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通工艺美术资源及其产业开发现状研究

2016-05-14顾茜茜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价值

顾茜茜

摘 要: 南通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优厚的条件,形成了多种手工艺门类,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其所体现出的艺术风格和地域文化审美特征,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对于现有资源和开发现状的了解,有助于推进整个工艺美术行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工艺美术资源 开发现状 文化价值

我国工艺美术资源的传承与演变过程历史悠久,品类繁多,技艺精妙,其发展的高度对中国文化甚至是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工艺美术生产长期以手工操作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不同地区由于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等差别,各地手工艺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形成了“百花齐放”式的工艺美术大环境。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江海交汇,平原辽阔,气候宜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江海先民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存,手工艺的发展,在南通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的浸润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一、南通工艺美术资源的历史脉络概述

对于工艺美术资源历史衍化的调查,是其产业开发的前提。南通文化的渊源,最早应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青墩文化遗址,位于南通海安县境内,总面积20000多平方米,被称为“江苏的河姆渡”。2006年5月25日,青墩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重要的是青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批陶质生活器皿,造型优美、工艺精湛,充分显示了青墩古人的手工艺水平。如今这些陶器作为南通博物院的常规展品,向慕名前来观赏的后人讲述着它的故事。在远古传说中的五帝时代,为了躲避战乱,古青墩人成为最早的移民,在南通大地上播下了北方文化的种子。春秋战国时期,吴楚交战,大批移民又将吴越文化带到了这里。南北方文化的种子在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地区手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别样的文化氛围。另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初燕兵之乱,使大批江南居民移居南通。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时期,不少江南商贾和手工业者纷纷落户南通。直至今日南方文化更多也更持久地影响着这里,形成了南通文化独特的南北过渡地带特色——南风北韵。

清末以来南通工艺美术的发展大致出现过两次高峰。一是实业家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并创立绣工科,聘请沈寿亲自担任教学工作。后因招生规模扩大,独立成立了南通女红传习所,沈寿任所长。在此之后,沈寿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一部较完整的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的空白,为仿真绣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二是五十年代末成立的,七八十年代誉满全国的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二十几年里很多知名的画家,工艺美术大师,身怀绝技的老艺人在此讲学授课,为南通工艺美术事业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全国民间传统工艺有23个品类,南通就占16个之多,南通工艺美术界获得国家金杯奖8个,银杯奖13个,部优产品18个,省优质产品33个。1989年南通工艺美术产品产值达3.5亿元,出口值达3亿人民币,其中绣衣占全国的13.5%,工艺帽占全国的4%。当时南通工艺美术产值全省名列第二。”①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当时南通工艺美术资源的富饶。

二、南通工艺美术资源赋存概况

工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辞海》中将它分为两类:一种是日用工艺,一种是欣赏工艺。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审美。因此工艺美术资源的多样性与重叠性造成了调查统计和资料收集上的困难,经过整理,现将南通地区的工艺美术资源分为5个大类,20余个品种(表1)。其中南通仿真绣、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南通板鹞风筝、南通色织土布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通扎染技艺、彩锦绣、红木雕刻技艺、铜香炉浇铸技艺等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多个市级非遗项目。相关省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除板鹞风筝为5人外,其余为1-2人。

三、南通工艺美术资源发展现状

南通优越的地理、人文环境,带动了地方手工艺的发展,如南通早在1997年就建成了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展示刺绣艺术精华的沈寿纪念馆,风筝博物馆等。南通市政府积极响应国务院颁发的《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和《江苏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采取了一系列发展措施。于2009年动工建立1895文化街区,利用废弃的工厂建设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区,积极引进手工艺术产业,已经引入薄荷工坊、琉璃工作室,积极与南通民间手工艺大师联系,并成功举办首届南通国际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紧接着各种国际艺术展览纷至沓来。2012年南通市政府又建立了非遗工坊,这里为木版画、仿真绣、红木雕刻、蓝印花布、板鹞风筝、色织土布等18个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优秀民间艺术项目提供了展示场所,也为游客、市民体验、学习传承提供了可去之处。在“2012江苏省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上,南通选送的工艺美术参赛作品,荣获9项金奖、5项银奖和2项铜奖。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博览会”上,南通市著名工艺美术大师朱宇,再次荣获全国工艺美术最高奖项。

在调研过程中,感受到的是南通工艺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和活跃感,同时也存在着发展的不平衡性。部分审美价值高的,能产生经济价值的,很容易被市场接纳,但是多数手工艺种类,由于扎根民间,被看成是“雕虫小技”,除了研究者、爱好者,基本无人问津。正在慢慢地被这个时代吞没,曾经街头市井常见的什物,如今平日里难得一见。比如旧时销售非常红火的南通木板年画,如今也快销声匿迹,掌握这门手艺的老人都年事已高,新手学艺漫长而清苦,成为年轻人学习的主要障碍。这门古老的手艺若不加保护与传承,使岌岌可危。原苏州文艺家协会主席潘君明曾说:“手工艺要发展首先是生存,而生存,必须先被关注。”采取措施延续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手工技艺是关键。

四、南通工艺美术资源的文化价值

工艺美术资源是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世世代代通过手工匠人们的身口相授,其所包含的实用价值、审美观念、民俗民风、思想道德观念等已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南通人将智慧、质朴、细腻融入了手工技艺。哨口风筝,国内一绝;蓝印花布,衣被天下;“仿真”沈绣,蜚声海外,如此多的南通技艺伴随着人们过去的生活。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这些传统的技艺与我们现代生活的距离由远及近,手工模式下的产物所承载的时代记忆,不可丢弃也无法替代。就拿传统的铜器制作来说,如今在南通的乡镇还有一些老手艺人坚守着这门手艺,面对不再繁华的市场,仍舍不得丢弃。铜面盆、铜手炉曾都是婚嫁必需品,铜香炉也是很多人家必备的物件,这些“老物件”透露着民间的风俗文化,见证着城市的变革。所以说手工艺是记录地域文化发展的活化石,是社会文化的缩影,也是精神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这才是手工艺保护的根本价值所在。对于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特殊形势,我们需要更理性地思考,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它的衰退只是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而已。

.

参考文献:

[1]胡潇著.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刘昂著.民间艺术产业开发研究[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莆,刘凤霞.传统手工艺的当下意义[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8).

[4]胡际春.关于南通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8(37).

本文为“2014—2015年度南通市科学技术学会软科学指导性课题(课题编号2014N004)”

猜你喜欢

文化价值
论苗族史诗《亚鲁王》作为口头传统的文化价值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中国传统义利观下的市场经济主体探讨
承德外八庙的文化价值与保护策略探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尚氏锔艺》的文化价值浅谈
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声像档案文化价值的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