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理性思考的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2016-05-14吕菲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校企合作

吕菲

摘 要: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本质是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实现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会贯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要将价值理性观念科学地融入教学实践中,整合现有校企合作的课程内容,搭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融合的实践平台,以期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素养,提高校企合作契合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 校企合作 价值理性

现有合作模式多受市场经济导向,学校批量性生产、输出学生,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财经类专业,实践可操作性较低。在教育领域内,高职院校的办学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比变化存在较高的依存度,财经类高职院校由于设置的三产类热门专业集中程度较高,其培养目标往往以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为向导,尤其容易受社会经济形势波动变化的冲击。这种工具理性思想在目标取向上,以国家的、社会的乃至利益团体的政治的、经济的现实利益为其最直接同时也是最高的价值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深刻影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实践课程的设置;在评价方式上多以教育目标是否达成、效率、所花费成本等工具性评价方式衡量。

一、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高职财经类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与其他专业尤其是工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开展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之处的,财经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关系,理论性较强,专业课程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操作技能的训练都受限制,主观能动性受挫。除实践操作技能外,学生需要其他方面诸如写作技能、创新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配合。介入价值理性的理念,调整校企合作专业目标的定位,培养全面素质、塑造学生个人理想,然后实现其社会价值十分必要。

高职层次财经类专业的岗位群分布较广,而且大多数岗位都需要直接与人或机构打交道,因为人或机构需求的差异性非常大,相同的手段对不同的人或机构产生的效果必然不同,所以对于工作人员应具备的素质很难用标准化的指标衡量,企业在考核工作人员的业绩时往往通过其完成交换的成绩衡量。这就导致高校在为该层次财经类专业提供教学服务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为达到促进交换的实现而形成的一套系统有效的工具性方式,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和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校企合作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内容,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校企合作是如今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高职教育在注重实践教学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忽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价值理性的回归,有助于高校人才本位观念的提升,对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有所助益。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一)合作深度不高,规模较小。

校企合作的最终目标是知识、理论和实践训练一体化,理论实践融合。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一般面向财会、金融、税务、营销等岗位[1]。一方面,由于对应的合作企业单位往往规模不大,能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另一方面,财经类专业性强,往往带有保密性质,要求专业性和工作经验性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往往被排除在专业岗位之外,仅限于打杂等外围性事物,对提升专业水平帮助有限,且会加重企业的管理负担。因此,企业对接纳实习生往往心存顾虑。

(二)“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力量较弱。

高职院校师资来源:一是前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师资队伍,二是新聘任的硕士生博士生,三是从企业高薪引进的技术骨干等。前二者的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锻炼。从企业引进的骨干人员在理论积淀上往往较欠缺,二者难以在理论实践上顺利融合。高职院校教师既承担着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又承担着家庭教育的重担,缺少足够的时间深化和探讨自己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缺乏教学的专业自主性,从而促使教师在现实的专业教学和提升自身的教育素质方面都出现较严重的问题。

(三)缺乏长效运行机制。

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专业实践方面做了各种各样的改革,在学校内外建立实践基地,注重专业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与会计、税务、保险等行业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但是流于形式,无法实现深度融合。目前的校企合作多为硬件上的拓展和丰富,例如建立实训基地或者相关配套软件和设备的建设,但是无法产生更进一步的融合提升。教师依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少部分参与实践教学,缺乏企业的参与。教师很少深入企业中研究与学习,以更新自己的理论实践经验。这些都源于校企合作处于一个低层次的松散状态,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也没有政府的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往往积极性不高,没有参与热情,从而降低校企合作的教学质量。

三、基于价值理性思考的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方向

(一)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目前,高职教育的总体目标是追求办学效益最大化,具体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得以巩固和提高;二是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检验和锻炼。高职财经类专业现有的几种校企合作模式,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企业需求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以期让学生更快地学习专业技能,适应岗位的需求。这种指导思想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工学结合的开展、资格证书的获得等看得见的工具和操作技能,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格素质、思想情操、审美能力等重视相对不足,这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和全面发展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所偏差。价值理性理念融入高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中,改变财经专业学生工具性的机械式的沉闷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

(二)学生是教育的中心,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

学生是高校教育的中心,价值理性在教育中体现在育人、以生为本上。因此,教师在高职财经类课程中应当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知识的传递和技能锻炼中关注学生的适应性。在以生为本的课程观理念下,高职财经类学生的培养不能将学生“物化”,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人的价值,体现个体的价值性。在高职财经类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应注意针对不同学生对不同岗位的个性需求,对不同个性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养,增强学生与企业实践岗位的适合性和匹配性。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现有的事业单位体制下,缺乏创新精神,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机制,导致教师缺乏教育的责任心和对科研的探索精神。由于个人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大,还要兼顾家庭,导致没有时间精力下企业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索。因此,在教师的师资队伍培训和教育中,要融入价值理性的价值观教育,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了解高职教育的最新发展动态,为教师提供政府部门、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所举办的一些研修与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和集体认同感[2]。

(三)课程教学改革,提升高职课程文化质量路径探索。

目前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课程内容设置上,基本模块就是文化素质课、基础理论课、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除文化素质课与专业关联度偏低外,其余课程设置基本就是围绕如何培养一名优秀的财经类一线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非常容易导致某些换岗毕业生在相对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法胜任新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面对职业发展时后劲不足。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融通,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得增加多方面的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品质。目标是否达成不应该成为校企合作教学检验的全部,高职财经类专业考核检验标准不应局限于岗位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而是从职业素质的全面提升,包括职业技能、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创业能力等全面协调,由关注岗位技能训练向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转变——不仅为了毕业生的就业率,还要让毕业生学会适应社会变化和未来发展,让学生成为会学习、有能力、有自信的人。

高职院校在课程文化建设中应全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情感、价值观念、创新创造能力、抗压能力等各方面内容[3],应该注重学生内在于外在的全面提升,在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提升的同时,注重学生内在情感体验与人格的全面培养[4]。高职教育所做的课程文化建设,往往流于表面,课程设置上仅有马克思、毛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对学生情感、创造力、艺术性等方面的忽视,容易造成学生人格的缺失,变得脆弱敏感。因此,应该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倡导“全人教育”,引入价值理性观念,促使学生在理性、人文、道德等方面获得丰满。具体而言,可以在设置多样化的选修课的同时,在授课内容中融入正确价值观念、人文价值观念的引导;在企业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企业文化;学习受挫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等。

四、结语

与一些实践性操作较强的工科类专业相比,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在校企合作上有自己的特点,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有自己的难点。通过价值理性的引导,调整校企合作模式,在专业目标定位、教学改革、师资调整、课程文化建设方面进行融合,提高高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树立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对提高高职财经类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芮正茂.高职财经类专业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讨[J].高教论坛,2011(9):129.

[2]田晓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5(13):71-72.

[3]王炜.高职课程文化的内涵、特色与建设策略[J].职教论坛,2015:38-39.

[4]郁士宽.高职课程文化的问题反思与质量追求[J].文教资料,2013(36):68-69.

基金项目:本文系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校教学改革项目“价值理性视角下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XM201507)。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校企合作
我国行政问责中价值理性缺失问题及其破解之道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