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MIPVU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研究

2016-05-14李卓妍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李卓妍

摘 要:本文是关于中国英语学习者隐喻产出能力的实证研究,同时结合了二语习得和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作为研究框架,并且基于Pragglejaz Group 提出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利用AntConc 3.2.1相关软件分析实验数据以便研究被试隐喻产出能力,旨在从隐喻产出能力的视角来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地道”的语言现象。被试隐喻产出的错误类型的分析有助于改善提高英语隐喻的教学。

关键词:中国英语学习者 MIPVU 隐喻产出能力 英语隐喻的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008-02

1 引言

隐喻是很重要的教学工具,比如可以用来描述,解释以及评估,所以在一定的文本中准确理解和产出隐喻是很重要的(Corts and Pollio 1999; Cameron 2003)。中国英语学习者对隐喻产出的正确把握有助于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态度的理解。

研究者要求被试写一篇关于环境话题的说明文,250字左右,一节课(45分钟)。研究对象的作文收取后编辑在一起形成一个语料库。基于MIPVU的隐喻识别方法对这个自建小型语料库中的隐喻进行标注,同时将隐喻的词性也被标注出来便于进一步分析。基于AntConc3.2.1建立的一个正确产出隐喻的索引,正确产出隐喻量为2269,因此语料库中正确产出的隐喻百分比为12.54%。同理做出错误产出隐喻的索引,一共85项错误,占语料库百分比为0.48%。其次对产出的隐喻的词性进行搜索,产出的词性中最大份额是介词,679项,85项错误中也是介词的数量最大,42项,其次均为动词。意象图式的理论为85项错误产出的隐喻提供了进一步的认知解释。

此实证研究反应了MIPVU在隐喻识别方面的优势,以及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工具。研究结果不仅对英语学习者的隐喻能力做出了量化分析,也揭示了隐喻能力与英语水平和词汇量的关系。意象图式对其错误产出隐喻的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对隐喻从认知角度有全新的认识。

2 研究设计

2.1 受试

本研究受试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研一的硕士研究生,随机抽取英语A班,英语B班以及英语A+班一共132人,专业均为理工科学生,英语水平为中高级(大学英语四级或六级)。

2.2 测试材料

在隐喻产出的研究中,测试材料为学生的课堂作文,关于环境的说明文,250词左右。题材都是关于环境的,体裁都是说明文。

2.3 隐喻产出的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要求学习者写一篇关于环境的说明文,字数250字左右,一节课的时间;第二阶段,研究者根据这个小型语料库分别标注出学习者正确产出和错误产出的隐喻;第三阶段,根据 AntConc 3.2.1对标注的正确产出的隐喻词项做一个索引,得出正确产出的隐喻在测试材料中的百分比。研究关注的是词次而不是形符。

2.4 隐喻产出的实验结果

(1)学习者的小型语料库中的标注,即正确产出的隐喻百分比为多少?正确产出的隐喻中哪种词性的隐喻最多?

利用AntConc 3.2.1做出的标注 的索引,自建小型语料库的总词次是18190,标注的正确产出的隐喻量为2281,因此学习者正确产出的隐喻在语料库中的百分比为12.54%。每种词性下的正确识别的隐喻量如下表格所示

根据表1所示,学习者作文中正确产出的隐喻中介词,名词和动词的比例最大。动词搭配常常可以看成是一个动词和一个介词或是副词构成的并且表现出比喻的意义。名词化也是语法隐喻的一个重要方面。

(2)错误产出的隐喻如何通过认知语言学进行分析?

不管是学习者正确产出的还是错误产出的隐喻,介词和动词的隐喻用法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我们在意象图式的理论框架下重点讨论这两类分类下的隐喻。动词搭配往往是一个动词和一个介词或是副词搭配构成,该动词搭配的隐喻意义主要源自这个搭配介词或副词的隐喻意义,如介词的隐喻意义是由其空间意义投射形成的。Lakoff and Johnson(1980)总结空间隐喻的时候指出:“空间隐喻根植于我们的物理和文化的经验中而不是随意分配的。一个隐喻可以作为源域用来理解一个概念也是通过其经验基础的”(p.17-19)。

(3)学习者隐喻识别研究中错误理解的隐喻和隐喻产出研究中产出有误的隐喻之间有什么关系?

首先,隐喻识别和产出的研究中,介词和动词的隐喻用法都是核心。介词的语义在认知语言学中都是举足轻重的。介词意义似乎很符合认知语言学的主要原则(Tyler and Evans, 2004)。介词的意义在实体论方面类似于词项的意义,唯一的不同点在于程度而不是类别,并且介词的意义比词项的隐喻抽象(Lindstromberg, 1997)。英语中的动词搭配(English phrasal verbs, EPVs)对于外语学习者是具有困难性的(Condon, 2002; Rudzka-Ostyn, 2003),因为它们是由一个动词和介词或是副词小品词构成的,其意义超越字面意而投射到比喻的意义中(Dirven, 2001)。动词的理解往往是一种感知—空间的过程,至少这些动词展现出字面意和隐喻空间的关系。这些动词被分类为空间感知和记忆(Ludovic De Cuypere 2013)。

迄今为止,有一些研究是基于意象图式的方法研究介词因为大部分的介词不能用来简单地表达空间关系而是更多地通过隐喻投射的方式拓展到抽象域(e.g. Burgeon, 1981; Dewell 1994; etc.)。这种分析方法也可以用来分析动词+介词结构。 Linders (1983)将动词加小品词的研究在该领域奠定里一定的基础。她的研究是关于动词搭配(与up和out),分析了600多种结构“verb + out ”(如, take out, spread out, throw out, pick out, leave out, shout out, draw out, pass out), 以及超过1100种“verb + up”(如, raise up, break up, give up, wake up, shake up, think up) (李福印,2002).

空间隐喻就“on”的分析中,索引有68个隐喻量,投射到接触(CONTACT),上方(ABOVE)和支持(SUPPORT)的分别为 26.1%, 40.6% and 33.3%。接触域(CONTACT)是最基本的on的意义,与above和over的差别最大。在这个意义上,on environment 里的on就相当于on May 20th, 2015,on指的是具体的时间也是on的接触域(CONTACT)的例子。支持(SUPPORT)展现的是射体在路标的表面并且成为路标的一部分,使得舌头依靠于路标,例如,rely on, based on, impact on. 除此之外 on earth 以及 on a large scale都是上方(ABOVE)域的例子。

当in用于空间概念的时候,通常是二维空间,后面紧随一个地点,比如,in Beijing, or in London。当然,in也可以用于三维空间,此时我们需要考虑长、宽、高和深度,后面紧随空气,心脏和房子这样的词项。on往往指的是表面,表达了一个事物在另一个事物的上方。on通常是一纬空间,只考虑长,而忽略了宽、高和深度,比如,on the road, on the sideway. 并且,鉴于 on the earth, on the ground, 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长和宽, 但是这样的例子依旧是一纬空间。

介词的分析可以拓展到动词+介词的分析,因为动词搭配往往是和介词或副词小品词构成的。动词的理解可以激发意象图式,就好像动词的意象图式为视觉记忆提供一个架构。

3 结论与启示

中国研究生隐喻识别研究再次反映了MIPVU作为隐喻识别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同时也强调了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可以解释,阐明,总结,以及评估文本。研究的结果有助于教学工作者认识到学习者隐喻能力方面的问题并且提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帮助学习者进步,可以更靠近母语者“地道”的表达。良好的隐喻能力也是有效的学术交流的奠基石。

参考文献:

[1] 徐知媛,王小潞.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隐喻理解策略及理解模型建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第1期,第46卷.

[2] 钟兰凤,陈希卉.隐喻识别研究现状述评[J].外语研究,2013.5.

[3] 钟兰凤,陈希卉,赵梦娟.隐喻识别与基于语料库的学习型词典义项处理的界面研究[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