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探析

2016-05-14李意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

李意

摘 要: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已经不尽适应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学习型社会对人们知识习得的手段及方式的要求。情境理论视阈下的“移动课堂”,克服了传统固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课堂要素包括空间、时间、内容、过程、主体、场景等的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相衔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形成对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 移动课堂 高校思政课 情境理论

一、当前高校思政课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普遍采用的是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根据固定的教材、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对固定的学生进行教学,它便于组织、管理,对知识传承、理论弘扬、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有巨大作用。但是随着人们生活空间的放大,学习范围的延伸,时空坐标的位移,传统的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不尽适应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学习型社会对人们知识习得的手段及方式的要求,其缺点和弊端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1.学生眼界受限制。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通过课堂教育向学生输出自己拥有的知识。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上收获的内容往往受制于教师本身视野的制约,学生开阔眼界的渠道极其狭窄。

2.教学内容被制约。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所传授的只能是书本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由于没有溢出固定课堂之外的实践教学环节,因此教学内容只能借助理论灌输而忽视实践引导。

3.教学方法有局限。由于信息技术匮乏,场地限制条件多,教师教学只能是“一块黑板一本教案一支粉笔”,单纯的布道式宣讲,其结果必然是单纯讲授理论多,结合社会生活体验少;正面灌输多,启发引导少;学生被动听得多,积极参与少。

4教育效果不理想。由于教学手段简单,理论宣讲疏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因此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泥淖,教学效果往往不太理想。

当前,探索符合时代要求、体现中国特色、遵循教学规律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范式已经成为共识,我们认为,基于情境理论视域的“移动课堂”不失为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改革的有益尝试。

二、情境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的理论内涵

所谓情境理论视阈下的“移动课堂”,即突破传统固定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课堂的移动,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相衔接,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并形成对意义的理解,从而达到最佳思政课教学效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情境认知理论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觉得,学习是在一定的物理和社会背景中发生的学习者与环境互动的产物,是学习者积极构建意义的过程。布朗、可林斯等人指出,知与行是交互的,知识是情境化的,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加强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1]。Leigh Chiare Lott在他所著的《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中概括了情境化教学设计的几个特征:①将学习内容跟学习者的经验联系起来;②促使学生积极学习;③能够使学生有机会自主学习;④鼓励从个人经验和集体经验中构建个人化的意义;⑤在真实情景中评价学习结果,并允许从个人经验的角度解释多元意义[2]。

情境认知理论已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和学习环境设计中,高校思政课的情境化教学就是要把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容与真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相衔接,消除知识的呆板性,使学生在生活和社会的真实实践中获得感性的体验并形成对意义的深刻理解,实现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的无缝对接,实现学生体认与感知对象的完美融合,有效克服传统思政课教学空洞说教、言之无物、脱离实际等弊端,极大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影响力。

三、情境理论视阈下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的实践形式

情境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将改变传统的固定课堂教学模式,让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遵循一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全方位包括空间、时间、内容、过程、主体、场景的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流动起来”,在一定意义上,这种移动课堂形式丰富,灵活机动,操作性强。

1.移动空间。思政课教学可以在校内教室里进行,也可以在校内特定场所里进行,更可以在校外的广阔场所里进行。各所高校都有丰富的爱校教育的资源如校史馆,校外的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文化学习场所等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活课堂。

2.移动时间。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可以不拘泥于限定的课堂时间、有限的课时安排,课后作业、周末走访等形式都将在时间上延展思政理论课课堂。另一方面,思政课教育教学影响远不止于课内40分钟,在课后时光中、四年大学生活里乃至今后一生都有可能在学生内心刻下烙印。

3.移动内容。高校思政课内容涉及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方面面,思政课教材高屋建瓴,有些地方比较深奥,如何使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改变传统固定课堂“唯书唯上”的理念,真正让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走心是摆在高校思政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下沸腾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难点问题植入课堂,把大量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资料移入课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选择。

4.移动过程。改变传统固定的课堂教学过程从开学到期末始终划一的做法,可以穿插一些不脱离教学目标的教学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以外进行,最后回到课堂进行反馈。如在家庭美德章节实现“孝敬父母”教学目标时,可以设计家庭尊老行动、两地书—亲子情等教学实践环节。

5.移动主体。教学主体的移动在于让学生个体或学生小组根据教学计划有目的地参与课堂教学,实现师生角色的翻转。与传统学习观强调学生独立学习不同,情境理论学习观认为,学习应该通过合作、协商完成,要求众多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一起讨论、研究,进行思想交流,彼此借鉴优秀的学习方法与思路,提高学习效率,开阔学习者的视野。

6.移动场景。通过小品表演、模拟法庭把生活中的现实场景搬移到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以丰富、活跃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中提升认知,升华情感。

四、情境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的意义

1.在教学组织上,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政课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任务。情境理论视域下的思政课移动课堂,将通过小组辨析、集体讨论、教师总结提升等方式,用生活中活生生的具体案例佐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纠正学生的错误认知,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2.在教学手段上,实现教学场景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教育要取得效果必须将学生置身于有意义的情境。情境理论视阈下的思政课移动课堂,十分重视对具有典型意义的教学场景的甄选。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生动形象的认知,克服了传统固定课堂呆板固化的弊端。

3.在教育方法上,实现外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完全对接。思政课课程目标的落脚点在于学生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水平的提高,思想品德作为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移动课堂通过创设各种开放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融知、情、信、意、行于移动课堂中,实现主体的自我教育与外在教育的完全对接,克服了传统固定课堂填鸭式的教育弊病。

4.在教学范式上,实现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的有机融合。情景理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将广阔的社会、火热的生活视为师生活动的平台与源泉,地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先进典型、普通的社区劳动者甚至学生本人等都成为理论与实践两个课堂中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站在理论课堂与实践课堂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大学生必然比传统固定课堂中走出来的大学生更具洞察力,更有眼界,更能为国家建设和社会主义事业挑大梁。

5.在教学效果上,实现了情感升华与能力提升的双重进步。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情境理论视域下的移动课堂教学将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剔除情感中的消极因素,保留积极成分的过滤器,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它改变传统固定课堂的注入式教学的闭门读书状况,学生在课内外的实践中得到分析问题能力、处理问题能力的提升。

当然,由于任何一种理论都难免有它的限定性,当我们把情境认知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政课移动课堂,必须注意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原则,强调教师的正面引导,而不是盲目地由学生主导。在开展个性化教学的同时,必须因势利导,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

参考文献:

[1][美]戴维·H.乔纳森,著.郑太年,等,译.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7,55.

[2][美]LeihgChianelott,著.杨明全,译.情境中的课程——课程与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6.

本文是浙江财经大学教改课题《移动课堂:情境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范式改革探索》JK201518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课
大数据视域下高校思政课考核模式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高校思政课教师实践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和重构
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模式的构建分析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改革考核模式,增强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