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情感积累升华写作境界

2016-05-14俞富寅

文学教育 2016年6期
关键词:积累写作途径

俞富寅

内容摘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设计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表达情感是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情感是写作的动力和催化剂,“文情并茂”是评价文章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情感因素在写作中有重要意义。而在现实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只注重情感的激发和材料的积累,而忽视情感的积累,其实情感也是需要积累的。情感积累的途径有学生平时的日积月累和教师教学中的有意识渗透。

关键词:情感 积累 写作 途径

重视考生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是近几年来高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前几年的作文题,不是“诚信”就是“选择”,大多体现社会价值、正确的伦理观对学生的影响,是一种外在价值的灌输。但这几年,高考作文一直在强调考生的主体感受,强调“我对生活看法”,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审视精神家园。例如2014年高考湖南卷《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2013年高考全国卷《关于同学关系的调查》,2013年高考辽宁卷《沙子与珍珠》等,都体现了人文精神,以感悟人生、理性思辨为目的,挖掘考生的情感空间,但是很多学生却无话可说,无情可抒,假、大、空随处可见,无病呻吟满篇皆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感悟,情感家园荒芜。而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强调素材的积累,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没有材料就写不好文章;但是有了材料,却没有感情同样也是写不好文章的。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是以真情打动自己和读者的,情感是文章的灵魂,缺少情感的文章是空有躯壳。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积累,同时更要大力强调情感的积累。为加强学生的情感积累,拟从以下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一.新课标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发展的理念。在这一理念下,新课标对写作提出了如下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套话、空话,避免为文造情。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当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1]由此可见,情感不仅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也是写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在作文教学上实现突破,必须让学生在原来所获得的基本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获得情感的体验和积累。

二.情感因素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看,素质(特别是写作心理素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主体的自我积淀与自我完善。同时,从写作过程看,写作主体的思想观念、情感体验始终贯穿其中,没有写作主体思想和情感的写作过程,是失败的写作过程。就写作本质而言,写作时生命个体情感活动的表达;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与精神的发展、生命轨迹的变化同步的文字呈现,从写作心理学分析,写作的动机是冲动,即是外在机缘使作家的内在蕴藉和奔突的热情找到倾泻的渠道。[2]简而言之,写作需要与创造主体固有的思维激荡与情感共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讲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写作是作者情感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文思的一种自然流露,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中,只有自觉激发学生的情感,才能使其产生写作的强烈欲望。唐代诗人元稹在写给白居易的《叙诗寄乐天书》中说:“每公私感愤,道义激扬,朋友切磋,古今成败,日月迁逝,光景惨舒,山川胜势,风云景色,当花对酒,乐罢余,悲欢合散,至于疾恙穷身,悼怀,凡所对遇异于常者,则欲赋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作者的情感观念来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则依赖于对所写事物的真情实感。郭沫若在日本留学期间,一天上午,到副冈图书馆去看书,因为心中思念祖国,看着书,书上的字便像跳起了舞蹈,突然一股强烈的情感驱使着他,于是他走出图书馆,在僻静的石子路上,脱掉木屐,赤着脚踱来踱去,“地球,地球……”他嘴里喃喃自语着,索性在路上躺下,抚摸着土地,诗情激荡着他的新,他连忙跑回寓所,拿起笔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着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写着写着,诗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像瀑布一样奔泻,一句句感人的诗句跃然纸上:“……田地里的农人/他们是全人类的保姆/……炭坑里的工人/他们是全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也只有这样的文字才是浸透了情感的文字,也是有生命的文字。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必须是作者情感的最贴切的符号。”[3]“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只有作者积累丰富的情感,写作才能情到而笔至,妙笔生花。否则只能抓头皮,咬笔头,搜肠刮肚,写不出以情动人的好文章。因此要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情感教育就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情感积累的可行性

情感是生命的标志之一。情感作为人的内心体验,具有投入的性质。每个人必须经过自己的体验、建构、创造,才能形成自己内心的情感世界。从这一角度讲,情感不能给予,只能唤醒;不能强迫接受,只能主动感染。那么情感积累应该是一种唤醒教育。情感积累的过程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命唤醒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经由个人的参与,即学生(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都要投入学习活动中。即使推动力或者刺激来自外界时,也要求学生真实地感受、体验、发现和领会。不仅如此,情感并非完全是自然的进化,它具有后天性。人不但可以发现情感、控制情感,而且可以丰富、完善情感。鉴于此,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教师必须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情感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找到写作的驱动力,从而写出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四.情感积累的途径

1.引导学生以敏锐之心感受世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的体验积累来源于生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用心观察大自然,天高日朗,秋高气爽,晓风残月,小桥流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春天的第一声响雷,冬天的第一片雪花,用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响,风吹雨滴,草响木鸣,鸟囀虫唱。试问你能对这些景物无动于衷吗?同时,要激发学生去关心身边的那些普普通通的人和平平常常的事情,用敏锐的眼光和细腻的心灵去寻觅生活中的真善美,要学生学会感动亲情、友情、爱国情。著名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要让学生学会感恩,感谢阳光、雨露、感谢生命。特级教师贺诚曾说:“我们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多情善感之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引导学生写日记或随笔,最好的引导便是和学生一起写,一起交流。

2.引导学生善于从文学作品中体验情感。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音。”《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言:“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鲁迅也说自己的文章是“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由此可见,阅读是学生获得写作范式的必由之路,没有对大量文学作品的深刻把握以及由阅读获取的情感体验而形成的深沉积淀,断难产生内蕴丰富的优秀作品。为此,多读书,读好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陶冶情操,积累精华,博采众长,而且有助于观察世界,体味人生,从而更好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日久天长,潜移默化,写作水平就自然会提高。令人遗憾的是,目前我们的学生恰恰缺少这样的广泛阅读。

很多学习写作的人,简单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就是为了学习艺术技巧。这是一个认识误区。阅读文学作品,最主要的是学习作家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体验,学习他们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和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有志于创作的同学,阅读作家作品,要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够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又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批文入情,就可以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要有意识地使自己原始的、粗糙的、愚昧的、麻木的感情进入一种艺术的、净化的、发达的、灵敏的个性化境界。要养成情感的自我检验习惯,要使自我的感情净化、丰富,充满自我再生机能,就不但要善于研究文学名著的社会内容,而且要从中研究大作家感情世界的丰富色彩。”[4]有些老师说,哪有时间让学生阅读啊,其实只要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选读时文精品,选读优秀的古诗文,由学生轮流上台讲解赏析,选读当代文学精品,写出评析类文章,就能大大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文章,大多灌注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挖掘出课本中极富感情的内容,经过分析、理解、品味、鉴赏的思维过程,从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性情;挖掘出文中隐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心去体味,悉心去探究这种阅读教学所带来的身心的愉悦,又会推动学生主动地到课外寻求满足。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体验、积累情感。

3.要借助教学手段育情

A.在朗读、吟咏中体验、积累情感。通过朗读、吟咏,进而展开想象,沉潜思索,咀嚼滋味,引领读者体味作者心境,掌握作者情感世界的方法。这既是人类阅读的最初形态,也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经验,尤其适合于诗歌和散文体裁。姚鼐在《与陈硕士札》中说:“诗、古文各要从声音证入,不知声音终为门外汉耳。”说的就是诗文中的情感,作者的微言精义,需要在朗读中体会,需要熟读涵咏。著名语言大师索绪尔曾指出,词语的声音变化本质上是属于心理的。正因如此,情感才能借助语音的变化得以体现和加强。这就为在阅读教学中对作者情感的体验提供了一条途径。借助于朗读吟咏,可从语气、语调中体味不同的情感。对于古诗文,借助于朗读,既能见出诗歌的音节、选词、造句的功力,更能以声音体察古人创作的情状,借此进入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让学生敛身正坐,虚心涵咏,在琅琅书声中追踪作者的心境和情怀,以达到心与心的相通。新课程标准已经朗读文学作品作为表达与交流的一项目标,足见朗读的重要性。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美文,声韵谐和,极富美感,中央电视台曾配乐、配景播出全文的朗读,如果我们能够恰到好处地用于教学,肯定对教学,特别是对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有很大的帮助。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首尾复唱使全诗在语音上产生了一种节奏的运动,并借助语势渲染一种氛围,构成蕴含丰富的意境美。笔者在教学中借助朗读让学生感知并体味诗人的情感,从停顿、重音、语调的处理上着手:第一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调;第二步,让学生通过朗读确定语义停顿;第三步,让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轻轻的”的轻重处理。学生边朗读边体味,这样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越来越贴近,越来越真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熟练掌握并善于运用情感的语音载体,如语调、语势、节奏、标点符号等等;又要具备纯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进而引导学生借助朗读体味作者的感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大声朗读、大胆朗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进入意境,体会情感。

B.移情泛化。移情本来是一个审美概念,是指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注到自然事物、宇宙人生之中,从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去分享事物的活动与生命情感体验。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情感教育方法,移情是指阅读主体把自我的情感移注于文本世界中的人、事、景、物,而文本中的事物也以其姿态移注于读者。在这一过程中,不是主体向对象的意向情感投身或灌注,而是物与我的双向交融。物与我皆是充满了生命情怀、富有生命姿态和情调的真实存在,物与我的交融成为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与沟通、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回环震荡。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追忆亡妻,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无论对作者还是对读者而言,亭亭如盖的庭中枇杷树是挚情和伤怀的所在,睹树如见人,但物在人亡,物是人非,当树与人沉默,实已经成为生命与生命的对话。作者、读者、枇杷树,都相互交融在深沉的怀念与哀思里。因此,当这棵树的形象一旦进入读者的视野,不仅能使作者与读者的心灵互相沟通,产生共鸣,而且会引发读者对自己人生体验的某种回忆,这时,一种物是人非的情怀会经由联想开始在更大范围内弥散,并巩固和加深阅读主体的情感体验。当读者把文本的阅读所体验的情感迁移于文本以外的生活与生命,并提升为人类所共同体验的生命更替、物在人亡的情怀,这就发生了情感的泛化。情感的泛化是情感不断迁移、反复积淀、走向深刻和升华的过程。也正是这种泛化,使情感不断得以概括、提炼,为情操与精神境界的提升提供了发展方向和途径。读者经历一次次的内心体验,产生移情与共鸣,并经由情感的泛化和提升而形成行为规范,这个连续的过程就是情感的内化。内化的情感是一种稳固的情感,他进入个性而成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情感虽然是丰富与复杂的,却是无形的。因此,情感的抒发往往借助于有形的物态,亦即把自己的情感移注于万物,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态,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怀。针对文学作品的这一特征,阅读教学首先要做的是抓住这些情化的物象,借助想象和联想,使“物”和“我”相互注视,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生成一个完整的、丰富的心灵世界、意义世界,而且,由于情感的泛化功能,学生的情感体验会由一人一家扩展到千千万万的人,无数的家庭,进而提升一段历史、整个民族与人类。通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学生的情感一次次得以丰富和深化。

此外,教师要善于创设生动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境,营构良好的师生人际氛围,通过角色转换,诱发想象等教学手段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情感是作者写作的本源,也是我们在学习文章时所必须进入的境界。我们所谓的“文学”,其实就是“人学”。要借助生活聚情,要借助文学作品激情,要借助教学手段育情,培养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爱的情感细腻而丰富,健康而真挚。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在教改路上辛勤耕耘,不断反思总结,收获的不只是学生富有真情实感的美文。

参考文献

[1]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张鸿苓《中国当代听说理论与听说教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3]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4]孙绍振《论作家的心理素质》

(作者单位:浙江诸暨技师学院)

猜你喜欢

积累写作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素材的积累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镉在旱柳(Salix matsudana Koidz)植株各器官中的积累及对其它营养元素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