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2016-05-14熊一鸣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

熊一鸣

摘 要: 文化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基和持久生命力的源泉,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面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略显滞后的状况,我们可从韩国的“文化立国”战略中吸取某些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分析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对我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文化立国 文化产业 文化立法 政府支持

文化产业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和经济形态。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如今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观之韩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文化立国”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概况

(一)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提出

1998年,韩国总统金大中指出:“21世纪韩国的立国之本是高新技术和文化产业。”同年,正式提出了“文化立国”战略。

2001年,成立“韩国文化振兴院”,下属政府文化观光部,为“文化立国”战略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政策上的支持,促进各项政策的落实。

2004年,卢武铉在《创意韩国》中指出,“国家的未来取决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韩国文化发展的三大目标:创意性的文化市民;多元的文化社会;建立活跃的文化之国。

2013年,现任韩国总统朴槿惠提出了“创造经济”增长的思路,将韩国文化与韩国信息技术融合,打造文化内容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文化立国”战略提出至今,经过各方努力,韩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地位、推动产业转型的中坚力量。

(二)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实践途径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的实施,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打造有特色、有辨识度的文化产业。同时,通过政府、企业、公民等多方面的协调与配合,共同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1.政府层面。

(1)加强立法保护。1999年2月,韩国颁布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明确了文化产业的定义,使文化产业在整个经济框架中得到了规范。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韩国政府对已有的《影像振兴基本法》《电影振兴法》《广播法》等文化方面法律进行了全面修订。

近年来,韩国文化从业人员与文化企业之间的矛盾层出不穷,许多文化从业人员受到来自于文化企业的不公正待遇,面对这种情况,韩国政府积极通过立法解决问题,于2015年4月13日提出“JYJ法案”①,要求修改《放送法》,并于2015年11月10日通过国会审核,11月30日进行正式立法。

(2)振兴机构机制。为了配合“文化立国”战略的进展,更好地领导和监管文化产业的发展,韩国政府设立了一系列机构,形成了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

自2000年成立韩国文化振兴委员会,制定国家文化产业政策方向,下达文化产业振兴基金运营方案,到2009年,将广播影像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振兴院、游戏产业振兴院、文化产业中心、软件振兴中心和数字文化产业院合并成现在的“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旨在整合文化领域的核心力量,全面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构筑综合支援体系②。韩国政府正不断地完善着文化产业竞争机构。

此外,还成立“活力韩国”、“国家品牌委员会”等多个对外宣传平台,促进文化产业出口,在这些机构的推动下,文化产业得以发展,成为占据重要地位的文化产业国。

(3)增加资金支持。为了更好地推进“文化立国”战略,韩国政府对文化产业的财政预算不断增加。争取到2017年实现文化财政占国家财政总预算2%的目标;2014年,韩国政府文化相关预算达到5.3亿韩元,约占国家财政总预算的1.49%。

此外,韩国政府设立多个专项基金会,扶植核心产业发展,如文化产业振兴基金、信息化促进基金等。并成立“文化产业专门投资组合,”以社会动员资金为主,官民共同融投资运作。如2014年下半年建设的“国际文化产业韩国基金”,融资规模高达1000亿韩元,推动了其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4)注重人才培养。韩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方面人才的培养可谓是不遗余力。专门成立“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委员会”,积极制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

在各高等院校设立了相关影视、游戏专业来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利用网络和其他教育机构来进行人才培养;韩国各电视台也都拥有自己的制作团队和造星工厂,如韩国最大的造星工厂SM娱乐公司,打造出HOT、神话、东方神起等名扬海外的艺人,为韩国文化的出口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外,逐渐注重外来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加入韩国组合,如曾经以super junior身份出道的中国成员韩庚,这些外国成员成为韩国在国外进行宣传的有力帮手。

(5)开发国际市场。由于国土面积较小,韩国的国内市场较为狭小,且趋于饱和。为了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开发海外市场势在必行。

韩国政府开拓国际市场的基本战略是:瞄准国际大市场,将以中国、日本为重点的东亚地区作为登陆世界的台阶,大力拓展文化出口贸易,利用国内市场收回制作成本,通过海外市场盈利。

第一,加强调研开发适销对路产品,对亚洲,以音乐、影视为主,对欧美,则以游戏、动画为主;第二,开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名牌产品,如在2008年挽救了韩国整个萧条的音乐市场的组合东方神起及2013年红遍亚洲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等名牌产品,这不仅为韩国带来了经济收入更是韩国对外文化宣传的有力名片;第三,建立“前沿据点”,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已经在北京、东京等地设立了办事处;第四,积极开展跨国生产合作,如与中国各大高校开展中韩合作办学;第五,积极举办和参加国际性展销洽谈活动。通过参加展销会宣传本国文化,拓宽本国文化产品的销路;第六,构筑海外营销网,利用先进的网络逐步构建起国际营销网加强市场运作。

2.企业层面。

(1)做大做强。文化产业的主体归根到底文化企业,只有文化企业自身做大做强,才能真正将“文化立国”战略落到实处。

面对其他文化产业大国的压力,只有做大做强本国的文化产业才能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韩国的一些大企业、大财团在政府的鼓励下积极投资文化产业,如三星公司投资兴建的爱宝乐园、乐天集团兴建的乐天世界都已发展成为韩国知名的旅游景点。

(2)积极“走出去”。韩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大多放在海外市场,利用国际市场这个平台,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席卷亚洲的“韩流”便是这一战略的结果。有数据表明,韩国最大娱乐公司SM,2014年全年50%的营业额来自于旗下组合东方神起的海外巡回演唱会。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统计,韩国文化产业出口规模以年均22.5%的速度飞速增长,使其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国家。

(3)形成产业链条。以文化产业为龙头,打造出一条完美的商业链条。以韩剧为例,在韩剧对外传播的过程中,不仅有电视剧出口这一次性收益,还会接二连三地带来其他方面的收益。

2016年的热播韩剧《太阳的后裔》,不仅本身带来了巨大的收益,剧中拍摄地点也成为游客向往的地方,剧中主人公的服饰成为流行趋势,剧中的韩餐成为人之向往的美食,由此带动了相关旅游业、服装业、餐饮业的发展。

(4)“一源多用”。对文化产品进行再投资利用。一种文化产品在市场上取得一定的成功后,企业便会对其进行二次包装创造出更大的附加值,提高收益。比如,韩国艺人的演唱会推出的周边产品的销售额甚至会超过演唱会本身的收益。

3.公民层面。

(1)强调危机意识。韩国的文化产业曾遭受过来自于其他文化产业大国的强烈冲击,且“文化立国”战略提出的初衷也是为了抵御外来文化入侵,在衰退的经济中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③。这些激发了韩国国民的危机意识,努力维护本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使韩国文化产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愈走愈远。

(2)强调民族热爱。韩国国民对本民族文化产业的支持和热爱,一直是韩国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韩国人支持国货,生活中大到家用电器小到调羹之物都要用国货。

(三)“文化立国”战略下韩国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从“文化立国”战略提出至今,韩国政府文化全球化发展目标的布局(深化、扩散、潜在)层层深化④,韩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开拓了一定的市场。

首先,文化产业销售额大幅度提升。2008至2011年韩国的文化内容产业年均销售额增加了9.2%;2013年,文化产业出口额达到461151亿美元,而进口额仅167379亿美元,出口得到了良性的发展⑤。2014年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发布的韩国文化产业前景预测报告指出,由于2014年世界经济好转拉动消费,韩国国内文化产业销售总额比去年增长7%,达到97.9万亿韩元;出口总额比去年增长12.8%,达到57.2亿美元。

其次,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韩国的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和金融业、房地产业并列的三大支柱性产业,成为韩国第二大出口创汇产业。根据2014年1月24日,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公布的“2013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显示,在文化产业中,数量比重最大的为音乐类企业,销售额最大的为出版行业,从就业方面来看,角色行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增加最为迅速,平均年增长6.3%⑥。

再次,形成了大型企业领头,中小企业参与的繁荣景象。例如,韩国的三大电视台MBC、KBS、SBS,不仅在釜山、大邱等国内重要城市设立了分部,还设有纽约、北京、东京、巴黎等海外分部,并带动旗下众多小企业的发展。

最后,实现了文化产业的科技性进步。动画制作技术、电影电视3D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硬件设施技术,都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

二、韩国文化立国战略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面对韩国在“文化立国”战略下取得的成就,我们应汲取其某些先进经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道路助力。

(一)政府层面

1.加强立法保护,健全机构机制。

我国的文化立法仍处于初级阶段,未形成科学的法律体系。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文化发展形势,我国政府只有加快健全文化立法,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2.增加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

虽然我国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国民高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是不够的,政府必须继续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同时要制定优惠和奖励政策,激励文化企业和文化工作者创造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优秀文化作品。

3.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引进外来人才力量。

我国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尚不健全。与韩国各小、中、高校都设有传统文化课堂相比,我国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同时,我们只有不断引进外来人才,接受外来文化的某些经验,才能跟得上时代的变化,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的建设。

(二)企业层面

1.立足本土,提倡“汉风”。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立足本土,发掘本土文化资源。韩剧《大长今》掀起的韩国文化热,就是一个非常鲜明的例子。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们应该立足本土文化,提倡“汉风”,将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多推出以传统文化为元素,贴近现代社会生活的文化作品。

2.集约生产,完善产业链条。

文化的集约化生有利于资源的互补利用,形成较大规模产业群,避免资源浪费和不合理利用。如韩国截至2010年时,在全国建立了十个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和两个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实行集约化生产,形成了全国文化产业链。

我国的文化产业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各方配合度远远不够,较具规模的集约生产园区很少,只有少数几个如横店影视基地被人熟知。我们应当加快文化产业的集约化生产,促进完备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3.增加科技含量,提高产品质量。

文化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韩国政府意识到科技的重要性,创立了“文化科技”这一产业名词,引领文化产业走向与科技紧密结合的道路。

而我国,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增加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文化产品的质量,创造出更多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文化产品才能更好地推进“文化强国”道路。

4.坚持“走出去”,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广泛地接收来自世界的文化资讯,外来文化在不知不觉中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我们在坚持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要坚定“走出去”,推动本民族文化产品的出口,向世界宣传中华文化。

推动文化产品的出口,最大效益不在于经济,而在于“向世界说明中国”。让中华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精神支撑。

(三)个人层面

文化的主体是人民,我国人民应当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尽责尽力。

首先,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要树立民族文化危机意识,认真学习本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批判接收,要明确吸收外来文化是为弘扬本民族文化服务的。

其次,要树立“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身处一定文化环境的人,要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有“自知之明”,正确理解认识本民族文化,增强本民族文化自豪感。

最后,要主动接受文化教育,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做有知识、有道德、有科学的“文化人”。

三、对中韩文化产业合作的愿景

中韩两国是隔海相望的近邻,有着良好的交往传统。两国都处于东亚文化圈,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文化相似度很高。这为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韩两国经贸合作一直高速发展。早在2003年,中国便成为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在今天中国所倡导的“一带一路”框架下,中韩两国的经贸合作更密切。这为两国的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

如今两国已经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多层次、多渠道、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关系,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⑦。

未来,中韩两国的文化产业合作,应该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

第一,文化产业合作要选择重点领域进行合作。只有优势互补,才能合作共赢。韩国的文化产业科技含量领先于我国,而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远丰富于韩国,可以就这两方面进行合作,在优势互补的情况下,达到双方的共同发展。

第二,文化产业合作要注重人才的交流与合作。所有的文化创作都来自于人的思维,只有加强人才之间的合作,才能扩展文化创作的范围,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文化是世界的,两国应当注重人才的交流与合作,为两国的文化发展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为两国的文化发展提供更大的智力支持。

注释:

①JYJ法案:由于韩国组合JYJ自离开前经纪公司SM所属组合东方神起以来,出演放送电视屡遭阻拦,受到不公正待遇,韩国国会议员崔明熙提出有必要修改现有法规,帮助像JYJ一样遭受不公正待遇的文化从业人员,因为JYJ在揭露大型经纪公司的奴隶条约,促进标准所属契约书的诞生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并在与前经纪公司的诉讼中取得胜诉,成为文化界的典型代表,因此,该法案被称为“JYJ法案”。

②王琳.世纪之交韩国的文化立国国策及其战略转型.东北亚学刊,2012,(2).

③李丽,朴贤美.韩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及经验.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

④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新闻界,2006,(3).

⑤数据来源: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体育观光部,统计资料库(www.mcst.go.kr)

⑥数据来源: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http://chn.kocca.kr/ch/contents.do?menuNo=201579.

⑦孙永.关于推进中韩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考.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书[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2]李丽,朴贤美.韩国文化产业的战略及经验[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4,(2).

[3]赵丽芳,柴葆青.韩国文化产业爆炸式增长背后的产业振兴政策[J].新闻界,2006,(3).

[4]孙永.关于推进中韩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考[J].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

[5]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文化体育观光部[DB/OL].统计资料库(www.mcst.go.kr).

[6]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EB/OL],http://chn.kocca.kr/ch/

contents.do?menuNo=201579.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
传承晋绣技艺 做大文化产业
突出文化产业核心驱动力
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几点探讨
培育壮大县域文化产业的探讨
对文化产业创新模式的分析:以传媒类文化产业为例
对我国农村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文化产业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