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模块化教学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的应用

2016-05-14冷淑敏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口才演讲者模块化

冷淑敏

摘 要:《演讲与口才》作为高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实践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本文结合课程特点,围绕一个中心“全面提升学生的演讲与口才能力”,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传统文化撷英、与校园社团活动对接、解读应试技巧”三大模块,以切实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 “1+3”模块化 《演讲与口才》 教学应用

著名口才专家邵守义指出:“演讲就是演讲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面对广大听众发表意见,抒发情感,从而感召听众的一种现实的社会活动。”[1]《演讲与口才》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的口语表达水平、交际技能等功能,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起着重要作用。探究《演讲与口才》课程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重大和深远意义。

一、模块化教学概述

1.模块化教学的内涵。

模块式教学(简称MES)是国际劳工组织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的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模块化教学法”[2]。它将教学内容设计为不同教学模块,且进行了岗位需求及工作技能的深入研究,使教学模块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得到最大体现。

2.模块化教学的特点。

一是课程内容模块化。不同的内容模块,能适应不同学习背景、发展需求的受教育者需求,体现新技术、新知识,大幅度增强教学内容适用的广泛性。二是突出技能训练的主导地位。每个教学模块内容的建立都是根据职业的岗位需求而定,它以一种技能的形成为主要目标,把专业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三是模块的实用性、灵活性强。模块之间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可以进行多重组合,灵活多变。

二、《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侧重理论,轻于实践。

《演讲与口才》课程讲究互动性与实践性,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教师能力水平、学校硬件设施及课时安排等原因,导致教学中往往是教师长篇大论讲理论,而学生很少有机会锻炼语言表达能力,缺少实践经验。

2.方法与内容过于单一。

不少教师习惯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照本宣科,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使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学习参与性不高。更主要的是,很多教师没有对教授的内容进行更新、拓展、延伸,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守旧贫乏,与社会需求脱节。

三、“1+3”模块化教学在《演讲与口才》课程的具体应用

1.明确教学目标。

《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掌握口语表达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培养学生乐于交际、善于交际的理念和技能;学生形成明辨是非、言语审美的能力;通过训练,全面提升自己的演讲与口才能力,以适应各种社会活动。

2.设计“1+3”模块。

“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体系的教学重心不是‘演讲而是‘口才。这个‘口才不仅仅是一般的交际口才,还包括职业语言技能,如:求职面试口才、推销口才、谈判口才、教师口才、主持人口才等”[3]。针对此要求,“1+3”模块内容可设计为:“1”即全面提升学生的演讲与口才能力,“3”指的是传统文化撷英、与校园社团活动对接、解读应试技巧三大模块。

(1)传统文化撷英

作为一名成功的演讲者,应该具备以下两种功夫:内功和外功。内功包括“四有”:有思想、有道德、有学识、有应变能力。外功指的是嘴上功夫,即能说好普通话,并力求准确、精炼、形象、生动。修炼内功不是一蹴而就,必须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受其感染和熏陶,日积月累。此模块重在介绍与演讲者素质息息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熠熠生辉。传统文化大浪中的随处一朵浪花,皆有演讲者可寻可追可学之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呈现的大爱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定信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传递的以德修身、以识养身,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所透露出的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的执著追求精神……都是一名成功演讲者应专心修炼的内功。烛之武退秦师、诸葛亮舌战群儒,纪晓岚巧对乾隆等经典佳话所体现的思辨口才、人生智慧,都值得每一位演讲者去深读、细品,领悟。演讲者,必须具备深厚的“内功”,才能通过语言来呼吁、感染、激发身边的人。

(2)与校园社团活动对接

校园活动丰富多彩、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一是以校园活动为契机,加强学生的演讲与口才训练。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科竞赛、专业技能竞赛……校园活动琳琅满目,其辐射范围之广、参与学生规模之大、形式内容之丰富,吸引了众多学子。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活动,甚至将课堂搬到活动现场,让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老师集中点评,可以一改只有理论传授的教学局面。也可以推荐一些课堂中表现优秀的团队和学生个体,为他们开设绿色通道,提供直接参加活动的机会,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二是以学生社团为平台,增强学生的演讲与口才实训。大学校园的社团种类繁多,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普遍偏高。抓住学生这一特性,选择紧扣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内容,或者与任课教师紧密联系的相关性社团,以此为平台,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演讲社、读书协会是众多社团协会中最适合作为这一平台的,而这些社团的指导老师大多数也承担着《演讲与口才》课程的教学任务。因此,任课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社团活动的同时,无形中把社团活动引入课堂教学,或者把所带班级的学生带出去,参加社团活动,“走出去、引进来”这一方式,可以更大程度上锻炼学生实践能力。

(3)解读应试技巧

就业能力是个人自我成长进步、检验学习成果、体现社会价值的能力。有人研究表明:“近年大学生就业人数呈现大幅增长趋势,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难是大部分毕业生面临的共性难题。”[4]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单位非常注重员工的综合素质。在面试这一环节,口语表达显得至关重要。《演讲与口才》教学体现实战性,能够提高学生适应岗位的竞争能力与素质。

一是面试口才教育。求职是一门学问,它不仅要求应试者具备较强的个人实力,而且需要有较好的口才应对策略和技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初次面试时,评委就会问及很多问题,以检测应试者的综合素质。每回答评委的一个面试问题,就可谓是在做一次演讲。

二是面试礼仪教育。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社会各行各业也较为注重礼仪,透过礼仪,可以展示个人与团体的风采与素质。首先要强调时间观念。守时是职业道德的基本准则,时间观念也可反映一个人的责任意识。其次要注意服装。面试关系到是否成功就业,是一种非常正式的场合,服装、配饰的穿戴关系到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第一印象。再次要注意态势语言。协调、大方、灵活、自如的态势语言,可为求职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是力求语言精准。坦诚、谦虚的态度,自信、大方的举止,自然、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会让求职者在任何场合都受到欢迎,并且有助于获得成功。

三是以就业为导向,加强职业口才教育。针对不同学生的专业及就业方向,设立不同的职业口才教育板块,如教师口才、推销口才、谈判口才、主持人口才、论辩口才等,针对性地进行实训,以增强学生应试能力。

3.“1+3”模块化教学实施的效果

(1)学习效果显著增强

在《演讲与口才》课程中使用“1+3”模块化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目标更为明确,学习热情得到提高,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显著,学生在学习完本课程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大方、自信地进行一段演讲或一段口语交际。

(2)教学效果明显强化

很多同学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不敢说、不善于说的现象比较多,但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都能站在讲台上表达所思所想,不少同学还能发表精彩的演说。另外,在项目试点前,某班级的学生平均分仅为75.21分,而在实施了项目试点后,另外一个班级的该门课程学生平均成绩提高至79.35分,随着对教学过程的总结与反思,在第二次试点之后,某班级成绩提高幅度更大了,平均分达到了85.38分。

(3)学生评价得到改善

按照本院的“网上评教”制度,每个学期的期末,学生要对本学期的每门课程进行评教,以检测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满意度。“1+3”模块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使学生学习《演讲与口才》课程真正落到实处,自然评教分数也有明显提高,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邵守义.实用演讲学[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2]李春田.现代标准化前沿——“模块化”研究报告[J].中国标准导报,2007(10).

[3]蔡荷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演讲与口才”课程教学改革刍议[J].池州学院学报,2011(5).

[4]冯羽,狄煜.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审视和系统构建[J].职业时空,2011(1):151-15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4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XJG-14-32-2)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口才演讲者模块化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哲理漫画
高校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实践能力提升研究
模块化住宅
语言就是力量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模块化VS大型工厂
会计时的话筒
《演讲与口才》项目式课程教学改革应用探索
会计时的话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