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跳过海外投资起步坑

2016-05-14夏心愉

商界 2016年5期
关键词:投资人资产

夏心愉

全球高净值人群在本国之外配置的资产平均比例为24%,但在中国境内,这个比例只有5%。这是在一项关于全球资产配置的调研中,哈佛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金融教授伦道夫(Randolph)的发现。

在中国,高净值人群投资出海其实还在培育和成长的初级阶段,但在一些投资主题的社交媒体群里,澳洲扫楼、美国置业、香港保险等话题已经引起了热议。一切还在起步阶段,但趋势已显,且热情已高企——这是一个有张力的组合。

问题是,海外投资这个香饽饽,真有那么好吃易吃吗?实际操作中,移民中介的花招、海外投资的陷阱并不算少。避开花招骗术,学会资产配置,只是海外投资的第一课。

置业:好房好价不好“养”

张先生有过一单曾经自以为“稳赚不赔”的投资:他付下首付款在美国买了一处别墅,房产中介承诺“包租两年”且能够“以租养贷”。投资后,一切都如中介所说的完美,张先生的确不需再为这房子花钱,而且听说房价还稳中有升。

张先生对投资决策的得意直到包租期满。他此时再通过各种渠道出租房屋,却发现这房子根本不好租,即便勉强租出去也租金低廉,不足以还贷。如果想再转手卖出,卖价甚至没有当时的买价高。

经打听,张先生才明白,原来他的买价比市场均价几乎高出了30%,所谓的高租金回报、以租养贷全都“羊毛出在羊身上”——中介根本就没有把房子租出去,所谓的租金不过是张先生自己买房时“多付”的钱。

一名曾就职于搜房网熟悉此类业务的人士说,以海外置业为例,相当一部分投资人在买房时都没有实地考察过,只是昕人推荐就能拍板;即便亲往考察,不少也只是在中介安排下集中看一两个盘,并没有时间对比研究,看到别人买了,自己就会买。

搜房国际常务副总经理王凝也谈过中介公司加价销售的“花招”。她给出的建议是,投资人在购房前应尽量了解当地市场价格,如有机会到现场,需考察周边项目房产租售情况和价格;如果无法抵达现场,也可以从一些官方网站上了解意向国家的房产市场情况、交易流程及相关收费流程。

除了买房价格信息会出现信息不对称以外,更容易藏“猫腻”的是,根据各地政策不同,购房后会有每年的税收、房屋维护维修等隐性成本,这些是国内投资人不熟悉、甚至意想不到的。投资人如果不问,销售方很可能不会多说或一笔带过。有时候投资人要等真金白银付出去,才第一次算出这笔账有多大。

正如上述案例里的张先生,直到收到一封邮件里的“开支清单”才恍然大悟:“刷个墙面、清洁个地板要几百美元,处理废弃物也要每月花钱,经常一张清单过来就是上千美元开销。”

此外,海外置业过程中,国内投资人掌握不到的信息还可能有很多。业内人士透露,比如,在一些地方,不适合家庭居住的酒店式管理公寓只是好租、但很不好卖,中介机构就会向不知情的外国投资者以“包租”为诱饵推介。结果往往是,买家都是中国投资人,未来想转卖也只能寻找中国投资人接盘;又比如,一些中介推介的所谓“价格实惠”的房产其实位于一些低端社区,又或是根本不在指定的大城市内,而在毗邻的小城市或周边地区。

还有一个关于移民的误区:在海外买房后,孩子就能在当地上学,不少海外房产中介也是这样“忽悠”国内投资人的。

以美国为例,孩子要入当地的公立学校,只有房产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当地的“身份”,即至少要有绿卡。至于私立学校,事实上只要能够提供一个住址,也就是说只要租房住,交完私立学校的学费即可入学,同时办理相关学生签证。

投资:好贷好股不好“炒”

张先生遇到的“花招”,还只算“初级”。“澳大利亚的情况比美国严重。”宜信全资子公司好望角投资服务总裁詹惠敏表示,张先生遇到的情况不是个案。

在一些案例里,房屋按揭贷款产品被故意设计成国人不熟悉的梯度增长贷款,前几年月供较低(比如中介包打理的两年里可以只还利息不还本金),之后月供就会多起来。投资人如果不研究贷款协议,很可能会被“花招”玩进。

各种贷款工具(次贷危机后美国对此类产品收紧,但其他国家仍然可见)也被一些机构用来设计出高杠杆的房地产投资产品,比如“炒楼花”(只需付房价5%-10%)形式。初期投入少、赌房价上涨而博取高收益,是最能吸引国内投资人的产品。

这种设计本身没有错,关键是,投资人是否足够了解各种工具、设计形式,以及背后的高风险。

实际上,很多中介或投资机构是抓准了国内投资人的一些弱点,詹惠敏认为,“信息不对称、‘小钱不当钱、追求高收益、要求效果立竿见影”就是最易被抓住的弱点。

在她看来,一些投资人在欠缺风控手段、也找不到专家团队咨询的情况下,会把“先投点小钱试试水”作为一种本能的风控标准——不管是在投资基金、还是房产上。

以买房为例,如果首付资金本身也就几十万元人民币,在不少国内投资人看来就算“小钱”——习惯了一线城市的高房价,而海外不少地区房价相对较低,国内投资人往往会受此迷惑。“他们不太愿意花时间研究、或花成本考察。”詹惠敏说。

而以炒股为例,影响着境内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至关重要的理由,有时候往往是“某个熟人也买过”,或是“中介销售人员说得好”。

杨女士经朋友介绍投了一家“美国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介绍人称此是“纳斯达克的副板”,相当于中国的创业板,上市后股价肯定大涨。

结果不久后,杨女士就发现,这家公司所谓的“上市”,只是“借壳”上了美国的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 BuIletin Board)。并不了解美国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杨女士怎会知道,这个“上市”上的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不提供自动交易执行体系。换句话说,杨女士手上的股票难以卖出。

由于境内多层次资本市场尚未建设成熟,投资的公司“上市”、哪怕在新三板挂牌都是一件稀罕、神秘且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在国外,如美国、加拿大等地,多层次资本市场里“挂牌”并没有那么困难和稳赚不赔,只有极少数公司能往上转板,很多公司也可能再被摘牌。此外,还不排除有公司打着海外上市的名义进行诈骗。

因此,不能仅仅从自己熟知的环境出发去判断海外情况,要注意那些信息不对称的地方。此外,也不要过于相信那些“天上掉馅饼”的说法。追求投资后的高收益、见效快和一劳永逸,也是相当一部分国内投资人的共性,他们并没有意识到,高收益投资,必然意昧着高风险。

资产配置:平衡避险与获利

要真正做好海外投资,识别花招骗术只是第一课。在寻找到安全的投资渠道后,其实,无论是投资海外还是专注本土,真正能平衡避险与获利的技术活是“配置资产”。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说的一样:“资产配置多元化是投资的唯一免费午餐”。而这也是境内投资人的一块短板。

伦道夫教授调研发现,我国境内投资人长期重储蓄、轻配置,更喜欢追逐高收益投资渠道,如房地产投资等,他们的非金融类资产占比50%以上,比北美投资者高出15个百分点;而由于缺少对全面操作投资资产配置的能力,使境内投资人的资产组合风险更高、收益却更低。

宜信财富《2016全球资产配置白皮书》中,明确提出当前高净值人士投资的“黄金法则”,建议投资者不但要进行全球资产配置,而且要进行多资产类别的配置,因为以“单一投资渠道”迅速积累财富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把投资组合更加多元化。同时建议投资者要有意识地学习或者配置部分另类投资产品,以寻求在长线投资过程中的超额收益。

那么,怎样才能把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呢?伦道夫表示,根据国际上普遍的认知,对于资产配置的依据和要求是:各类资产的回报是不完全相互关联的。

怎样才算是不完全相互关联?伦道夫称,购买几只股票这样的方式并不算,因为股票之间的关联度极高。同理,股票和基金,房地产和信托,也都有着极高关联度。高关联度意味着,一旦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其他相关资产会连带遭受损失。2007年金融危机后,很多投资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了其中的风险所在。

宜信CEO唐宁则建议投资者应循序渐进地选择相应投资类别。例如初涉海外配置的投资者,可以采用投资母基金形式,相对来说更为稳健;在掌握足够的投资经验及能力后,再考虑投向具体的金融类产品乃至个体项目。

最后,要觅得优质海外投资标的,靠投资人自身擦亮眼睛多对投资过程进行研究和考察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力专业第三方机构。

猜你喜欢

投资人资产
大数据资产化
投资人最爱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