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写结合

2016-05-14沙志炜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引导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沙志炜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目的是使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变得更有成效。本文结合阅读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引导学生读写结合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 引导 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183-01

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更加侧重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上学生们钟情于平面化的阅读,学习主要集中在课文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都显得浮光掠影。因此,课堂上的读写结合训练许多时候成了为写而写,如隔靴搔痒,对学生积极的语言运用收效甚微。这使得许多教师在安排学生自主预习时,为寻找课堂教学主要问题犹豫,甚至出现浪费时间,使得后续学习任务无法完成的现象。基于上述情况,我们要借阅读教学改革的契机,精心研究语文课堂如何让学生的自主先学走向立体纵深的阅读,进而实现读和写的有机结合。以教师的团队精神,服务引领学生,成就属于学生的精彩。

1 提供思路,让自主先学走向立体

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如同登山探险,带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应该提供思路让学生积极面对,最终达到拥有无限风光的险峰。我们通常先让学生直面文本,透彻的读后,个人完成学习笔记。学习笔记主要围绕这样几方面编写: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还可以怎么写?引导学生安静思考,从写作内容、写作目的、写作方法、写作创新等方面自主解读文本,为后面的小组讨论,班内交流打下基础,避免阅读在平面上滑行。从一开始就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现象,为后面将规律性的东西应用于语言实践做铺垫。

2 顺学而导,让读写结合,智慧生成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交流反馈”等环节要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解读,带领学生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适当地取舍,智慧的读写,抓住文章的命脉,促进学生积极语言运用的生成。

2.1 关注课文语言留白,练习形式相同的仿写

有些课文对于构段方式相同的语句,有时会以省略号带过,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这样的文字是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的良好时机,应不予放过。《黄山奇松》一文中赞美黄山松千姿百态有这样的语句: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学生对奇特的松树充满兴趣,加之前文学习迎客松的描述方法,即先写外形然后联想,一棵棵奇形怪状的松树在他们的笔下应运而生:提琴松一片葱郁,像是纹路清晰的提琴面板,那横搭着的一两根斜枝就是琴弓。山风徐来,似乎可以听到悠扬的乐曲在山谷间萦绕。

2.2 抓住课文语言的特异,寻找作者的话外之音

作者在叙述中为了追求婉转而深刻的表达效果,其真实的意思往往藏在语言的表象之下。如果能在教学中积极引领学生透过语言表象探寻言外之意,话外之音,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阅读效果就较为有利。《少年王冕》一文中儿子和母亲各有一处话语耐人寻味。王冕说:“娘,我在学堂里也闷得慌,不如帮人家放牛,心里倒快活些。”母亲说;‘你在这里处处都要小心,每天早出晚归,免得让我牵挂。”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求学生潜心文字,生命进入母子所在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写出理解。有小组发言:王冕心中热爱读书,为了不让母亲伤心,他故意说得很轻松,好像辍学是他巴不得的事。当然他的闷可能是真的,自己读书,让母亲一个人辛苦地养家,他心里肯定不会舒服。作者这样写比让王冕哭着喊着要上学高明多了……面对深刻的表达,学生通过小组集思广益揣摩作者的言下之意,话外之音,成为作者的知音。

2.3 前后联系,制造学生情感和文本的撞击点

《诺贝尔》一课写诺贝尔为了发明威力更大的炸药险些丧命,从浓烟中冲出时满身鲜血。这节最后一句是:他,就是诺贝尔。这是一个简短的语句,如何引起学生的精神震撼,意识到其铿锵有力的表达效果?学生交流时会匆匆而过,教师应该掌控学习节奏,引导学生面向全文,前后勾连,制造学生情感和文本的撞击点。师:他,就是诺贝尔,是无需置疑的,联系前文你脑海中出现了关于他的哪些情景?诺贝尔种种为发明炸药所历经的艰辛乃至牺牲很快就诉诸学生笔端:从小就向往能发明一种东西,一下子就把大山劈开,他,就是诺贝尔;1864年9月3日,实验失败,弟弟被炸死,父亲被炸成残废,但他毫不气馁,他,就是诺贝尔;为了研制黄色炸药,四年间失败几百次,被驱赶到马拉伦湖上搞实验的人,他,就是诺贝尔;临终前把发明所得设立奖项,奖励各领域成就突出者,他,就是诺贝尔。学生通过读写结合,锻炼了文笔,升华了对人物的情感。

2.4 关注特殊语境下的激发生成,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语言

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如果教师能灵活地掌控,智慧的把握,往往也可以促进学生积极语言运用的生成,形成学生个性化的语言。《林冲棒打洪教头》出自名著《水浒传》。其中有这样一个环节是在真正比武前林冲认为带着枷锁比武不公平,柴进就让差人开枷。课上到这里时一个学生质疑,林冲一贯隐忍,这里抱怨不公平,不像他。这是施耐庵写的不好。这是一个意外,教师没有将问题推向课下,而是立刻把学生打破小组,分为正反方进行辩论。正方:作者写得好,林冲带着枷锁无法施展本领,武艺再高也赢不了。反方:作者写得不好。林冲胆小,宁愿打输也不会要求去掉木枷的。再说林冲武艺高强,试了几个回合一定知道自己手绑着也能战胜洪教头。并且在不公平的条件下打赢,更能显示林冲武功超群。辩论的结果是反方胜出,再要求他们对原文进行改写,学生热情高涨,文字激扬。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批判性的阅读,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语文课堂教学吸引了无数的教师徜徉其中,我们在语文教学上提供路径,让学生自主进行个性化阅读,避免了阅读的肤浅,平面化。同时在充分尊重学生阅读感悟的基础上融入教师的解读,引领学生发掘文本的核心价值,读写结合,促进学生积极语言运用的生成。

猜你喜欢

引导读写结合阅读教学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