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班幼儿泥塑课程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6-05-14纵颖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大班幼儿调查研究

纵颖

摘 要: 3~6岁是幼儿艺术教育的关键时期,泥塑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对培养和发展幼儿的艺术兴趣,开发幼儿艺术潜能等各方面素质产生全方位影响。本文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枣庄市大班幼儿泥塑课程开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泥塑课程开展的七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大班幼儿 泥塑课程 调查研究

泥塑是用粘土塑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俗称“彩塑”、“泥玩”。作为大班幼儿特色课程之一的泥塑课程研发,必须符合儿童的天性,适合儿童需求的特点。笔者对枣庄市的幼儿泥塑课程的开展进行跟踪记录,从对幼儿园泥塑课程开展的概念的了解程度、进行的频率、环境、方式、素材选择、教育观念的更新等方面了解其现状、成效及影响,从而探寻其积极意义。山东师范大学王冰教授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幼儿民间艺术教育系统工程研究》和南师大美育研究中心国家级课题《生态式美育课程研究》都曾把民间艺术引入幼儿园教育,为幼儿园泥塑课程的开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逐步形成幼儿园泥塑教育特色,开发幼儿艺术潜能,提高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

(二)研究对象

调查选择随机枣庄市96名不同文化背景5~6岁幼儿家长及来自不同幼儿园的25名幼儿老师为调查对象。

(三)研究方法

(1)献查阅法;(2)调查法;(3)访谈法。

二、研究结果——枣庄市大班幼儿泥塑课程开展的调查现状

本次调查采用小组编制的幼儿泥塑课程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根据所查资料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成员在学习研究相关理论文献及前期实践调研的基础上为此次课题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并在课题进展过程中如期进行发放。

(一)对幼儿泥塑的了解程度

调查中我们对此概念进行了界定,规定:“颇有了解”是对泥塑课程的开展的方式、意义、优缺点、实施方法、技巧等方面的了解;“基本了解”是了解泥塑课程的开展的方式和意义;“不太了解”是不了解泥塑课程是什么;“不了解”则是完全没有了解。

1.幼儿家长对幼儿泥塑的了解程度

由图(1)可以看出,幼儿家长对泥塑课程比较了解。90位幼儿家长多半是在高中及以上学历,对幼儿早期的发展较重视,甚至有的家庭有自己的一套实施策略。

2.幼儿老师对幼儿泥塑的了解程度

从图(2)可以看出,枣庄幼儿老师对泥塑课程比较了解。25位幼儿老师多半有一定的美术功底,能掌握学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有一定的幼儿园工作经验。也有少部分老师对泥塑课程这种新型课程还不太了解,有的甚至一点都不了解。

(二)幼儿园泥塑课程开展的频率

1.幼儿园每周开展泥塑课程的天数统计

由图(3)我们可以看出,每周开展泥塑课程3—4天的幼儿园在开设泥塑课程的枣庄市幼儿园中占大多数;每天开展泥塑课程的处于第二位;再次是每周开展1—2天的;几乎不开展泥塑课程的很少。在上文中我们已经阐述泥塑课程对幼儿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不仅能够增长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眼界,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幼儿兴趣、情感等多种非智力品质的提升。

2.幼儿园开展泥塑课程每次的持续时间

由图(4)可以看出,枣庄市幼儿园泥塑课程每次持续时间以15~30分钟的居多,其次是30~60分钟,15分钟以下的占较小比例,60分钟以上的则很少。大多数幼儿园的泥塑课程,都能考虑到幼儿注意力的特点。

(三)幼儿园开展泥塑课程的环境选择现状调查

1.幼儿园环境开展的现状调查

我们发现,经常由朋友陪伴进行泥塑的幼儿,性格特质更开朗活泼。由老师陪伴泥塑的孩子,在角色发展、道德发展、成就与智力发展、社会能力与心理发展更受老师的影响。而自己独立制作泥塑的孩子,身心发展要更优于其他幼儿。

2.在家庭环境中开展的现状调查

由图(5)我们可以发现,枣庄市幼儿家庭开展泥塑的时间段大多不固定,较少有固定的时间段。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得出,在枣庄市开展泥塑的家庭中,有固定时间段进行开展泥塑的幼儿手指灵活度要比无固定时间段的幼儿要好,能够反映出家长对开展泥塑安排是否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因此,枣庄市幼儿园在开展泥塑活动时,大部分幼儿缺乏早期手指灵活度训练。

3.家庭泥塑地点选择的调查现状

由图(6)我们明显看出,枣庄市幼儿家长选择的泥塑地点,大部分是在客厅,其次是沙发,再次是写字台,在玩具区的很少。大部分家长把亲子共读的地点选在客厅,主要是因为在客厅比较舒适,还有部分家长选择在写字台等地方利于孩子写字习惯的培养。

(四)泥塑开展的方式

为反映泥塑活动中父母的角色,本文进行了访谈与问卷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父母在泥塑活动中的角色分为以下几种:引导者、陪伴者、协助者、分享者。通过统计我们发现,家长选择陪伴者和协助者角色分别为43.8%和35.4%,而引导者和分享者角色的选择度比较低,分别为16.7%和0.42%。陪伴者角色选择度高是由于家长希望幼儿在泥塑时有人陪伴,家长本身并不喜欢或擅长泥塑;引导者角色的家长一般手工能力强,能担任起引导角色;分享者角色的家长希望让幼儿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泥塑。

(五)开展幼儿泥塑课程的素材选择(材料来源)

泥塑的材料选择比例:

从上表和图(7)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多数泥塑的材料选择都为橡皮泥。由此可作出判断,对于幼儿来说橡皮泥更受欢迎,其次是太空泥,太空泥比橡皮泥更轻便。粘土和软陶由于成本较高,而较少采用。

(六)幼儿对泥塑课程的反应

根据访谈和调查问卷得知,一些喜欢泥塑的幼儿会主动地去做,且喜欢和爸爸妈妈或者小朋友们一起,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调查中属于多数。另有一些孩子,是属于被动型的,即使是有父母的陪同,也不喜欢主动去做。这样的孩子需要父母的及时监督和督促,引导孩子养成好习惯,这样孩子才更有积极性。还有一些对泥塑有抵触的孩子。但这样的孩子很少。我们以这三种孩子对泥塑的态度作为切入点,给家长和老师提出建议,让泥塑给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更多益处。

(七)对幼儿泥塑课程的教育观念

1.家长对开展幼儿泥塑课程的教育观点

一种观点是多数父母认为,幼儿泥塑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是以家长为引导的。家长应为孩子选择素材,创造泥塑环境,完全让幼儿在自己的安排下进行泥塑。另一种观点是应以幼儿自主发展为主。他们认为幼儿的兴趣是自由的,不应该过多参与和介入。这些父母的观点忽视了对孩子习惯会对将来的影响,只是考虑到眼前,没做长远的思考。

2.教师对开展幼儿泥塑课程的教育观点

目前大多数幼儿园教师对艺术课程缺乏个性设计,忽视幼儿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幼儿捏泥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孩子们的作品中有一定想象的成分,可在颜色搭配和技能技巧和对泥的认识上还很生疏,需要教师虚心指导。

三、研究结论

研究调查发现,全市幼儿老师和家长对幼儿泥塑课程开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充分。统计数据显示,部分家长简单地认为,幼儿在幼儿园上课就一定要学知识,家长的这些认识与现今愈演愈烈的幼儿园小学化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所以都被功利性的识字与计算这些表面的文化知识所遮蔽,而且社会上各种各样文化补习学校的产生,导致家长对泥塑艺术课程产生认识偏差也是不足为奇的。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博士生导师屠美如教授指出:“如今学前儿童以泥塑为代表的手工活动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学前儿童绘画活动的研究。在儿童用手这一三维空间表达方式方面的研究,至今仍是一个被人相当忽略的领域,因而存在的问题也还很多。”同时调查发现多数幼儿园认为没有专门的陶艺室或空闲的房间,缺少条件,无法展开,所以极少开设泥塑课程。不能实现泥塑本身所应有的教育价值,幼儿泥塑活动是以其认知发展为线索,自发的或在成人的引导下,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认知和感悟产生的体验和感受,用自己创造的造型和图形符号,以稚拙美的表现手法反映童真、童趣的个性情感过程。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正确引导儿童进行各种造型的泥塑,就可以提高幼儿审美和艺术创造能力,并能促进幼儿语言、道德、社会性、情感、动作技能等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6.

[2]孔起英.幼儿园美术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张希清,郭忠玲,主编.学前儿童艺术教育[M].南方出版社,2004.

[4]钟茂兰,范朴,编著.中国民间美术[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5]胡知凡,主编.艺术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6]李海亭.对“泥人张”绘塑艺术的认识误区分析——天津“泥人张”研究系列之一[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3(02).

猜你喜欢

大班幼儿调查研究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