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有“味道”的语文课

2016-05-14徐艳霞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味道文本

徐艳霞

【关键词】文本;语文课;“味道”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63-01

一节语文课,要有“味道”,才耐人咀嚼,口有余香,回味悠长。笔者以《蔚蓝的王国》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如何上有“味道”的语文课,谈谈自己的心得。

一、关注文本的特质,教出文本的“味道”

教学课文,要关注所选文本的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质,要根据文体的特质来设计教学的内容。

1.思路明晰,结构精巧。

《蔚蓝的王国》这首散文诗有瑰丽的想象和丰富的抒情意蕴,同时,文字的背后又隐藏着作者复杂的情感态度。一篇课文在教学时如果字词句章面面俱到,就可能会导致课堂的“散”,而且模糊了散文诗的特质。我在设计时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把“王国”作为这节课的聚焦“点”。这样课堂就有了整体的思路:走进王国(通过配乐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畅游王国(通过品赏分析让学生知道想象构建的世界的美好)——王国悬念(了解作者写作此文时真实的处境)——回味王国(再读开头和结尾,体会“在梦中”是一种怎样的况味)——思考王国(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构建一个与现实大相径庭的美好的王国,想一想作者写此文对我们的生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重点突出,立意高远。

《蔚蓝的王国》里设置了一个“蔚蓝、光明、青春、幸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作者在现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可以说,这首诗歌之所以美,就是因为想象的艺术魅力,想象一经和现实对照,产生了巨大的张力。抓住了文章的想象之美、想象与现实的对照,就可以让这节课有深度,有高度,可以让学生从一篇课文中收获一种对生命的人文关怀,这样的意义是可以对学生产生生命影响的,是上课时必须充分关注的。

二、关注语文课的特质,教出语文课的“味道”

一节语文课围绕朗读、品味、表达来展开,就一定不会缺少“语文味”。

1.朗读,让文字浸润灵魂。

最感性的也是最有效的亲近文本的方式,就是朗读,在读的过程中,师生的情感会很快融入,这比大段的分析要有效得多。在课上,我做了两次示范朗读,第一次是配乐朗读课文,第二次是含泪诵读,比较阅读文段《老人》。课上也给了学生时间朗读,通过深情地诵读,虽然隔着时空,隔着文化的差异,仍然很容易就读懂了屠格涅夫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的情感和这位世界大文豪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2.品味,将文章析出精华。

《蔚蓝的王国》是散文诗,所以要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在文中,作者所描写的蔚蓝的天空和海洋,白色的风帆,给人一种安宁平和的感觉,这种感觉有益于精神的宁静;诗歌中有伙伴,这些伙伴年轻、快乐、幸福,这是作者所向往的生命活力;在这个蔚蓝的世界有人吟诵精美绝伦的诗句,这是多么高雅美好的行为,这正是作者自己精神生活的折射……这些意象,包含着作者的渴望、向往和精神寄托,我们只有品味出这些意象所包含的深意,才能走进作者的精神深处。

3.表达,让自己提升素养。

听说读写是语文训练的基本任务,文本阅读,不仅要能够走进作品,还要走出来,让作品对读者的生命产生影响,比如,学会散文诗的表现手法。我让学生谈《蔚蓝的王国》对你的生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时,告诉他们,我们可以用理性的话来表述这种影响,也可以用散文诗句的形式来表述,并做了示范:晒干两朵微笑/收集一枚倩影/年老的时候下酒。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白,可以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看法,在诗歌中让人得到浸润和熏陶。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语文课味道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快乐的味道
语文课文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爱的味道
夏天的味道
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