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工业4.0看颠覆式创新

2016-05-14

纺织导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革命性博世工业革命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再次成为焦点话题。世界前三次工业革命分别源于机械化、电力和信息技术。普遍认为,将物联网和服务应用到制造业正在引发第四次工业革命,而“工业4.0”无疑是此次变革中最活跃的概念之一,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之为“代言人”。

“工业4.0”概念最初是德国针对自身产业发展问题提出的系统解决方案,主要为解决在技术研发、质量控制等达到相当水平之后进一步提高效率的问题。其内涵丰富,包括技术革命、生产组织变革、标准体系建设、商业模式再造及价值链重构等。但从如何推动实现的角度看,工业4.0可以被视为一个基于共识、各方分工协作的完整体系。

工业4.0的实现将是一个长期过程。一方面,工业4.0是很多类先进技术不断进步和相互融合的结果,但目前来看还未出现类似蒸汽机那样具有革命性的、能产生颠覆效应的单个核心技术或通用型技术(General Purpose Technology);另一方面,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已有较长历史。比如,西门子公司1982年就开始对工厂进行数字化改造,大众集团1995年就在研发设计环节使用3D打印技术,博世集团在“机器互联”方面也有超过15年的实践经验。根据调研,目前还未有任何一个德国工厂能够完全实现工业4.0的愿景,当地一些生产最具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工厂,比如博世集团生产柴油发动机高压共轨喷嘴的工厂,也只是在局部有一些工业4.0的应用。多数当地企业的一线管理者认为,欧美国家要真正实现工业4.0,至少也需要15年时间。

事实上,很多当地企业的一线管理者有这样的共识:工业4.0可以被视作精益生产方式的延续,而非对单纯商业模式或技术的颠覆。换言之,德国企业目前具备的竞争力,绝非来自于工业4.0,而是其长期以来稳步发展、持续创新改进的结果,其生产效率的提高,总体上是持续渐进式的而非跳跃式的。

从我国工业发展的角度而言,现阶段工业4.0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很多企业面临的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因此,对于政府来说,对确实需要引入工业4.0解决方案的企业可以鼓励,但更应引导和支持企业不断寻找更符合自身需求的、更经济的转型升级方案,找到适合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的利益平衡点,切忌借概念一哄而上。

“无颠覆、不创新”,颠覆在今天已然成为众多创新创业者的口头禅。在当前复杂的创新竞争环境中,“颠覆式创新”已渗透至社会各个行业,与其相关的说法良莠不齐,甚至可以说这一概念正被乱用一气。

很多时候,颠覆性创新其实都是马后炮式的总结。因为革命性技术本身并不总是连续出现,出现的时机和场合也往往不确定。微创新是颠覆的开始,持续的微创新,最后可能铸就颠覆性创新。

这里,引用一位行业权威人士的说法:“目前尚未出现能对行业发展产生颠覆效应的技术或商业模式,现阶段而言,政策是唯一有可能对一个产业实现彻底改观或颠覆的因素。”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地打好根基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石穿非一日之功。与其指望依靠某项“颠覆性”技术或产品来救世,不如在基础研究上下一番苦功。

猜你喜欢

革命性博世工业革命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陈玉东:最本土化的洋博士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博世将在上海车展展示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
基于STEAM教育理念的历史教学初探——以《面向未来的工业革命》一课为例
选择博世的理由
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两个维度
论《〈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性的双重向度及当代启示
试论太平天国公文之革命性
肾脏移植获“革命性”突破配型不合也无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