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摇钱树”是怎样长成的

2016-05-14唐余方

当代党员 2016年6期
关键词:摇钱树潼南面源

唐余方

近两年,潼南区的柠檬点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以柠檬为代表,潼南创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原产地保护示范区,成功获得生态原产地保护标识(PEOP)。

第二把“火”,是当地龙头企业汇达柠檬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达”)进军香港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签下3.4亿元销售合同,价格增长达25%。

第三把“火”,是潼南区通过了市级扶贫验收,柠檬产业生产总值达到9亿元,全区11万亩柠檬成为当地乡亲的“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是怎样长成的?

集“群”

——再好的经济作物,采用分散经营的小农经济模式都没出路,只有汇集一定产业规模,才是发展新型效益农业的前提。

近半个世纪以前,潼南西部红星乡(现属崇龛镇)桥沟村的村民们一直很郁闷。

桥沟村与四川省安岳县玉池村接壤。

玉池村田地里种着成片黄灿灿的柠檬,年人均收入上千元。同样的土地,桥沟村的传统种植业收入却只够村民勉强果腹。

田地间浅浅的沟壑,将这两个村庄分为一富一贫两个世界。

“我们也種柠檬吧。”部分村民开始尝试种柠檬。

1972年,桥沟村有了第一批柠檬种植户。

渐渐地,这抹明亮的柠檬黄,从桥沟村蔓延至周边的长寿村、白沙村。

乡亲们开始盼望柠檬树结出“黄金果”。

但是,在随后很长时间里,当地的柠檬种植却陷入了传统农业的“瓶颈”——分散种植,各自产销,形不成规模优势和集群效应。

直到1988年,易成学当上了桥沟村党支部书记,情况才有所改善。

“大家要见缝插针地种柠檬树!”第一次召开社员大会,易成学就动员村民种柠檬。

尽管村里已经有人种柠檬,不少村民却仍受传统思想桎梏,不敢轻易尝试。

“柠檬的经济效益可是翻倍的啊!”易成学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将给村民争取优惠政策。

苦劝之下,种植柠檬的村民越来越多。

1990年,易成学找到潼南县农业局(现潼南区农委),希望政府能够支持桥沟村发展柠檬。

县领导实地考察后,买了几十万株柠檬苗子送到桥沟村。

“种多少拿多少,有的村民还挑着担子来装。”易成学说。

关于是否要大力发展柠檬产业,潼南有关负责人曾几次去安岳县考察。

“当时既有发展起来的担心,又有发展不起来的担心。发展起来的担心是因为安岳已经做得这么好了,我们又种这么多柠檬,万一卖不出去怎么办?”潼南区农委特色经济发展站站长黄明说。

最后,潼南还是决定把柠檬种植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打造。

上下齐心之际,潼南柠檬初具规模。

一场持续至今的产业优化之战,随即打响。

提“技”

——面对防疫、防旱涝等生产环节的技术“瓶颈”,传统的经验种植难以突破,因此必须转向标准化、工业化的技术种植。

上世纪80年代,桥沟村的柠檬遭遇了长达几年的病虫灾害,许多柠檬表皮都出现了疤痕。

村民们把柠檬翻来覆去查看,认为是果子被风吹动,碰撞到树干上才造成果皮上有疤痕。

这些疤痕导致柠檬卖相不好,价格走低。

依靠经验种植的村民,并不知道这是隐翅虫叮咬留下的伤痕。

几年下来,灾害越来越严重,每年的柠檬总产量中,有30%—40%都是残次果。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村民们全都束手无策。

黄明闻讯赶到桥沟村,看着柠檬表皮的伤痕,他知道这是隐翅虫留下的。

经过技术人员的努力,隐翅虫被成功治理了。

“这个问题启发我们,仅靠经验种植是不可能把农业做大的——还是得靠技术。”黄明说。

从此,农业部门开始派驻技术人员下乡。

他们每次下乡指导,身后都跟着一群村民。

“村民们的学习热情高涨,学的人多了,干脆办个班吧。”黄明说。很快,在各个村社,针对柠檬种植的田间培训学校办了起来,村民们可定期享受专业的技术培训。

“现在,果农个个都是专家,他们知道怎么施肥、如何防虫、怎样科学提高柠檬产量。”黄明说。

去“污”

——重视农业发展的生态功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使农业产业迈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前几年,潼南一些柠檬种植村的小溪只要一涨水,鱼就开始翻白肚。

为搞清楚鱼虾的死亡原因,当地农业部门进行了长时间走访调查,结果发现是农业面源污染造成的。

“肥料、农药被农产品吸收的部分很少,其余的全部流失——一下雨,这些残留的肥料和农药都被带进河里,造成了污染。”黄明痛心疾首,“长此以往,面源污染将对柠檬产业发展造成致命影响。”

“果树就是个‘药罐子,必须立刻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黄明说。

随后,农业部门开始抽取土壤进行化验研究,经过综合分析,推出了“测土配方施肥”和“营养体诊断配方”。

“也就是说,果农能够更精准地对果树进行施肥,肥料能最大程度被果树吸收。”黄明说。

几年过去,潼南的农业面源污染迅速减少。

六年前,李宏岗在柏梓镇流转了1000亩土地,最后全部用来种植柠檬。

以前,这片地种过梨和枇杷,由于这两种水果上市时间短,如果卖不出去就成了一堆废料。

“柠檬的经济效益好得多,一年开四次花,结三次果,存放周期还很长,价格也好。”李宏岗把这1000多亩柠檬树当成宝,他最喜欢沿着路沿,看着这片黄灿灿的果子。

对地里的柠檬,李宏岗很自信。他按照配方进行施肥,从不喷农药,地里安装着一排排太阳能杀虫灯;在柠檬生长季节,他给每个柠檬套上袋子,让它生态生长。

“不止我这里,潼南的柠檬都是生态有机的。以前除虫是打农药,现在是用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以虫吃虫等物理和生物除虫方法。”李宏岗说。

拓“值”

——本地产业链环节越齐全,能获得的利润就越高,因此必须不断衍生产业链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上世纪90年代末,有人在桥沟村的街边搭了个棚,里面摆放着几台离心机,这是潼南第一个作坊式的柠檬加工厂。

“为了解决次品果,当时就把柠檬磨皮,用离心机分离,提取出柠檬油。”黄明说,“这只是对柠檬的粗加工。”

长久以来,潼南柠檬虽然种得好,却一直停留在粗加工阶段。

“光生产原材料,不衍生产业链,就无法提升产品的附加值。”黄明说,农产品的深加工,还得依靠企业。

2007年,潼南开始对柠檬产业进行招商引资,汇达入驻潼南。

2014年8月,汇达建成潼南首家新型柠檬加工厂,引进了国内外先进成套的柠檬水生产设备,建成了超高等级无尘生产车间,全自动无菌灌装生产线。柠檬水、柠檬冻干、柠檬面膜等130余种柠檬产品在这里生产。

“公司一开始就要做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模式,利用深加工,提高柠檬的附加值。”汇达董事长助理夏怡说。

目前,汇达开发出饮料、食品、化妆品、保健品等四大柠檬系列产品。

2015年,香港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汇达将全部柠檬产品摆放到展台上。

“柠檬怎么能做出这么多产品?”现场的参观者惊讶不已,人群迅速聚拢在汇达展台前。

“你们的柠檬是怎么种植的?”一位在香港做生意的英国人到展台前坐下来,夏怡向他详细介绍了汇达柠檬从种植到加工的细节。

“你们的柠檬汁有多少,我全部要了!”英国商人听完介绍后说。

“外国人注重有机和生态,他觉得这个柠檬是真的好。”在这次博览会上,汇达柠檬签下3.4亿元的大单,成绩出乎意料的好。

巧“售”

——利用“一带一路”和“互联网+”等大战略、大潮流,联通国内国际大市场。

在汇达柠檬董事长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一带一路”路线图。

其时,“一带一路”战略甫一出台,汇达立即闻风而动。

“重庆正好在这个点上,潼南柠檬可以通过‘渝新欧铁路销往国外。”汇达董事长代小平说。

汇达立即开始着手柠檬出口工作,并很快联系到哈萨克斯坦一家经销商。首批柠檬即将通过“渝新欧”铁路,出口到哈萨克斯坦。

“今后,越来越多的潼南柠檬将沿着这条线出口到国外。”夏怡说。

为了扩大市場,汇达还利用“互联网+”,采取“线上网络订购、线下展示交易”的方式进行销售。

目前,汇达借助天猫、淘宝、阿里巴巴、一号店等线上平台进行产品的网络销售,同时还在重庆、湖北、新疆等地建立线下配套服务体系,使产品迅速销往全国。

“我们有20%的营业收入来自电商平台。”夏怡说。

以汇达为首的企业入驻潼南后,迅速打开了潼南柠檬的市场,开发出多种柠檬产品。

“你现在看到的产品,并不是最终的产品,我们会不断与时俱进,研发适合消费者的产品。一个企业要不断创新,才能发展。”夏怡说,未来,潼南柠檬将带给消费者更多惊喜。

猜你喜欢

摇钱树潼南面源
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与治理
澄江市农业面源污染成因及对策
桑树变身增收“摇钱树”
重庆市潼南区中医院抗疫阻击战告捷
重庆潼南:就业精准扶贫让贫困户端上“铁饭碗”
基于SWAT模型的漳河流域面源污染模拟研究
农业面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及防治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