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水浒传》与《荡寇志》女性形象的差异

2016-05-14曾轲

文教资料 2016年7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水浒传差异

曾轲

摘 要: 古典小说《水浒传》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俞万春所创作的续书《荡寇志》是对《水浒传》故事的继承和发展。两书中都塑造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对女性命运的充分关注,但在作家视角、描写方法和思想倾向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把《水浒传》与《荡寇志》进行比较,分析两书在作家女性视角、女性觉醒意识和女性描写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充分发掘两部作品具有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 《水浒传》 《荡寇志》 女性形象 差异 原因引言

古典小说《水浒传》以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在中国小说的发展历史中,续书是一个比较常见的现象,尤其是在明清两个朝代,对于《水浒传》这种脍炙人口的长篇通俗小说,续书更是常见。俞万春所创作的续书《荡寇志》与原著的观点立场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两书中都有多处对女性形象的描写,但在作家视角、描写方法和思想倾向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旨在把《水浒传》和《荡寇志》进行比较,分析两书在女性形象上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体会两位作者不同的创作意图。

一、作家女性视角的差异:贬低与赞美

作家的女性视角就是以女性的眼光观察文本中的事件,以女性的视角感受其在当时语境下的特殊地位①。《水浒传》与《荡寇志》都是我国古代小说中的典范之作。虽然两部作品相辅相成,互相联系,在故事情节上有很大的关联性,但在作家的女性视角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更习惯于用带有传统色彩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广大女性。他虽然塑造了琼英等少数带有正面色彩的女性形象,但在总体上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女性形象的贬低和轻视,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对女性的一种偏见。俞万春本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在《荡寇志》中热情歌颂了一系列女性形象,更多地表现出了对女性的赞美之情。

有学者曾经作过统计,《水浒传》中提到的人物有787人②,其中,男性711人,女性76人③。男性人数所占的比率高达90%。在《水浒传》中男性人物是全书的绝对主角,占据了全书的大部分篇幅,极大地影响了全书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的篇幅则相对较少,这充分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男权意识。在作者心中,男性掌握着社会的绝对话语权。这表现出了特定历史时期中部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一种轻视。作为一部经过长时间发展演变后形成的小说,《水浒传》中人物形象得到了空前的丰富和发展。其中女性形象总共有五大类。第一类是心肠歹毒的淫妇、恶妇形象如潘金莲、王婆等人。第二类是女英雄形象。这里主要指的是女英雄孙二娘、顾大嫂、扈三娘还有琼英。第三类是贤妇良母形象,如林娘子、李逵母亲等人。第四类是在故事中起到串联作用的女配角形象,如饱受欺凌的金翠莲等人。第五类是神秘莫测、带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类女性,如宋江的守护神九天玄女等。从作者刻画的这五类各具特色的女性形象中可以看出作者异常复杂的女性观。这些女性形象大多被作者所批评和异化,更多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中部分男性作家对女性的贬低和轻视。

与《水浒传》相比,《荡寇志》在总体上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女性形象的热情赞美。《荡寇志》中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内容达到了二十回以上。这较《水浒传》中女性描写的篇幅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俞万春着力塑造了一系列精忠报国、智勇双全的女英雄形象,如武艺高强的陈丽卿,智谋过人的刘慧娘,帮助官军守护城池的徐青娘,献出梁山泊地图助官军剿贼的汪恭人和掌管军务、保一方平安的贾夫人等人。在《荡寇志》中,女英雄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所提升,这表明了作者俞万春对女性的认识更加深入,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从结局上来看,这些女英雄们受到了极大的肯定,得到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直接封赏。当平叛斗争取得胜利之后,陈丽卿等人更是加官晋爵,步入到了三十六功臣的行列之中。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突破,其中体现出的是作者对女性才能和地位的充分肯定。在作者笔下,女性同样可以建功立业,青史留名。作品的言语之间透露出的是对女性充分的赞美之情。

二、女性思想的差异:顺从与独立

《水浒传》与《荡寇志》都涉及了女性的思想状态。在《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和地位,只能依附于男性而存在。在《荡寇志》中,女性形象拥有鲜明的个性。她们在思想上更加独立,地位上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人文色彩。

《水浒传》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这集中体现在梁山泊的女英雄一丈青扈三娘身上。她生得花容月貌且武艺高强却没有独立的个性与思想,只能接受不幸命运的安排而丝毫不能做出改变。面对梁山人马的灭门之仇,她诺诺不置一词。这是一种不忠不孝的行为。宋江为了所谓的诺言,把她嫁给了好色成性且丑陋矮小的王英,她却丝毫没有反抗。她背弃了跟自己有婚约的夫君祝彪,这是对丈夫的一种不贞行为。面对杀父杀夫的血海深仇,她不但不思报复,反而选择了顺从。这表明了封建社会中女性不能把握自身的命运。这些女性只能像人偶一样任人捉弄摆布,自身丝毫没有独立精神与反抗意识。梁山泊中的女英雄个个如扈三娘一样英勇善战,却都是依附于丈夫而存在,没有追求平等和独立的精神。作者刻意把《水浒传》中三位女英雄形象描写得没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她们身上有的一些闪光点仅仅是为了给小说中男性英雄做衬托。这种对女英雄形象的描写更表现出了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女性身上那种逆来顺受、缺乏反抗勇气的精神状态。《水浒传》中的其他女配角大多没有独立的地位,只能依附于男人而存在。这些女人身世如浮萍一样飘零,可以说是到了一种任人摆布的地步。这些女性形象更能反映出封建社会中广大女子的悲剧性命运。她们不能主宰自己的未来,没有独立的人格与个性,处于一种陪衬和从属的地位。

与之相比,《荡寇志》中的女性形象在思想上更加独立。她们身上体现出了更多的个性色彩。在《水浒传》中,女性形象多受到封建社会男权主义思想的压抑,少有独立的个性,而陈丽卿身上却体现出了女人自然的天性。她自由自适,天真无邪。在背井离乡的路上,她很快就忘记了不愉快,一路上只顾着打些野味。在剿灭了飞龙岭的强盗之后,她仍然没有忘记拿着那串野味。她的身上更少有传统封建社会中三从四德等女性观念的约束。在对待男女关系上,她也表现得质朴大方。在风云庄上,她与云龙手挽着手说笑玩闹,丝毫没有顾忌。她的身上没有表现出一般世俗女子身上那种扭捏和做作,而是显得更加大方自然。陈丽卿的个性还表现在她的心直口快、无所顾忌的天真上。在飞龙岭除贼之后,陈希真父女二人住店,陈希真在与店家聊天时,“丽卿嘴快,便抢过去,把那怎的落黑店,怎的挖开那板,怎的张见那人肉作坊,怎的杀了那班贼男女……希真恐他说出放雷的话来,忙喝住道:‘长辈在此说话,你这般乱抢,什么规矩!④在《荡寇志》中,女主角的身上表现出了更加独立的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有进步意义。陈丽卿痛打了非礼自己的高衙内,这表现出了女性的反抗精神。面对封建家长,她也敢于表现出不同的思想。她的姨夫刘广说到高封这人酷爱男风时,丽卿问希真道:“爹爹,什么叫做南风?”希真笑喝道:“女孩儿家,不省得,便闭了嘴!不许多说。”丽卿肚里想:“不省得,便问声也不打紧,不值便说。最可恨说这种市语。”⑤就连一向表现的温柔文弱的刘慧娘也敢在祖母不听劝阻时公然顶撞:“都要见过,方才算是有,孙敬德砍不落头,祖母又几曾见来?这等说,天下凶恶囚犯,只要会念《高王经》,都杀他不成了?”⑥这些描写都表现出了《荡寇志》中女性形象独立和反抗的精神。她们在恶势力、封建家长面前并不是逆来顺受,而是敢于反抗,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这些描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反映出了作者对女性独特的看法与理解。

三、女性描写方法上的差异:写实与想象

《水浒传》与《荡寇志》不仅在作家的女性视角上有很大差异,而且在描写方法上也有所不同。《水浒传》更多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贴近现实,带有生活气息的女性形象。而《荡寇志》中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虚构,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虚幻和缥缈,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两位女主角陈丽卿和刘慧娘身上集中了多种美好的品质,带有了更多的理想色彩。

《水浒传》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带有典型性。虽然作者所描写的女性生活贴近现实,生动逼真,但这不是对现实生活中小事琐碎的描写,而是高于现实生活,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建立在对现实生活的加工和提炼之上。阎婆惜身上就充分体现出了这种典型性特征。她与张三通奸的行为本就令人不齿,可是她又不像一般的荡妇一样懂得收敛,反而是刁钻毒辣,无所畏惧。宋江来看她,她不但不给一点好脸色,反而恶语伤人。当宋江来取落下的招文袋时,她又提出了很多无理的要求,逼得宋江无路可退,只得杀了她。日常生活中很难有这样曲折离奇的情节,一个女性很难有如此刁钻狠毒的性格。与阎婆惜相类似的潘金莲身上更是集中了淫妇所具有的一切不端品行。勾引武松、与西门庆通奸、谋杀亲夫武大郎,这些情节集中到一个女性身上自然就带有了典型性。典型女性形象的塑造既表现出了对生活真实的肯定与尊重,又使人物形象变得血肉丰满,更有立体感和层次感。这种带有现实主义色彩的女性描写给广大读者们带来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使得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贴近现实,展现了社会生活中普通而又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虽然《荡寇志》中也有对女性形象的细节描写,但远没有《水浒传》中的描写精彩传神。《水浒传》着力于在特定的环境中展现女性形象的心理情态。作者施耐庵在描写潘金莲勾引武松时细节描写处理得非常精彩。潘金莲买了一些酒菜摆在了桌子上,最初她还有些矜持和节制,仅仅是拿盏酒,擎在手里,看着武松道:“叔叔满饮此杯。”连续喝了三四杯之后,潘金莲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这时她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情欲开始浮想联翩,嘴上也说了许多闲话。之后潘金莲由浮想转变为了试探,她暖了一注子酒来到房里,一只手拿着注子,一只手便去武松肩胛上只一捏,说道:“叔叔,只穿这些衣裳不冷?”⑦接下来作者又在文中写了一个重要的细节,从武松出现开始潘金莲一直都尊称他为叔叔,而此刻的潘金莲已经情迷意乱,她放了火箸,却筛一盏酒来,自呷了一口,剩了大半盏,看着武松道:“你若有心,吃我这半盏儿残酒。”⑧一个“你”字充分反映出了潘金莲心态的巨大变化,她已经由试探变为了公然的挑逗。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符合生活实际,让潘金莲这一淫妇的形象跃然纸上。细节描写使得《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接近真实的生活,带有鲜明的现实色彩,拉近了小说中女性形象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荡寇志》中更多运用了想象和虚构,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被作者所神化。她们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真实,身上带有明显的玄幻色彩。想象和虚构的充分运用使得女主人公陈丽卿的武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夸大乃至神化。俞万春在描写陈丽卿飞龙岭除贼时写道:只见那口剑和身子在槍戟丛里飞舞旋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前忽后,好一似黑云影里的闪电一般,霍霍地飞来飞去,捉摸不定。但见那四边头颅乱滚,血雨横飞⑨。这段文字把陈丽卿描写得飘忽不定,快如闪电。这样写虽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对陈丽卿这一女英雄形象的塑造,但又让读者觉得陈丽卿的武力被过度夸大,脱离了生活真实。《荡寇志》中另一个主要女性形象刘慧娘的聪明和智慧也被作者过度放大。全书第七十七回首次介绍女诸葛刘慧娘时就说她在黑夜中很小的东西都能看见,白天站在山顶上,二三百里外的人和物都能看清。这样的描写显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属于夸张的描写。小说中还写道刘慧娘善于制造和使用各种器械和武器。她发明的一种坐骑狮子结构极其精巧,与真实的狮子几乎没有差别。而且她所改造的诸葛连弩又远又准,比原先的厉害百倍。这种制作器械和武器的能力即使是鲁班、诸葛亮在世也未必能及。作者还过度神话了刘慧娘的军事指挥能力。她指挥战斗很大程度上依靠的不是策略而是自己神奇的法术。这些超乎寻常的能力都让刘慧娘的形象高高在上,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带有了更多的神秘和玄幻的色彩。陈丽卿和刘慧娘身上带有的美好品质和高超本领更多表明的是作者一种美好的理想。

结语

《水浒传》与《荡寇志》在作家女性视角、女性描写方法和女性觉醒意识上有很大的不同。《水浒传》倾向于贬低和轻视女性,而《荡寇志》中更多表现出的是对女性的赞赏之情。《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大多没有独立的思想和地位,而《荡寇志》中的女性形象在思想上更加独立,地位上有了明显的提高。在女性描写方法上,《水浒传》更多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贴近现实,带有生活气息的女性形象,而《荡寇志》中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虚构,书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加虚幻和缥缈,一定程度上脱离了生活实际。从《水浒传》到《荡寇志》的变化中可以看出明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地位有所提高。

注释:

①赵文琼.《女勇士》的叙事模式和女性视角[J].文学界(理论版),2012(1):103-104.

②汪运平.水浒拾趣[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11.

③汪运平.漫说水浒里妇女形象的塑造[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1984(1):4.

④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3.

⑤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7.

⑥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

⑦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158.

⑧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9:162.

⑨俞万春.荡寇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3.

参考文献:

[1]吴宪贞.《水浒传》女性视点生成及其拓新价值[J].齐鲁学刊,2012(4).

[2]武渝.论《水浒》与《荡寇志》[J].开封师范学院学报,1975(3).

[3]冯雪峰.回答关于《水浒》的几个问题[J].文报,1954(3).

[4]郑公盾.关于《荡寇志》[J].学术月刊,1962(12).

[5]蔡朔冰.试论《水浒传》中的女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3).

[6]刘相雨,刘富伟.《水浒传》的女性景观[J].济宁师专学报,2000(1).

[7]王康.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J].语文学刊,2007(7).

[8]李秋晨.男权视野下的《水浒传》女性形象[J].菏泽学院学报,2009(4).

[9]谈凤梁.文艺论丛[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0]蒋瑞藻.小说考证[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水浒传差异
相似与差异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