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的创新路径探索

2016-05-14王洋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创新路径学生党员

王洋

摘 要: 大学生成长档案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立足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机制不完善、形式不丰富、载体较单一等问题,成长档案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利于记录学生党员的成长全程,而且有利于实现基层党组织对学生党员的动态管理与科学评价。基层学生党组织应在上级党委领导下,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强化动态指导,真正实现大学生党员的常态化、全程化教育。

关键词: 学生党员 常态化教育 创新路径 成长档案

常态化教育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其实施成效直接关系大学生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有力影响高校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党建水平的大局。“成长档案作为一种课程评价方法,最早使用于画家、摄影师等艺术工作者”[1]。他们通过收集艺术生涯的代表性作品,记录艺术生涯的发展过程。后来成长档案被中小学广泛应用,作为过程性评价载体全面反映学生的素质发展历程。大学生成长档案即是以成长手册的形式,分层分类记录大学生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起全面发展的过程,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力求实现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培养、教育、考核全程化、动态化跟踪,从而提升大学生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一、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大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关系到高校党建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高校高度重视党员队伍建设,在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上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不容忽视的是,部分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常态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体制机制上还不够系统规范,教育形式和内容的针对性、实效性还不强。

1.常态化教育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常态化教育是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核心任务,但囿于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因素,部分高校缺乏对常态化教育的顶层设计,教育培养规划还不够系统健全,常态化教育的制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在部分高校的党建制度体系中,常态化教育还未真正在基层学生党组织盖边沉底,尤其是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制度模式作为参照,这就使得部分高校在大学生党员常态化教育方面的缺位,大学生党建工作易于出现“重前期选拔,轻后期培养”、“重发展结果,轻教育过程”的问题,从而影响基层学生党组织先进性的发挥。

2.常态化教育的形式内容有待进一步丰富。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直接导致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缺乏常态性与科学性。如今,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主要是以党校的分级培训、递交思想汇报、组织生活会、集中性的主题教育为主,缺少有特色、有品牌影响力的常态化平台,大学生党员的自我学习、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缺乏载体支撑。尤其在信息网络化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常态化教育,成为大学生党建工作必须面临的问题。单一的教育形式不仅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党员自我发展的内驱性,而且无法保障党员教育培养的实效性,党员的主体参与意识较低。

3.常态化教育的评价载体有待进一步补充。优化评价机制是推进党员常态化教育的重要动力,在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中,党员教育培养的评价载体比较单一,主要是以程序性的档案记录为主,如入党积极分子教育考察登记表,预备党员教育考察登记表,团组织推优表,群众座谈会会议记录等,更偏重于对党员教育培养的结果评价与定性评价,在定量与过程评价方面有所欠缺。对正式党员而言,甚至缺乏程序性的档案记录,正式党员的再教育严重缺乏评价载体,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正式党员的常态化教育质量,不利于保持学生党员的纯洁性与先进性。

二、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对常态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是一种“科学的、规范的、动态地记录高校大学生在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等综合内容的资料的综合”[2]。它不仅全面反映了大学生党员的成长过程,而且为党员的常态化教育提供了集记录、管理与评价于一体的载体。

1.有利于全面记录党员常态化教育的过程。成长档案以学校党委、党支部对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要求为指导,力求从基本信息、思想学习、学风帮扶、素质能力培养、服务实践等多方面、全程化记录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与自我提高的收获。其中不仅注重教育过程的记录,而且突出收获体会的总结,比如在基本信息部分,既包括学分绩点、素质能力培养学分等数字的记录,又包括思想汇报、党团学习等内容的总结,大大丰富了传统的党员教育档案模式,能够使常态化教育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有记录有查,更加立体化、过程化。党员记录成长档案的过程,也是自我审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的过程,有利于明确发展方向,增强永葆先进性的自觉意识。

2.有利于实现对党员教育的跟踪动态管理。成长档案伴随党员教育的始终,能够全面反映党员受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在思想学习模块,成长档案即会从党团教育、思想学习、思想汇报等三个层次记录党员的思想成长过程。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通过定期对预备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的考察,党支委及党建辅导员通过对正式党员成长档案的评价,能够及时掌握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在思想政治、专业学习、服务师生等方面的情况,并及时针对他们在思想与行动的不足,提出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可行化建议,为他们发展自我提供有力指导。尤其是对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的定期考察,有利于增强党员发展工作的科学性与全面性,提高党员发展质量。

3.有利于为党员教育培养提供常态化评价载体。常态化评价载体有利于及时对大学生党员教育进行实效性评估,有利于大学生党员时时、处处总结学习成果,记录成长过程,有利于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全面了解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的受教育情况,从而增强党员教育培养的针对性、个性化。成长档案作为党员教育培养的常态化评价载体,有效补充了以程序性档案为主的档案体系、翔实的过程记录、生动的体会总结,使党员教育更全程化、科学化、生动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党员质量,督促学生党员始终保持先进性意识,发挥服务师生的积极作用。

三、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步骤

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应紧密围绕高校的人才目标,因校制宜,结合各高校、院系的人才培养实际,科学制定成长档案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成长档案对党员常态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1.广泛征集意见,分层分类实施。党员成长档案应在上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广泛征集支部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及普通同学意见的基础上,对照正式党员、预备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的不同教育培养要求,分层分类设计档案内容,在统一的设计框架下应更加凸显成长档案的个性化,发挥成长档案对党员个体发展的指导意义。在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方面,应包括积极分子在思想学习、党团教育、党校培训、公益实践、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成长记录;相较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档案而言,党员成长档案应在其基础上,增添党员示范服务岗、党员岗位实习、党员联系宿舍记录情况表等内容,体现出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不同要求。

2.健全档案制度,促进过程管理。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制度化管理,起草出台《大学生成长档案管理办法》,明确各类成长档案的填写要求与管理规范,建构制度完善、分层分类的成长档案体系。档案填写人员应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记录个人在思想学习、学风帮扶、专题实践、志愿公益等方面的活动记录与收获体验,科学总结自己在党员教育培养过程中的思想认识历程。入党介绍人与入党联系人应以党小组会为组织载体,定期收集、评估教育培养对象成长档案的填写质量,对填写态度不认真、填写内容不真实的个体提出改正的意见,督促其限期整改,确保成长档案制度能够真正得到落实。

3.强化动态指导,实现常态教育。党支部应充分发挥成长档案在党员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在成长档案考察意见模块中,入党介绍人或入党联系人应通过定期谈话与非正式沟通的方式,系统了解教育培养对象的成长档案内容与实际行动表现,客观、公正、全面地对教育培养对象进行发展评价,在充分肯定教育培养对象积极进步的基础上,及时指出其在思想学习、学风帮扶、服务师生、素质培养等方面的改进方向,引导他们更加坚定理想信仰,增强服务师生的本领。成长档案的记录情况应作为发展对象确立、预备党员转正、正式党员考核的重要依据。

党员成长档案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党员常态化教育的重要抓手与载体,对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先进性无疑具有创新性意义。作为学生党员程序性档案的有益补充,它以“记录思想成长,促进常态教育”为主旨,既是一部学生党员不断追求思想进步、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发展记录册,又是一份激励学生党员永葆先进性,彰显模范作用的考核表。基层学生党组织应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与完善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制度,努力为提高大学生党建工作水平、永葆学生党员先进性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鹏飞.信息化背景下的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构建[J].山东档案,2015(5):38.

[2]邓寿群.高校大学生党员“成长档案”构建初探[J].兰台世界,2012(35):103.

课题项目:2015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党建研究会课题《校企协同视域下高校实践育人的常态化机制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5JYDJ-YB005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大学生党员全过程、常态化教育管理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DJSJ2015B05;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全员育人视角下思政教育方法与路径创新性研究”,项目编号:DJYJ2015B01。

猜你喜欢

创新路径学生党员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新时代学生党员继续教育质量提升策略探索
“述学测评”提升学生党员党性意识
以网络为载体的政府管理模式创新路径分析
新形势下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