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影响因素研究

2016-05-14徐丹露崔浙钘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学生党建高校

徐丹露 崔浙钘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获取武汉某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情况的相关数据,从党员与非党员两个角度切入,采用描述性分析与方差检验对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现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党员与非党员对党员自身素质和外部形象的评价都较高,然而党员对自身的评价高于非党员对党员的评价,说明党员的自身素质与外部形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在支部队伍建设方面,党员与非党员对党支部队伍建设满意度较高,然而党员满意度高于非党员满意度,因此党支部建设仍有提高空间。研究结果总体表明,当前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需要党员和非党员共同协作,进一步促进高校党支部组织的建设。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建;党员与非党员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4-0125-03

1 概 述

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基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党在全国高校内顺利开展学生工作的基础。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长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汲取了丰富的宝贵经验;然而在国际形势和国际关系更加错综复杂、党中央对党建工作提出新要求的今天,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同样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个时期,研究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更有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学术界一向注重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内涵、加强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问题与对策、加强高校学生党组织建设、加强高校学生党建创新等方面。然而研究基本集中于理论层面实证研究相对缺乏,鲜有在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基础上的问题研究和对策探索。为进一步了解我国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现状,一方面要分析党员自身看法,另一方面更需要从外部来看待党员队伍建设,以增加研究的客观性。

本研究从党员与非党员这两个角度切入,通过处理武汉某高校学生党建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党员和非党员对党建工作的看法与评价,对党内党外对高校党建工作评价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提出意见与建议。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该数据源于2015年11月对调查校组对武汉某高校在校学生就高校学生党建问题进行的抽样调查。

2.2 调查方法

本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抽样总体为武汉某高校在校学生,使用分层抽样方式,依据年级人数进行按比例抽样。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13份,有效回收率为93.3%。

2.3 统计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12.0对样本数据进行数据分析。通过方差分析法对党员和非党员的样本均数差别作显著性检验,从而寻找造成数据波动的原因,同事可获取不同来源的变异对总变异的贡献大小,最终确定众多变量中对研究结果有重要影响的变量。最后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法比较党员与非党员独立样本的数据是否存在差异,随后进一步对两者进行差异分析。

3 数据具体对比分析

3.1 党员与非党员样本选取情况

在数据分析中,共选取样本2 560份。其中选取党员样本 1 526份,包括中共党员1 140份,中共预备党员386份,占样本总量的59.61%;选取非党员样本1034份,其中团员866份,群众168份,占样本总量的40.39%。见表1。

3.2 研究假设

此次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对党员严于律己、接受党员帮助情况、“一对一帮扶”情况、支部建设现状、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需要帮助情况和党课培训希望增加内容等8方面的看法,探究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对党支部组织建设的认知和评价。

同时,提出以下假设:党员与非党员对身边党员能够做到严于律己、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其先进典型事迹起到激励作用的看法,对接受过党员帮助的情况,对“一对一帮扶”作用的评价,对党支部建设现状的满意情况,均没有显著差异。

3.3 描述性分析

在问及身边多少党员能够做到严于律己时,非党员中认为全部能做到或大部分能做到的占64.79%;党员中认为全部能做到或大部分能做到的占72.80%。

在问及是否接受过自党员的帮助时,非党员中表示接受过帮助的占67.28%;党员中表示接受过帮助的占88.40%。

在问及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一对一帮扶”情况时,非党员中表示会促进大家共同进步的占82.41%;党员中表示会促进大家共同进步的占90.39%。

在问及党支部队伍建设现状是否满意时,非党员中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61.36%,;党员中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74.24%。

在问及身边党员是否做到模范带头作用时,非党员中表示能够做到的占73.66%;党员中表示能够做到的占87.26%。

在问及是否有党员先进典型事迹对其起过激励作用,非党员中表示有的占71.50%;党员中表示有的占88.82%。相关情况,见表2。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党员与非党员君对党员自身的修养和党组织的作用都给予了肯定,但是二者在认可度上仍存在差异:非党员的认可度略低于党员。

3.4 方差分析

基于描述性分析的数据,本节通过对党员与非党员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提出的假设。见表3。

X1为假设1:党员与非党员对身边党员能够做到严于律己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X2为假设2:党员与非党员对接受过党员帮助的情况没有显著差异。X3为假设3:党员与非党员对“一对一帮扶”作用的评价没有显著差异。X4为假设4:党员与非党员对党支部建设现状的满意情况没有显著差异。X5为假设5:党员与非党员对身边党员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X6为假设6:党员与非党员对党员先进典型事迹的激励作用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

因六个假设中Pr(|T|>|t|)=0.0000远小于0.05,均需要拒绝原假设。因此综上所述,党员与非党员在党员严于律己、接受党员帮助情况、“一对一帮扶”情况、支部建设现状、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先进事迹的激励作用等六方面的认知和评价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 总结与讨论

结合党员与非党员的描述性分析和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本文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党员的自身素质较高,但仍需进一步提升。

党员与非党员对党员自身素质的评价都较高:在严于律己方面,非党员中认为全部能做到或大部分能做到的占64.79%,党员中认为全部能做到或大部分能做到的占72.80%;在接受党员的帮助方面,非党员与党员表示接受过帮助分别占各自的67.28%与88.40%;在党员与非党员之间的“一对一帮扶”情况方面,非党员与党员表示会促进大家共同进步的分别占各自的82.41%与90.39%。然而,从数据对比中看,非党员对党员自身素质的评价各方面均低于党员自我评价。因此从客观看来,党员仍需在自身素质培养方面继续努力。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必须增强对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党员自身的道德素质。首先党员要时刻督促自身,严以律己,在学习上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文化知识,在思想上拥有先进于非党员的政治见识,在行为上严格遵守党的纪律章程,切实履行党员应尽的义务,大力宣扬党的优良作风。其次,非党员要做好监督的工作,以促进大学生党员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党支部组织也要定期组织非党员对党员的考核活动,并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或是设立非党员监督意见信箱,拓宽非党员的意见反馈路径。

第二,党员的对外形象认可度较高,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党员与非党员对党员的外在形象认可度均较高:在党员模范是否起到带头作用方面,非党员中表示能够做到的占73.66%,党员中表示能够做到的占87.26%。党员先进典型事迹是否起到激励作用方面,非党员与党员表示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的占各自的71.50%与88.82%。由数据可知,非党员对党员形象认可度均低于党员,由此可见,党员的对外形象仍需进一步提升。

因此党员在思想上要体现时代要求,把握时代发展方向:政治见解要走在非党员的前列;学习上要带头刻苦学习,成为标兵与楷模;行为上要带头参加志愿活动,积极投身于校园文化建设,处处起到领先示范作用。大学生党员还必须尽力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与优秀才能,来协助身边的普通同学共同进步,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的迷茫与无措,做到“同窗”所应尽的职责。学生党员作为高校学生的领头羊,不仅要严以律己,更要时刻将带动众多非党员学生一同提升素质的强烈责任感铭记在心,例如通过多开展“一对一帮扶”活动来体现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同学的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第三,党支部建设的满意度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加强。

党员与非党员对党支部队伍建设满意度较高:党员中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74.24%,非党员中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的占61.36%。然而,非党员对支部建设的满意度明显低于党员,因此党部支部建设总体仍有待提高。

为加强党员及非党员对党支部建设的理解,优化党支部管理和教育方式至关重要。首先,要使党支部扎根于大学生的各个组织,例如班级、公寓和社团等,使党支部的工作能更全面的开展,并提高工作效果,充分展现大学生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其次,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大学生党支部同普通大学生和教职工紧密联系,为普通大学生服务和指导,同时对普通大学生进行教育和保持团结。最后,大学生党支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始终坚持对已经入党的大学生党员和未入党的非党员开展党的思想教育,对党员的党性进行锻炼,激励未入党同学的入党积极性。除此之外,还要开展经常性的、分层次的教育培训,培训内容要结合被培训的大学生党员的具体情况来开展。

高校学生党支部的建设,不仅需要加强组织内部成员的自我提升与共同协作,更需要来自非党员大学生的严格监督。通过大学生党员与非党员的相互协作,从内部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夯实基础,从外部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注入活力,由内形成推力,由外形成拉力,共同推进大学生党支部组织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朱帅.“中国梦”视阈下高校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对策研究[D].海口:海南 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学生党建高校
创新农业类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创新研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载体的创新与实践
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工作路径探索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