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与人文:分裂还是统一

2016-05-14刘青青周先进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精神

刘青青 周先进

摘 要: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甚至以某个职业为具体目标,这本无可厚非。但市场环境十分复杂且瞬息万变,学校所能掌握的市场信息非常有限,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科技知识可能立即面临淘汰。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和以科技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否科学合理,确实值得深思。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定位 科技理性 人文精神

科技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只是担任着手段而非目的的角色,高职院校关键是注重培养学生正确对待科技的理性态度,以便在今后步入社会后能够成为主动把控和驾驭科技的人,而非科技的附庸。这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做到“目中有人”,注意将科技与人文进行合理的、有机整合,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发展的完整的人,而不是缺乏人文知识的空心人或者只懂得科技知识的半边人。孔子指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由此可见,“文”与“质”即科技与人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一、科技对社会的价值

信息时代科技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关于科技的价值,主要有两种观点:价值中立说和价值双重效应说。价值中立说认为科技本身无价值,只是智慧的结晶;价值双重效应说则认为科技对于社会有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两个方面的影响和作用[2]。无论是哪一种观点,科技为人类发展作出的贡献都是不可磨灭的。纵观古今历史,科技都贯穿于并推动着每一次的社会变革。诚然,科技作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使人类生活发生了巨变。同样的,它也为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例如美国1945年8月9日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的两枚原子弹,给整个人类带来的伤害余威仍在;克隆技术的出现也让人不得不考虑今后可能要面临的伦理问题,等等。由于技术本身具有的缺陷或者是人类在运用技术时的失误都会导致深重的“技术灾难”。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新的科学总是在推翻旧的科学。没有永恒正确的科学真理,现在我们所认为正确的真理可能在以后都会被推翻被证实是错误的。因此,我们不应盲目地崇拜科技,而应抱有一种辨证的眼光看待它。既然科技本身并无价值,或者科技有正向或者负向的价值,那么引导科技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为社会创造积极的效应,关键则在于利用科技的人。因此对于学生而言,习得作为谋生手段的科技本身并无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科技的学生是否能利用科技向善。

二、教育要培养人的科学素养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

教育作为引人向善的重要途径,能够培养人的精神与价值,培养理性的、全面发展的人。尤其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对于科学技术的学习是以后步入社会后赖以生存、服务社会的基本技能。因此,教育必须培养人具有科学素养,在这一方面,高校必须有所担当和作为。那么高职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如何呢?有研究者就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现状做过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高职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水平高于普通公众,学校教育在获取知识中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虽具备一定科学素养,但某些方面还存在缺陷,有些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反思。”[4]高职毕业生作为社会上具有较高文化资本的群体,其所具备的科学素养应当高于一般人。根据调查显示的结果看,当代高职学生的科学素养总体仍有待提高。在21世纪,显然科技文化已经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内容,科技影响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目前关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较为全面阐述的是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它明确指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相比普通院校具有更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由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以期培养出与职业零距离的高性能人才。然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仅仅具备科学素养是远远不够的,会偏离教育的宗旨,甚至走向教育的对立面。

三、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5]然而,在当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教育宗旨。在某些学校的教育中人文精神被丢失了。当然这种丢失不是说的教育不培养人,只是培养的人都是“经济人”、“科技人”,而不是全面发展的人。然而,科技总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替代着,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科技是必要的,但是只学科技就会导致自己沦为科技的附庸,进而渐渐丧失主动思考的能力,成为没有人文素养的“空心人”。因此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高职院校应该将眼光放得更加长远,而非斤斤计较就业率,只针对某一时的市场、某个行业甚至是某个职业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急功近利的目标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也是目光短浅的,这样最终导致的结果是: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走向中、低端劳动力市场,无法获得职位的提升,进而影响高职院校的声誉,导致本就生源堪忧的高职院校雪上加霜,长此以往便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要充分考虑到科技与人文双重因素,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突出人文素养培养与氛围营造,将学生培养成为掌控科技的“人”,而不是被科技把控的“工具”。

关于我国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某高职院校中,只有20%的老师对人文教育有一定了解,只有0.74%的学生了解人文教育的内涵;在大学期间,87.3%的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对人文社会方面的课程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学习,以至于毕业后对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70.12%的学生对社会历史和现实人生缺乏深入的认识[6]。

人文精神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据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就教育的本质来说,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此无论是科学素养还是人文素养,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都不能被忽视。同时,人作为社会的最小个体单元,其作用不可小觑。但是在当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来说,人却被忽视了。人、自然、社会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为无论偏废哪一方都会打破三者之间的稳固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如今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过度重视市场,反而忽略了人作为职业、科技的主体的重要性,导致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方面“目中无人”。

总之,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产业经济发展培养科技人才的艰巨任务和重大使命,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社会发展、产业需求和市场需要,而且必须具有职业精神和职业伦理价值,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具有忠诚心。所以,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设计方面,必须注重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双重标准和要求,以此培养具有人文素养、社会担当、职业伦理的科技技能型人才,为区域乃至我国产业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立根铸石。

参考文献:

[1]论语·雍也.

[2]崔志蕊.科学科技价值观研究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5-46.

[3]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国办发[2016]10号).

[4]邹颖.高职学生科学素养现状与促进策略研究[J].职教通讯,2013(28):28-34.

[5]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

[6]胡旭晖.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5(3):60-61.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等职业学校卓越教师成长目标与路径研究(14WTB37);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卓越教师系统化培养研究(XJK015AZY001)。

猜你喜欢

高等职业教育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SPOC混合教学模式设计探讨
纺织行业职业结构变迁对高职现代纺织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