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分析

2016-05-14沈行

艺术科技 2016年8期
关键词:奏鸣曲式贝多芬

摘 要:对于贝多芬的《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无论是分析其创作新风格的特征,或是找寻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音乐语言,都具有极大的意义。本文试分析贝三的第一乐章,通过了解其音乐的陈述方式,探寻贝多芬新风格开始时的音乐特征与语言。

关键词:贝多芬;主题材料;陈述方式;奏鸣曲式;第三交响曲

1 主题材料

主题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基础,也是音乐作品中极其重要的部分。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主题写法“辐射”到整体结构的方方面面,音乐的主题元素运用在几乎每一个旋律短句、和声与乐节中。主题元素的丰富性在这首作品中显得尤为明显。

呈示部: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群在呈示部中有着积极的发展。在主部材料里,一个主部主题做了三次陈述,为“独立乐句的三次不同陈述”。[1]这种做三次陈述的主题被称为统一性主题,但其只包含一个主题因素。在三次陈述里,主题的音区从低到高,力度逐渐增强,乐队织体由弦乐到木管再以全部乐器强烈地奏出进入主部主题的第三次陈述。这种单主题多次陈述的方式,利用模进手法作展开之后,同样可以传递出多种情感效果。[2]副部主题包括三个主题材料:副部第一主题以抒情性动机做下行发展;副部第二主题由副部第一主题中降E、C、A作为动机进行发展,是带有展开性质的插入性主题;副部第三主题与前两个主题的关系并不明显,但就奏鸣曲式原则来说,副部第三主题不具备明显的主题特征,只是在力度上作了起伏变化,该部分的功能与结束部较为相似。最后结束部的功能较复杂化,具有结束功能的同时仍带有展开的功能。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群发展为如此庞大的结构,主要来自它的多主题性以及材料之间的紧密联系。此外,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群的对比也很强烈,这在古典奏鸣曲式结构中并不常见。以往奏鸣曲式结构的发展通常是从稳定—不稳定—再到新的稳定结束。单就呈示部的副部材料来说,其三个副题材料相互之间也有明显的对比冲突。

展开部所展开的材料依次为:副部第一主题展开—主部主题展开—主部主题与副部第二主题同时展开—副部第一主题展开—新材料的出现—假再现—最后准备句进入再现部。副部第一主题材料在展开部中以不同调性进行两次展开。在这一材料进行两次不同展开的中间部分,贝多芬较为新颖地将主部主题与副部第二主题结合,使两者相互影响,这在展开部中增强了对比与冲突。除此之外,插部主题也是第一乐章最为丰富的一个主题,该主题以小调式构成第一乐章中唯一一个用平行乐句构成的主题。在展开部中,根据奏鸣曲式中“稳定—不稳定—稳定”的原则,不稳定因素在其中剧烈地展开。展开部中针对呈示部主题与副题的发展,及插部式内容的增加,形成了庞大的、复杂且多样性的展开结构。

再现部:主部主题材料在不同调性上陈述了六次之多,副部没有过多变化,但结束部的篇幅很长,其结构十分清晰。之所以有这样篇幅的结束部写法,主要是缓和发展部中过于强烈的张力及和声中的远关系调性;其次也是为了平衡同样为大篇幅的展开部内容;再者也由于在呈示部中和声的发展并未出现完满终止,所以在最后的结束部不断重复属到主的终止式,扩大其结束部的长度,给整个乐章以一个收束式结束。

《第三交响曲》是贝多芬对古典形式的第一次巨大扩展的作品,这部交响曲比此前该形式中的任何作品篇幅都更长,但其主题的高度统一性却极为鲜明。他的主题的最集中表现,是一切在我们看来好像从它引申出来的东西的能量的压缩。[3]各主题材料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来自这些动机穿梭编织的连续性;另一方面,这层关系也从呈示部中主题材料的零碎片段与单个主题呈现的多次变化中组合而来。主题材料的写法在第一乐章中充分发挥了其动机因素的展开与贯穿原则,各部分既独立又融合,每个部分的关系大大加强,这些因素使第一乐章充满了矛盾与冲突,为全曲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动力。

2 结构特征

曲式,即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音乐结构的整体或载体性因素之一。[4]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但与该时期同级的奏鸣曲式乐曲相比,这首作品并不具有古典主义时期律动规整、方正句、对比多于发展等典型的奏鸣曲式特点。相反,该乐曲的乐句发展多为混合交融,且发展多于对比。从目前音乐史料总结出的浪漫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特点中来看,乐曲的许多特点与之相似,且古典主义时期的奏鸣曲式本身带有清规戒律、条条框框的限制的传统形式,而贝多芬在创作中带有个人情感、彰显个性。这些元素的出现对奏鸣曲式本身的写法作出了改变。

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的每一个乐章都充满改革的气息。以第一乐章为例,英雄式的主题在主部做了三次不同陈述,副部由一个副题材料,再次发展一个新的副题材料,又以一个对比的插部在副部的两个主题材料中做三种材料接连对比。该乐章的结束部十分庞大,超出了当时古典主义时期特有的平衡的曲式结构范围。该部分不仅具有收拢结束的功能,很大程度上也具有展开的性质。从作品本身的曲式来说,由于呈示部的主题材料繁多,展开部分也尤为庞大,所以在遵循奏鸣曲式本身规整结构限制的传统形式时(在古典风格中,比例是意义的本质性成分),[5]为使上述材料组织在一个传统的结构原则中,在结束部扩充发展使其结构相对均衡,平衡了发展部,。

可以清晰地看出,贝三第一乐章的篇幅长于海顿与莫扎特各自的作品两倍之多,尤其在展开部与尾声部分。展开部在贝多芬各种体裁的奏鸣曲式中都是极具个性的部分,在展开部中大大扩展其篇幅,将呈示过的主题以及新的材料部分,以严谨的调性布局在该范围内不断地转换,内容形式变得丰富。尾声部分也是一次大革新。在展开部长度扩大之后,为了保持奏鸣曲式原则中各部分的平衡要求,尾声部分也扩充了许多。其扩大的程度,也给人以第二展开部的印象。尾声部分主要以呈示部与展开部中主题材料的变体进行发展陈述,产生出新的形象。虽在尾声部分转调不受限制,但在庞大复杂的作品中间,简洁宏伟的形象仍令听众印象深刻。

3 调性与和声方面

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式,所以呈示部主部与副部是对比关系,主部与副部的调性关系为主属关系(?E—?B),再现部时副部调性应与主部调性统一。而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中再现部的主部调性并未完全按照传统的奏鸣曲式原则进行创作。呈示部中的主部主题在同一调性上做了三次不同陈述;而在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却在四种不同调性中陈述了六次(?E、F、?D、?B、?E、?E)。展开部具有极端强烈的张力,在和声方面也走得很远。展开部的第一中心在展开主部时,调性变化为c、#c、d、g、c、f;第二中心再次展开主部时的调性变化为?B、?D、?e、?E、?e。为了能够抗衡展开部的高潮,贝多芬在乐曲尾声部分中以巨大的主调终止式使整个乐章以收束式形式结束。

外音:贝多芬在这首作品的第5小节就有意布局外音放入其中。该片段为主部主题部分。主部主题动机先建立在稳定的主音(降E)三和弦基础上,简单明确,在第5小节进入升C的长音。不稳定的因素在这里埋下伏笔,在初次呈示时,这个不协和音的突然闯入着实具有意外感,且在再现部中成为调性移动的关键性音,这个音(#C =?D)成为这首作品在运作时一个很重要的中介。贝多芬巧妙地利用外音,逻辑性清晰地为之后的调性布局做安排。贝多芬本身创作的和声功能并不复杂,但对于外音的运用巧妙,为其他功能的陈述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贝多芬在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调性布局,主要以二三度转调和四五度转调为主。在展开部中所进行的调性安排,与主题材料、织体、音响力度及配器等方面密不可分。展开部中转调的发展,多数表现为逐渐向某一疏远的调性过渡,再逐渐回到主调的属准备句中。可以看出,贝多芬在调性的安排上有意打破原有奏鸣曲式的调性安排,没有任何预备性的转调一直在该乐曲中出现。奏鸣曲的原则之一是变化基础之上的平衡,而贝多芬力图打破传统形式下的任何戒律,包括曲式结构、主题材料、体裁特征等,调性是其中之一的突破点。通过对作品的分析,调性的不平衡必然使结构失去平衡,调性色彩的变化,也使作品本身的动力得到巨大发展。

4 结语

第三交响曲将其核心主题在几个乐章中一环扣一环地逻辑性展现,是贝多芬最具统一性的作品。这种强烈的统一性是贝多芬对他生活时代的热烈回应,该作品也是贝多芬个人风格完全成熟的标志。对于这部交响曲,贝多芬赋予了它比传统曲式更为饱满的内容涵量,[6]尤其是第一乐章的奏鸣曲式。从呈示部中多主题材料的写法和主题动机的贯穿融合,到展开部中新主题材料的扩充、运用呈示部中不同主题的结合及调性的严谨布局,最后再现部中戏剧性的效果与庞大的结束部等特征,各部分间强烈的对比与冲突、矛盾与融合,这些因素遍及《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的每个部分,也为这首作品的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在这之后,贝多芬一系列相同类型的作品接踵而至,但所有的特质在《第三交响曲》中都有所体现。不仅如此,《第三交响曲》也为之后音乐史中的奏鸣曲创作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

参考文献:

[1] 茅原.曲式与作品分析(下)[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37页.

[2] 菲利普·唐斯.诺顿音乐断代史——古典音乐[M].上海音乐出版社,第674页.

[3] 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第775页.

[4] 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30页.

[5] 查尔斯·罗森.古典风格[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455页.

[6]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主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第208页.

作者简介:沈行(1993—),女,江苏人,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作曲理论专业硕士在读。

猜你喜欢

奏鸣曲式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奏鸣曲式再现的多种可能性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音乐结构的分析与研究
节奏型在普罗科菲耶夫中期奏鸣曲式乐章中的应用
贝多芬《第十六钢琴奏鸣曲(Allegro vivace)》音乐风格与演奏艺术分析
贝多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