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生活素材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2016-05-14张春旺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捕捉校园生活素材

张春旺

内容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写出优秀的文章,就离不开对生活的感悟。校园生活占据了学生生活的主体。我们要引导学生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并运用到作文中,进而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本文着重从慧眼看校园:捕捉亮点,蓄积素材;灵心品校园:感悟生活,升华素材;巧手绘校园:点拨技法,妙用素材三个层面,系统的论述了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捕捉与运用校园生活素材写出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关键词:作文教学 校园生活 素材 捕捉 运用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这就从导向上指出了一条还原写作教学本质的作文成功之路:回归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原素材。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学,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叶圣陶先生如是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不停。”由此,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应该注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材料,进行综合整理、恰当表达,从而感悟生活,乐于表达。

当下的作文教学现状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学生在校的生活素材,盘活这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找米下锅”,让学生觉得“有米可炊”,为学生的真情流淌搭建一个写作平台。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捕捉并运用这些校园生活素材呢?

一.慧眼看校园:捕捉亮点,蓄积素材

校园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学生身边有很多素材,但多数学生却没有留意,熟视无睹。正如罗丹说的:“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想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学生必须有善于观察发现美的“慧眼”,这样才能“夕阳芳草寻常物,入文皆为绝妙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观察是获得写作素材的主渠道,也是学生获取写作内容的基础。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关心身边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用敏锐的眼光去寻觅真善美的所在,去挖掘生活中的智慧和哲理。其实,在我们的校园里有很多可观察的事物及景物,我在学生刚刚进入校园时就给他们把这些特殊的“素材”进行一个分类,这样学生就可以有目的去观察,更容易捕捉住校园生活中的亮点。分类如下:

(1)校园环境:捕捉校门英姿,描绘校园美景,速写运动场景,品味文化长廊

(2)校园文化:追溯校园历史,寻访校友英姿

(3)校园弊端:抨击排队“无序”,细说出口成“脏”,扫描考试舞弊,鞭笞欺小凌弱

(4)校园时事:风云人物采风,明星班级登场

(5)校园轶事:住校生活演绎,诸位“天才”登场,班级故事戏说

通过以上的分类,学生的思维一下就打开了,不会觉得偌大的一个校园没有可看的东西。同时,还可以使素材形成序列化,有助于教师从整体进行技法的指导。

俗语有云:“一个好脑子,不如一个烂笔头”,再美的景色,在好的事例,如果不记录下来,天长日久,学生就淡忘了。鉴于此,我要求学生要有观察日记本,每周写观察日记至少一则。作为教师,我坚持在繁忙的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亲自批改同学们的观察日记,并定期对进行评判:表扬鼓励优秀者、批评弄虚作假者、指导写作苦难者。事实证明:通过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校园生活,捕捉一些亮点,作文课上,学生不仅基本上解决了“无米之炊”之困难,还常常出现佳作。

二.灵心品校园:感悟生活,升华素材

作文写作不仅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蓄积素材,还要有一颗细腻的心灵,去感悟校园生活,并从中提取独特的感受,这样才能将所得的素材提升一个高度。

只有将感情融入生活,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才能真正体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才能看清人性的真、善、美。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向校园生活要作文时,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校园生活中,激发他们对校园生活的兴趣,使他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尽情地体验生活,并把体验过程中产生的对校园生活的思考和感受写进作文中,真正实现让校园生活走进作文。

比如,每年清明节前后,我校都要组织学生去为抗日英雄墓地扫墓。扫墓地点离我校有一段很长的距离,为了表达我们的诚意,同时锻炼学生的意志,校方要求学生徒步前往。这样,学生就有机会亲近大自然,在行进的过程中,肯定有很多故事。到了墓地后,学生也会了解抗日英雄的事迹,更会观察英雄们的长眠之地。正因为学生有了这份真实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所以在活动次日的作文写作中,学生不仅有话可说,而且佳作连连。有的学生从这次扫墓是步行前往又步行返回的过程中,感悟到要达到目的,就需要付出努力,并且联系到马云的例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就以本次路途所见所闻为材料,由现实的路想到了人生之路,还有的学生把目光停留在扫墓的那一刻,由此想到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课外生活,进而认识生活、感悟生活,激发出写作的激情与欲望,表达出真情实感。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打开了生活这一活水,作文也就立刻焕发无穷的生命力。

三.巧手绘校园:点拨技法,妙用素材

一座优美的建筑,不仅需要优质的材料,还需要设计者科学合理的设计。学生的习作就犹如这座优美的建筑,他们用一双睿智眼观察美丽的校园,捕捉校园生活中的亮点,蓄积了大量的素材;他们用一颗灵敏的心去品评校园,感悟校园生活,升华了原有的素材;现在他们需要用一双精巧的手去描绘校园生活,我们老师在这时需要给他们这座大厦添砖加瓦---给予一定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这样他们才能将捕捉到的校园生活素材运用的恰到好处,写出的作文才会富有个性,充满灵性,让人读来如沐春风。那么我们应当给学生指引一些什么样的技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点拨:

1.找准吻合主旨的切入点

要想使文章的内容充实可感,对材料的运用就要选择好切入点。就像一只苹果竖着切与横着切看到的是不同的图案,如果拦腰切入,就会看到一颗美丽的星星。写作也是如此,切入点不同,呈现的景色也不同。我们在对材料的选用时首先要找准这个切入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特定的情景,可以是某一句话,可以是一个细节,可以是自己的独特的心理感受,但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选择哪一个点,它都要为文章的主题服务,也就是要与文章主旨一致。比如,有这样一个作文题:《校园里难忘的一件事》,在校期间,学生肯定经历了很多的事:有同学之间的不愉快,有军训,有运动会……可写的很多,但同学要注意,在题目中有一个关键的限制词“难忘”,这件事必须是发生在校园里并且给你很深的印象,或者你对他有特殊的感悟,所以在选材时一定要以这个为切入点。切不可随便选择一个事例,泛泛而谈。

2.采用适当的表达技巧

对于平时积累的校园生活素材,学生大都是看到什么就记录什么,将事件发生是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都一一写下,结果一篇文章就成了“流水账”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不断的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让他们掌握表达技巧。我国特级教师丁有宽从小学语文课文中剖析出指导学生写好作文的规律性知识。即叙事法:按事情经过先后,按时间先后,按地点变换先后;状物法:场景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写人法: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等等。教师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要适时的向学生渗透,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不经意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和表达技巧。朱自清先生《背影》中的父亲形象之所以能感动亿万读者,原因不在于他选用的事例多么的感人,而在于他对父亲的背影做了细节的刻画,把父亲为他买橘子过月台时的艰难写活了。请同学们牢记:适当的细节描写可以给你的文章增色。表达技巧多种多样,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适时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应注意,要运用的恰当得体,不可一概而论。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能捕捉“貌不惊人”却又“异彩闪耀”的生活素材,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感悟生活,体验生活,老师适时加以点拨,对这些生活中的亮点加以艺术化,这样一双双小手就能写出动人的华章。总之,只有让校园生活成为学生习作的一股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学生才能文思泉涌。

参考文献

[1]李永新.生活化作文[M].四川:重庆出版社,2012.08.01

[2]李达均.让作文洋溢着生活的气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2.01

[3]梁慧梅.真情至性 快乐作文--关于农村小学生活化作文教学实践的思考[J].学生之友.2012.06

[4]秦训刚,蒋红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01

(作者单位:江苏赣榆县城头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捕捉校园生活素材
开学复课按下“暂停键”,但“校园生活”不停歇
如何评价一堂体育课
移动互联开发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错误也是一种课程资源
品德教师应善于捕捉意外促成精彩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校园
校园生活大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