忍不住反思,国人的注意力都被什么吸引了?他们普遍希望而且艳羡一夜暴富,但是却不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这种对于利益的盲目崇拜和渴望,让整个民族的心焦躁不安。如何改变现状,做好这个价值观的正畸,是一个当下极富有时代意义的命题。

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读西方的贵族精神

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重提西方的“贵族精神”。正确地认识西方的“贵族精神”,让人们普遍清晰地认识西方的“贵族精神”,并不是单纯地以财富衡量,财富只是西方贵族的附属物,而贵族的身份与精神才是其核心。这应该是贵族这一群体对社会与国家的一种责任和担当,是一种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名相结合考虑的公民精神,是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责任感,是对个人对他们对国家负责任的表现。贵族的自由精神,尊重文化的多样化,有容下异己观念和文化的气度,并且尊重道德和法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由来已久,但是践行的过程却因势单力薄而得不到普遍的推广。究其根源,是教育的缺失,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媒体社会的环境,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曲高和寡。笔者曾对比过美国和中国的学生守则,从中不难发现,美国学生守则所列举的每一项,都非常具体,切实可行。而我国的学生守则所列条款,则大有假大空之嫌。抽象到每一条都可以自圆其说的再定义,实施起来不具有可参照性。笔者认为正如宪法作为法律的母法一样。现有的学生守则如果不想改变,则最多只能作为学生守则的母则,然后重新依据事实订立具体的可执行的子则。这些改变都是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从教育的根基进行反思。事实证明,媒体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引导大众价值观形成和强化的最有效工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众媒体正是人们每天浸润其中的重要文化环境,这一环境是“白”是“黑”对大众的影响具有近乎决定意义的效果,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反思媒体,改变现有媒体以利益为导向的“无下线”式宣传。马恩文集第三卷中,给奥·倍倍尔、威·白拉克等人的通告信中曾强调给报纸确立立场的问题[4]。当时的报纸是唯一的媒体,同理我们不得不想到给媒体确立立场的问题,媒体是信息化大众生活环境下,对于人类影响最深刻的文化传播工具。它对于意识形态层面的塑造和改变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媒体的理性、冷静和克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哲学人类学的层面看来,人的存在总是“公共”的存在。海德格尔认为:“人的世界是共同的世界,人在世界中就是与他人共同存在。”[5]信息化之前尚且如此,信息化之后及大数据时代更应如此。媒体植入的观念误导,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更是具有毁灭性的打击。也许当今的中国经济依靠房地产经济貌似富有起来了,但长远看到,要生存和发展下去,这种“土”经济是难以站稳脚跟的。作为知识分子,我们更不应该仅仅只看到中国繁花似锦的未来,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批判地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才是徐图长远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

[2]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6.

[3]万晓艳.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解读英国贵族精神[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473.

[5]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83.

[6]吴忠民.中国为何弥漫着社会焦虑.北京:学习时报.2011年6月13日第004版.

[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P146。

[8][英]乔治·劳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

[9][英]阿兰·劳伦.意识形态与文化身份.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97.

[10][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出版前言.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