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典籍英译渗透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2016-05-14吴丹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吴丹

摘 要: 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任,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的跨文化实践活动为高校跨文化外语教学开创了新的途径。本文考量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探讨民族典籍英译在外语教学中的渗透方式,旨在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蒙古族学生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引言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沿线边疆经济贸易往来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需要越来越多的懂得沿线国家语言的双语、多语跨文化交际人才。目前,高校的外语教育是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要渠道,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的基本语言知识,而且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文化敏感性,更能够抱着宽容态度灵活处理文化差异问题。

通过对区内几所民族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的分析,在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的背景下,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采取有效手段,将民族典籍英译的实现方式渗入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提出民族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策略,指引民族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以全新视角实现跨文化交际能力目标的方向,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分析

鉴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以各少数民族学生居多,本文调查对象以蒙古族大学生为主,分别来自于大连民族大学、内蒙古民族大学和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的大二学生150名,并随机与十余名大学外语教师进行了交谈。通过此次的调查问卷和访谈,从中发现并总结出这三所民族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不强,语用能力较弱,缺乏民族文化自信。

参与调查的绝大多数蒙古族学生成长在牧区,从小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学习英语的起步较晚,没有保持好奇和开放的心态对待他者文化,而且受到母语语言和思维的影响,没有形成全球化的跨文化意识,因此对文化差异感受不敏感。

但是就跨文化交际所需的本土文化知识来看,他们是接触本民族文化最直接的人群,大学阶段的英语学习,由于过多注重语法规则和词汇语言能力,忽视了语用规则的学习和语言与文化间相辅相成的作用,使得他们无法准确表达交际内容,更不用说使用英语表达本民族文化了,造成他们参与跨文化交流活动时出现明显的“民族文化失语”现象,从而表现出缺乏自信心,并承受着较大的心理压力,影响大学外语教学的效果。

(二)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相对较弱。

“教师本身就应该具有双向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教师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起到了导向作用,他们不仅要有深厚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应具备足够的民族文化传播能力。三所民族院校的外语教师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表层,民族文化知识感性,缺乏有意识、有计划的理性学习。同时他们对中华文化或是民族文化的英译作品涉猎较少,没有真正深入到英语世界眼中的民族文化表达方式,也就难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传递跨文化交际所需的相关英文表达。

除了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多数教师跨文化实战经历较少,对英语国家的文化理解主要来源于本国的资料,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指望他们在课堂上模拟真实语境进行跨文化外语教学是比较难。

(三)所用教材难度略大且内容单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

教材是外语教学活动中的主要依据和向导,在学生对目前所使用的外语教材的满意度情况调查中,结果显示:18%的学生认为“满意”,31%的学生选择了“基本满意”,而约35%的学生对现使用的教材“不满意”。他们提出的建议有教材选择应适合蒙古族学生的英语水平;主要生词配有音标和注释便于自学;教材应以语言实用性为主;同时希望能增加本民族文化知识。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上,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以灌输为主,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机会很少;教学设计少创新,导致听课效率低等。可见,教材的编排和使用关系到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的有效输入,而教学方法的运用影响学生思维方式和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四)大学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完善。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测试能够提高教师和学生对跨文化能力的关注意识,是正确评估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2](孔德亮,栾述文)。从此次调查中发现,三所院校的大学外语试卷内容80%侧重语言基本综合技能的考核,鲜有文化类知识的考查,而且考试题型以客观题居多,发挥学生在外语语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几乎没有,在评价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缺乏效度和区分度,如此测试出的学生外语学习成绩可信度不高。可见,当前的大学外语测试与评价体制影响大学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主要目标的实现,同时很难调动学生对本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学习积极性。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帮助学习者获得跨文化学习和交际的能力,使得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以顺利进行跨文化交流。

通过对三所民族院校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调查,可见民族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自限性和复杂性,导致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成效一般。为给少数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寻找一条可行的路径,笔者提出将民族文化典籍英译与大学外语教学进行融合,从翻译的跨文化本质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以教师引导为主,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对包含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认知,这些文化因素包括“思维模式、敏感性、跨文化技巧和阐释能力”[3]。外语学习中对文化因素的最直接感知来自于词汇,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词汇系统。奈达认为词语只有在起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翻译是正视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意识的直接途径。首先教师可在日常的外语教学中注重挖掘中西蒙三种文化词汇的内涵,组织学生翻译民族文化典籍中的文化负载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在跨文化背景下词汇传递的特殊意义,让学生不同语言文字转换中自然感受文化差异的同时,跨文化意识也随之提升。其次教师应向学生介绍跨文化交际的不同语用环境,有意识地进行中西蒙三语文化的比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我意识和自豪感,也提高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跨文化交流的愿望和信心,从而促进他们理解和认同文化差异。从情感层面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因此,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有教师作正确的引导,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秉持文化平等的态度,帮助学生在外语学习和实践中树立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跨文化意识。

(二)提高大学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素养和跨文化外语教学能力。

外语教育承担着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重任,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和组织者,面临更大的挑战和压力,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外语教育的需求,外语教师必须接受更严格和广博的培训。调查中的大学教师具有较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但由于缺乏真实的跨文化交际体验,他们的跨文化敏感性和交际能力相对较弱,整体跨文化素养有待提高;同时新兴的教学思想——跨文化外语教学,要求教师掌握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能,在教学实践中将外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有机结合。因此,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是十分有益的,培训内容可包括教师个人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教学能力,实现的途径有多种,一方面可通过申请出国进修或访学的机会,深入当地的文化氛围,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实践,积累跨文化交际策略,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学术交流、文化讲座、文化理论研讨为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经验的机会,强化了内在的跨文化知识。

总之,通过各种培训的机遇,外语教师能够从情感、态度、认知、行为等各个层面提高自身的跨文化敏感性,以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民族文化差异,学会通过调整文化参考框架应对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而且充分认识跨文化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教学各环节积极实现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理念,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做践行者。

(三)整合课程教材和多元教学方法,构建跨文化知识体系。

民族文化传承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得以实现的,学校的课程设置需考虑到民族文化传承的功能。当前民族院校使用的外语教材没有少数民族文化相关内容,教学要求中没有规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民族文化的必要性,建议民族院校在公共选修课中开设民族文化通识课,并且在大学外语课程的课时安排中,增加民族典籍英译赏析教学模块,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在选择民族文化通识课程的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文化培养的需求,由浅入深,从历史文化到艺术文学逐渐过渡,为学生提供较完备的民族文化知识;同时民族典籍译作教材的选择要考虑到学生的平均外语水平、外语学习的兴趣所在等,因此建议选择一些中国本土译者的译作,高质量的译作是对原作内容和精神的准确把握,这样就能够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不但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提高,还能够加强学生文化方面的积累。

此外,大学英语课堂的跨文化教学方法提倡多样化的体验式学习,以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终极目标。杨和庄提出了五种跨文化外语教学方法,包括背景知识导入;文化内涵探索;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情景模仿[4];以及实例搜集。结合蒙古族大学生母语语言的优势和民族自豪的情感,开展文化负载词翻译工作坊;三语文化比较探索;跨文化语境模拟等贴近学生实际应用的教学手段,也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活动如英语翻译协会、英语讲座、文化情景剧等,在获得西方文化体验的同时,帮助学生组建完善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四)以弘扬本土文化特色为契机,完善跨文化交际能力评价体系。

文化测试是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模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文化的多样复杂性与个体对文化理解的主观性决定了文化测试与评估的艰巨性。大学英语测试体系要本着将语言测试与文化测试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出符合蒙古族大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学习特点,同时融合本土文化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测试评价体系。其中语言测试中增加与民族文化负载词翻译相关的选择、填空、判断正误等题型;文化测试中的笔试内容以民族文化作品原作与译本的评价;有条件的学校可将课堂测试带到课外实践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技能的考察,如教师利用实训机会带领学生深入到当地或本校的民族文化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厅,或附近的草原文化旅游景点去进行实地的跨文化翻译,从而全面、系统地体现学习者对跨文化知识的掌握水平和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结语

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跨文化交际能力已经成为现代人的基本素质之一。跨文化交际能力既是高校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之一,又是提高大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解析高校蒙古族学生的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的现状,从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的方向为蒙古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找到新的教学改革突破口,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将翻译渗透到跨文化外语教学中,激发蒙古族大学生文化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教材与教法的创新,从而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少数民族外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红玲.跨文化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

[2]孔德亮,栾述文.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现状与理论思考[J].外语界,2012(2).

[3]费小佳.关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3).

[4]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本文系2015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外语专项“非遗英译背景下民族院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构建与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110);2015年内蒙古教育厅教改重点项目“民族文化典籍英译与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相关性研究”(项目编号:2015NMJG004);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外语教学改革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HMY141507);2015年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项目编号:WYYB150132)的部分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浅析中韩跨文化交际中的言语差异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中的“入乡随俗”
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的探究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现象及解决策略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