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探析

2016-05-14李莹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流动毕业生

李莹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高校快速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逐渐走上大众化之路。近年来,高校人事制度不断改革深化,流动党员的人数不断增加。基于这种背景,流动党员的研究已是当代高校党建课题研究的重点。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配置的要求,而且是当前形势下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保持党员纯洁性的必然要求。

一、高校流动党员概述

高校流动党员,指因辞职或者离退,毕业生离校,学习进修,学习实践,挂职锻炼等离开原来党组织关系较长时间的党员,他们不能参加党支部的组织活动和民主生活会。高校流动党员的特点是青年党员居多,分布广,流动频繁。目前,随着我国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进一步完善,高校发展党员的数量不断增加,并以学生党员和青年教师党员居多,使得高校流动党员的队伍不断扩大。现代激烈的竞争背景,频繁的学习提升,工作变化导致高校流动党员的流动率越来越高。

二、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群体来源分析

民办高校的流动党员主要为教职工流动党员和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职工流动党员的产生原因相对简单,为以后三个方面:(1)民办高校竞争激烈,人员流动较公办院校频繁,很多教职工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缺少信心,通常把在民办高校工作当做权宜之计,民办高校的大部分教师源于公办院校退休后返聘的专家教授,他们的党组织关系一般留在原单位。(2)一部分老师认为转接党组织关系的流程相对繁琐,需要奔波于流出地和流入地的组织部门,甚至认为转不转党组织关系对个人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影响,所以大部分教工不想主动转党组织关系到民办高校。(3)还有部分因离职或者被解聘的教职工,因为暂时没有找到新的接收单位,所以仍将自己的组织关系挂靠在原学校。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的另一个来源是高校毕业生。毕业生流动党员的产生主要是两个方面原因:(1)个人因素。民办院校毕业生大多就职于私营企业,许多私营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党组织,也没有接收党员的权限,因此导致民办高校毕业生党组织关系在原毕业学校不能及时迁出。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自主择业,没有接收单位只能将党组织关系留在学校。目前,这部分群体已经越来越大,人数逐年增加。(2)组织因素。受国家新政策因素影响,自2002年起,教育主管部门及人事部门下发的有关毕业生就业政策文件中规定,自主创业或暂时未落实就业单位的毕业生可将户籍、档案留在原学校两年,这是现阶段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将党组织关系转出的重要原因。

三、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工流动党员。

1.高校流动教师党员往往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认为自己是流动党员,党员关系不在现工作的学校,因而党组织活动可以不参加,组织观念淡薄,经常处于一种游离状态。还有某些党员自身思想素质低,缺乏对党的基本认识,认为原有党组织不愿管,新的党组织又管不了,从而增加流动党员管理教育的难度。

2.对于流动党员,某些民办院校普遍呈现不会管、不愿管的现象。由于民办院校管理机制不健全,制度建设比较欠缺,对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方式方法落后,教育管理缺乏针对性,不能结合流动党员自身特点管理,不能将流动党员当成是在校党组织的成员,从而导致出现不愿管的局面。同时,因为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没有转接,某些民办院校党组织便认为,流动党员数量不多,管与不管一个样,管多管少一个样。因此,在管理教育工作上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愿管。另外,民办院校管理者过少,党务工作缺少专人负责的现象严重。

(二)学生流动党员。

1.毕业生党员比较年轻,党龄短,党性意识有待加强。某些学生党员在入党动机上不够纯洁,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倾向。某些人认为,入党是一张通行证可以在公务员招考及事业单位考试中占据优势,同时也为了今后在单位中提拔更快。

2.从社会现实看,学生党员就业后,跳槽几率高,由于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党员不能正常参加组织生活。此外,毕业生党员如自己不积极主动地与原来学校党组织联系,学校很难规范他们的行为及日常管理。因为学生党员毕业后,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制约学生的条件,受国家政策的影响,学校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的存放地。

四、解决民办高校中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对策

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的产生,既有观念认识的偏差,又有体制机制的障碍,需要从更新管理理念、建章立制、完善机构、创新手段等方面逐步进行解决。

(一)提升认识,更新管理理念。

首先,民办高校教育管理者,教育管理对象要不断增强认识,更新管理教育理念,充分认识到流动党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如果教育者自身不提升认识,更新理念,就会造成党员思想上的懈怠,组织上的松散。因此,作为流动党员的管理教育组织机构,要提高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做好流动党员的组织服务与管理工作,把流动党员的积极力量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作为流动党员,更应该自觉加强党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党性修养,严守党的纪律。我们应该看到即使工作地点变换,不能变的是时刻牢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铭记党员的权利与义务,尽快地在流入地找到基层党组织,不断接受党的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深刻认识到党员队伍的建设对整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认识到自己党员身份的特殊性。

(二)建章立制,完善管理制度。

从现阶段实际情况我们不难看出在流动党员管理教育问题上,与我们的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关系。要解决流动党员管理教育这个难题,必须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监督和管理,制定符合流动党员实际的组织生活制度、思想汇报制度、党费缴纳制度、党日活动制度等各项制度。用制度约束、管理流动党员。同时建立民办高校流动党员管理齐抓共管机制,实现流出地和流入地协同管理。疏通党员教育管理渠道,突破地域限制。同时还可以采用党员身份证制度,只要手中持有党员证,不论党组织关系是否转出或转入,一律接受所在地基层党组织的教育管理,确保高校流动党员随时随地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三)完善机构,理顺各方关系。

民办高校应当建立专门管理流动党员的支部机构,专人负责,实现流出、流入的基层党组织齐抓共管,做好流动党员的规范性管理服务联动工作。流动党员的有关党支部应确定专人与流动党员联系。针对民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特点,对具备条件的个体、私营企业,鼓励或要求其及时建立党支部,接收毕业生流动党员,并做好日常的教育管理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所在生活社区与之联系较密切的优势,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则,将毕业生流动党员纳入其经常居住地所在党组织的管理。另外,民办高校流动党员党支部也要想办法与毕业生流动党员取得联系,及时了解他们的动向和状态。

(四)顺应时代,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手段。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时代,各民办高校既要抓好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更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的新平台。

利用互联网,简化党员党组织关系的进出手续,使流动党员能更好地融入转入地基层党组织。在办理党员组织关系时不需要再回原工作地点,两地的组织部门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登录,打印党员组织关系回执,节省党员来去奔波的时间和费用,让他们真切感觉到党组织的关心,体会他们的难处。

建立高校流动党员信息库,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网站微信群等新媒体,及时传达党组织的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等,可以利用邮箱、网络论坛等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通过这些方式方法可以方便党员就近参加组织活动,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只有通过齐抓共管的方式,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海平,曹光柱.高校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创新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学学报,2014.4.

[2]刘凯.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北京教育,2004.4.

[3]张衍前.利用互联网络加强流动党员的管理[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4.1.

[4]宋鸿鹰.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机制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11.11.

[5]徐海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和改进高校流动党员管理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9.3.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流动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最“叛逆”的毕业生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际关系与自我概念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