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初探

2016-05-14李玲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儿歌行为习惯习惯

李玲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27-02

良好行为习惯指是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要求,在生活卫生、道德品质和学习多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自动化行为。幼儿期是孩子行为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3—6岁的孩子正处于“泥”的状态,对他们施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就像制作陶艺,其成型和完美都取决于成人的塑造,这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

中班幼儿度过了小班的懵懂期,处于思维活跃、独立思想逐步成立的转折时期,正是走向自我行为的起步阶段,为此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很重要的,也是好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但经过日常观察,我发现我执教的中班幼儿存在很多不良行为习惯,如不良的卫生习惯:不喜欢刷牙、洗脸、吃饭时不注意个人卫生等:不良的品德习惯:乱扔垃圾、不懂分享、自我中心等;不良的学习习惯:丢三落四、爱开小差、不能自己完成简单的任务等。可是,现在很多家长千方百计地培养孩子的外语、美术、音乐等多方面的能力,却很少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致使幼儿行为的两面性,即幼儿在幼儿园时行为习惯比较规范,但在家庭中却是相反的行为。

因此,本学期我们对本班幼儿开展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课题研究,从环境创设、教育教学、家园共育等方面,全方位地对幼儿进行好行为、好习惯的培养。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初步总结出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做法,在恰当的环境中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形成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1 创设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优质环境

教育学家杜威先生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我们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课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1 美化幼儿的室内外环境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墙壁上、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楼梯口张贴标语提醒幼儿上下楼梯不拥挤;在幼儿园花坛、草坪、滑梯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在教室内图书角张贴了“静静看、认真读、仔细想”的标语提醒幼儿养成阅读好习惯:在区角“小厨房”写上了“请自觉排队”,“按顺序选餐”的规则,提醒幼儿注意;在教室后墙我们创设了“养成好习惯,快乐每一天”的主题墙饰,每位幼儿一朵七个花瓣的彩色花,每个花瓣对应着一个行为习惯,花芯是孩子的彩色照片,孩子哪一个习惯做得好就相应得一朵小花,谁得的小花多说明哪位幼儿的习惯养得好,孩子们每天都注视着自己和同伴的小花,形成了你追我赶养成好习惯的局面,极大地促进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2 净化幼儿的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幼儿生病时,组织幼儿向生病的孩子进行电话慰问,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教幼儿学会分享,鼓励幼儿分享图书、分享玩具、分享美食,体会分享的快乐。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鼓励、赞赏的积极评价,如:“你帮XX搬椅子,真会关心人”;“小手洗得这么干净,真是讲卫生的好孩子”等及时的鼓励,增强了幼儿的自尊与自信。面对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如“大家都喜欢讲卫生的好孩子,我们一起把香蕉皮、碎纸扔进垃圾箱吧”;“你不争抢玩具,小朋友都愿意和你玩”等,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3 树立学习榜样

观察、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方式。在孩子的心中,教师的地位是最高的,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幼儿对教师的高度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能认真地模仿和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言行,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积极的师幼互动中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在礼貌教育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每天到园主动向同事、家长问早,接待家长和来客宾至如归、礼貌热情,说话态度谦逊,需要幼儿帮助时,真诚地说一个“请”字,得到幼儿的关心帮助时,衷心地道一声“谢谢”,让幼儿在平等的氛围中,受到礼貌的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另外,表现好的孩子也是幼儿学习的榜样。如:刚入园的孩子有礼貌问“老师好”的,上课守规则能积极举手发言的,进餐安静的,老师表扬奖励小红花;每周开展评选“礼仪小天使”活动,为幼儿树立礼仪好榜样。幼儿通过积极模仿,逐渐养成有礼貌的好习惯。

2 在教学中渗透,循序渐进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学认为:德育与智育的融合与互动是课堂教学的规律,德育与智育血肉相连,相互促进。因此,我们注重将习惯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

2.1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使我们认识到,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我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以幼儿为主体,以社会性集体活动为依托,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如“三八”妇女节的爱妈妈主题教育活动:语言课中的儿歌《我是妈妈的小帮手》、学唱歌曲《我的好妈妈》、游戏《我帮妈妈拎菜》、美术活动《献给妈妈的礼物》等等。“爱妈妈”的教育活动不仅在时间上保证了系列化,在教育内容上也保证了系列化,教育主题和教育内容相互呼应。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强化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在学习、实践、体会、感悟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分享习惯。

2.2 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创编良好行为习惯儿歌

在日常生活活动中注重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针对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诸如挑食、不尊重长辈、不爱惜东西、爱发脾气、自私、不关心他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等等坏习惯,及时捕捉实际,在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充分挖掘儿歌的教育功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具体要求创编成儿歌,并制成幼儿喜爱的图书,让幼儿在读儿歌、看图书的过程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如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时,学了儿歌《吃得真干净》:“小朋友们个个棒,洗净小手坐桌旁。米饭、馒头、瘦肉、青菜、鸡蛋汤。营养丰富味道好,饭菜可口全吃光”。培养幼儿自己穿外套时的《穿套衫》:一件衣服四个洞,宝宝钻进大洞洞,脑袋钻出中洞洞,小手伸出小洞洞。培养幼儿洗手时的儿歌《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先用清水冲一冲,再用肥皂擦一擦,搓搓手心和手背,小手轻轻甩三下,再用毛巾擦干净。通过浅显易懂的儿歌、故事让幼儿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在我们的努力下,幼儿在如厕、洗手、进餐、收拾整理、穿脱衣服、叠被子、学习等方面都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动手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2.3 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

教育家蔡元培认为:“道德不是熟记几句格言,就可以了事的,要重在实行。随时随地,抱着实验的态度。”行为习惯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它具有十分鲜明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如果把行为习惯只是当作一般知识来传授,“光说不练”,是行不通的,只有经过实际的训练,行为习惯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成效。因此,可以布置适当的任务让他们去做,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幼儿练习,使他们在实践中体会乐趣,加深印象。

2.3.1 游戏活动。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练习使用礼貌用语,并学会了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行为习惯。如幼儿在“小厨房”中,幼儿学会了招待客人的礼仪与进餐礼仪;在图书区中,幼儿懂得要安静阅读,不撕书不损坏;在益智区中,幼儿知道了玩具要物归原位,轻拿轻放。在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先守规则后玩耍,幼儿学到了顺序排队,不推不挤,遵守秩序。

2.3.2 专题活动

幼儿良好礼仪行为的培养,是由“行”到“情”,再由“情”到“知”的转化,然后将知、情、行合而为一的过程,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实践中体会礼良好行为习惯的意义,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因此我们开展了一系类的专题活动。

(1)开展“小手牵大手”告别不文明行为讨论签名活动。

(2)开展“尊师周”、“亲情周”、“关爱周”、“感恩周”活动。

(3)在班级内通过自评、他评、考核小组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评选“文明小天使活动”。

(4)举办“文明自助餐分享会”。

(5)举行我是“穿衣小能手”比赛。

3 家园配合,同步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不良习惯、错误言行对孩子都有极大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家庭教育的配合异常重要,我们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

(1)在班级公告栏内张贴“家长文明行为规范”,组织家长学习并要求遵守,督促家长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2)通过召开家长会、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家长克服“重智轻德”的思想障碍,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培养训练幼儿的良好习惯,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针对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易脱节的情况,我们和家长一起制定了家庭训练评价表格,主要从整理床铺,穿脱、折叠衣裤、每天洗脸刷牙、帮助爸爸、妈妈拿拖鞋,倒开水;吃饭时,帮助父母摆放碗筷等,一周一反馈,和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评价。

(3)利用现代的网络资源,如QQ群、微信群、校园网等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幼儿表现。此外,我们还搜集幼教专家的专题讲座视频及好的经验文章分享给家长,用新的教育理念、用大量的生动事例,改变了家长的认识,从而自觉地配合了我们的工作。

通过一学期的活动,我班幼儿在行为习惯养成上均有了明显的进步。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幼儿园、家庭、社会都要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使幼儿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儿歌行为习惯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睡觉儿歌
七月的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