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黛轩论诗诗》诗注互补的必要性

2016-05-14黄佳汇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必要性

黄佳汇

摘 要: 陈芸的《小黛轩论诗诗》通过对清代女诗人的评点阐述了自己的诗学理论,同时对清代女诗人著作的存录作出了重要贡献。《小黛轩论诗诗》采用以诗论诗的品评方式,并在“论诗诗”后适当加注,品评甲乙,以示所好。通过《小黛轩论诗诗》的论诗特点,可以分析出该著作诗注互补的必要性。

关键词: 《小黛轩论诗诗》 诗注互补 必要性

陈芸《小黛轩论诗诗》分为上下卷,共二百二十一首,皆为七言绝句体。该书是陈芸为了给病中的母亲薛绍徽解闷而作的。因为薛绍徽病中想编《女文苑传》,陈芸协助母亲收集了不少相关资料。

陈芸从小随侍母亲薛绍徽,深受母亲兴女学的影响,对于“妇女之集多致弗克流传”①的现象十分痛心。她作论诗诗的目的并不仅仅停留于论诗的层面,而是有意识地“爰取诸集,又参以各家徵载可名者,杂比成章,谓为《论诗诗》”②。又“尚有无集可征诸家,递及志书所载,节烈遗笔,以及题壁诸作,无可附丽者,皆拾焉”③。这种文学创作动机,一定程度上使得陈芸不能走出“存人存集”的圈子。此外,陈芸所选择的七言绝句体,也将论诗诗所要表达的内容限定为二十八个字。因此,想要在有字数限制的情况下尽可能搜罗各家女诗人及其作品,就必须将众多的诗人及作品压缩在七言绝句体这种诗歌形式内。于是,《小黛轩论诗诗》的创作规律不外乎“每首每句或巧妙地嵌入所论诗人的名号,或隐有所论诗文的名目,或夹有所论诗人的诗句”④。当然,作诗一旦在形式上或内容上受到限制,其创作的难度和诗歌的美感受损度也是可想而知的。如其父陈寿彭所说:“此作若以诗言,应严删削,可存不过数十首。但其间大半意在传人传集。有清一代女文献十罗八九,不如悉存其旧可矣。”⑤为了弥补“传人传集”所带来的诗歌信息模糊和空缺的不足,每首论诗诗之后的注解就显得十分必要。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诗歌晦涩部分的原因也与陈芸有意为之有关。从陈荭(陈芸之妹)按可知“近年先慈病中苦寂,姊因作此。或于一首纂辑十家八家至数十家之目,甚至隐以编目诗句,夹乎其中,故使荭摸索注之,论难于先慈前,至先慈顾笑,色霁而后已。虽名论诗,其意实出于娱亲”⑥。正是这种“娱亲”和“论难于先慈前”的目的,使得姐妹、母女三人不能对论诗诗中诗人和作品的联系停留在点与点的关系之上,而是要建立在诗人与诗人、诗人与作品、作品与作品的线性甚至是网状的研究关系上。因而,每首论诗诗之后的小字注文是理清这些关系的必要途径,也是读者阅读并理解《小黛轩论诗诗》的最直接有用的辅助材料。

《小黛轩论诗诗》中“每首论诗诗之后,都有小字注文,对该诗所论诗人的籍贯、身世及其诗文集甚至‘遗世佳编妙句等,进行详细的注解说明”⑦。而诗文互注的必要性可以通过论诗诗中嵌入的诗人名号、作品集名、所论诗人的诗句等几方面探究。

一、以诗人名号入诗

《小黛轩论诗诗》注文收录的诗人几乎都有与其相应的作品或集名。诗后的注文可以使论诗诗只存其集或只存其人,而根据注文可以找到相应信息。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达到“传人传集”的目的。

以诗人名号、作品集名入诗几乎是《小黛轩论诗诗》中的常见现象。可以看到在论诗诗中,陈芸或引用诗人姓名,字号,或夫家姓氏,确实无名可考者也要存一姓氏。引用诗人姓名的论诗诗如:“梅市高才商景兰。”“启姬婉转以宁秀”顾姒,字启姬。林以宁,字亚清。“蔡闰娇痴董白憨,巫云老去礼瞿昙”。蔡闰,字小秋,秦淮妓。董白,字小宛。韩巫云,华阳人。“独有瑶英瞻屺岵”中的陆瑶英。在诗中,陈芸为使所论诗人的名字方便入诗便去姓留名,以求工整。或去其名,只留姓氏。如“新声比玉周、吴、范”。周琼与闺友吴蕊仙、范洛仙著《比玉新声集》。这样的例子在诗中不胜枚举。

《小黛轩论诗诗》中引用诗人字号的情况很多,如“流水栖鸦句有神,阿男犹是女遗民。如何皆令悲离隐,沦落江湖感喟频”。纪映淮,字阿男。黄媛介,字皆令。“瑶窗敦朴绮窗清”。王玥,字瑶窗。妹文羽,字绮窗。又“花仙空剩梦棠集,香雪孤标梅影诗。不及半吟清境远,雨舟月驿拓遐思”。陈玉祥,字梦棠,号花仙。陈梅仙,字香雪。雷玉映,字半吟。“若问曹家蘩藻荇,蓉洲原不逊芳洲”。曹锡珪,字采蘩。妹锡堃,字采藻,锡淑,字采荇。

陈芸在《小黛轩论诗诗》中或因女诗人家庭原因的影响而选用夫家姓,如:“冒家绒扇擅当时”。宫婉兰,归如皋冒褒。善制刮绒扇,给晨夕,极工雅,人争购之。“尹氏堂编贤母奇”。李氏,归博野尹公弼。侍郎会一母,早寡。信程朱之学,子为襄阳府时,襄人德之,为建“贤母堂”。陈芸更以诗歌节奏换取“传人”的目的。如:“高夫人自和芙蓉,霹雳弓翻马似龙。”高夫人,能娴弓马,善理军政,亦能诗。有《雨中看芙蓉》及《和〈芙蓉花〉韵》。盖戎马之中时有唱和也。首句的诗歌节奏为三二二,而颔联为二二三,陈芸显然要首句的节奏为所传诗人让步。

二、以作品集名入诗

纵观《小黛轩论诗诗》全集,以诗题或诗集名入诗的情况也广泛存在。为使集名协整入诗,陈芸采用的方法通常是截取诗集名的首二字。如“白云西去碧云东,兰蕴莲因竹斐风。香梦未醒蕉梦熟,夕阳斜抹半楼红。”一诗中就包含《白云楼遗稿》、《碧云轩诗钞》、《兰蕴诗草》、《莲因室诗词集》、《竹斐遗墨》、《香梦居集》、《蕉梦》、《夕阳红半楼诗存》八个诗集。针对前人“约略纂取百数十家,一家存录一二首,敷衍塞责,即谓已尽其能”的现象,陈芸将这种存录的不足用诗后的注文弥补。所论诗人的其他部分著作可以在注文中找到。又如“暗香秋谷盼蒹葭,听雨栖云见紫霞。鹂怨不留鸿爪散,别离泪滴镜中花。”一诗中有《暗香琴言》、《秋谷集》、《蒹葭草堂集》、《听雨楼遗草》、《栖云闺咏》、《紫霞轩诗词钞》、《鹂怨集》、《鸿爪集》、《离别泪草》、《镜花楼稿》十个集名。更有“映雪茹香宜绣佛,断钗咽露算禅仙。冷红秋爽藕花地,寒碧春听竹雨天。”一诗中含有《映雪书屋诗》、《茹香阁诗稿》、《绣佛阁集》、《断钗集》、《咽露吟》、《禅仙遗稿》、《冷红轩吟草》、《秋爽亭诗钞》、《藕花楼诗》、《碧寒轩诗存》、《听春楼稿》、《竹雨楼集》十二个集名,以致七言绝句篇幅中的诗集名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三、以所论诗人的诗句入诗

《小黛轩论诗诗》的另一特点即以所论诗人的诗句入诗。陈芸以诗入诗的处理方法有三种。一是将所论诗人的原句代入。如“坐听鸡声动四邻”。即吴氏《秋夜》诗中“展卷忘更永,鸡声动四邻。”之句。二是将所论诗人的原句加以细微改动。如“犹记探春拾翠钿”即陈绛绡《乐府·秋草》:“裙腰憔悴可人怜,曾记探春拾翠钿。”只改一字。“枕函红泪腻春冰”即余碧《墨涛阁夜坐》:“绣阁香帘秋水,枕函红泪春冰。”只增一字。“荠花开上土墙坳”即庄盘珠《秋水词·四河口泛舟》:“荠花开遍土墙坳。”改动一字。三是截取所存诗句中的二三字入诗。如“琴河寒食孝乌啼”即何珮玉《题张孝女传》:“惆怅琴河寒食节,女贞花发孝乌啼。”从两句中各选三四字组成一句。“椎牛射虎见诗心”即完颜兑夫人《寄外》:“深林晨射虎,大雪夜椎牛。”在所选意象之后附上了陈芸对诗句的看法。

四、以诗人的籍贯、家族入诗

陈芸在《叙》中自白:“然不过随时信口信笔,无所谓轩轾,亦不计先后。”⑧又“杂比成章,谓为《论诗诗》”。虽然《小黛轩论诗诗》中某些诗看起来只是诗人或诗集的罗列,但实际上陈芸在作诗时也用了一番心思。这要从诗后的注文中寻找答案。比如,“慈石哀辞自寿言,兴钟云骥共渊源。潇湘听罢湘灵瑟,岣嵝残碑忆补园。”首句写慈石老人七十生辰仿杜甫作《七哀诗》,以戒子孙。次句写兴钟、云骥二家诗皆沉郁悲凉之音。末句写补园善作诗,气韵流美。四位女诗人的诗风各赋异禀,但共同点在于她们都是湖南人。慈石为湘潭人,兴钟是茶陵人,云骥和补园同为宁乡人。这种以地域的共同性将诗人的关系串联起来的特点,在诗中是无法直接看出的。只能通过注文将相关信息罗列出来,才能发现陈芸别出心裁的用意。以家族或姻眷串联诗人关系的情况,在《小黛轩论诗诗》中有两种:一是直接给出诗人之间的关系,如“浮梅卧月苦丸熊,媳议边屯语亦雄。孙女智生虽解脱,宫词长信玉颜红”一诗中姑媳孙的关系很明朗。二是不但诗中没有给出,而且在诗后的注文中不能立即找出,必须根据注文和论诗诗相结合推测。如“书屋张因筑绿秋,授书结识孔经楼。爱兰友与庆云弟,春日江亭好唱酬。”张因,字净因。衍圣公孔庆镕,少时授业于净因,净因因是遂与孔经楼夫人结交。孔璐华,字经楼,阙里圣裔女。归大学士仪征阮文达元。王琼,字碧云,著《爱兰轩集》。唐琼云,字古霞,阮文达侧室,师事净因。后净因入维扬,与爱兰等刻《曲江亭唱和集》。将注文与诗对照,诗中的庆云应该就是注文中的唐琼云。因王琼著《爱兰轩集》,又注文中“后净因入维扬,与爱兰等刻《曲江亭唱和集》”。可知爱兰可能是王琼的号或者其他代称。

从上述分析看,陈芸在《小黛轩论诗诗》中大量嵌入了一些诗人的字号、诗集、诗句等。每首论诗诗或对诗人作出评价,或对诗作进行比较,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并且部分论诗诗将诗人字号、诗集名、诗句串联起来的字词也颇费思量。因此,在研读《小黛轩论诗诗》时必须诗注相结合,才能看出陈芸的作诗用意。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⑧[清]陈芸.小黛轩论诗诗[A].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M].凤凰出版社,2010.

⑦林怡,陈芸.小黛轩论诗诗[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参考文献:

[1][清]陈芸.小黛轩论诗诗[A].王英志.清代闺秀诗话丛刊[M].凤凰出版社,2010.

[2]林怡,陈芸.小黛轩论诗诗[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猜你喜欢

必要性
实施天顶湖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必要性的分析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论智能油田的发展趋势及必要性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