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夏银川市纺苑社区调查报告

2016-05-14王乐

魅力中国 2016年9期
关键词: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摘要:社区作为人们生活的主要空间的基本单位,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及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对苑社区的实地调查,概括了纺苑社区五大主题的特色建设以及网格化管理,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纺苑社区、特色社区建设、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纺苑社区简介

纺苑社区现位于银川市西夏区轻纺巷叠翠园院内。东起文萃路,南至北京路,辖区占地面积0.82平方公里。社区现有常住户1912户,总人口5736人,辖区有企事业单位5个,个体工商户164家。社区低保户42户64人;残疾人45人;60岁以上老年人412人;移交社区离退休企业人员485人,社区各类失业人员159人,有各类志愿者队伍9支。该社区处在银川市西夏区一个商业网点集中、又靠近农贸市场的地方,在文萃北街就坐落着宁夏大学,北京西路不仅拥有新百大超市而且还有新百大卖场、商务宾馆、餐馆等等都汇集于此。

二、纺苑社区的特色—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的试点社区

纺苑社区由于本身社区居民中就有回族人口,而除此之外前来务工的也有少数民族,除了回族以为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如满族、蒙族、裕固族等。所以在确定该区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范围的时候既包括三区两县户口不在本地的人员,也包括省内以及外省如甘肃、青海等的外来人员。他们与本市常住人口享受均等的服务,依托流动人口的网格化管理为其提供创业、就业以及培训服务。

三、纺苑社区通过五大主题打造“我爱我家”文明和谐社区

(一)敬老—筑牢家的“基石”

1.利用市民学校,开办了“老年艺术课堂”,为社区老年人开展戏曲、书画、器乐、舞蹈等文化艺术方面的教学活动。

2.宁夏大学志愿者每周二为社区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开展代购生活用品,整理家务、阅读书报、陪护医病以及精神慰藉等各种志愿服务。

3.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办了社区“健康大讲堂 ”,每季度举办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开展义诊、体检、健康咨询活动,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档率达100%。

4.社区设立了日间照料室、书画室,为辖区老人提供阅报、读书、绘画的场所,使所有老人能够身心愉悦,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关爱。

(二)爱小—点燃家的“希望”

1.建立了“四点半课堂”、“一刻钟读书点”、“家庭图书室”、“职工书屋”等,每月推荐一本书,为社区青少年开展学业辅导、国学讲座、托管等服务;

2.依托“道德课堂”,开展“争做学习型家长”、“争做学习型家庭”、和"一帮一"活动,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形成“向模范家庭学习”的局面;

3.以家庭为单位,教育引导家庭成员争做工作学习方面的先进典型,在家庭内部形成学习榜样、做榜样的好氛围。为社区青少年提供绿色网吧,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三)帮特—温暖家的“心房”

1.大力开展”双代“活动,对行动不便的特殊人员,实行”民情代诉、民事代办“,同时开通”有事我帮你“服务热线,了解群众诉求,及时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

2.成立知心大姐服务团队,由在校大学生、社区在职党员及居民志愿者组成,主要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老年人情感陪护、邻里关系调解、中青年家庭婚姻关系疏导等,现已 青少年心理咨询2次,老年人情感陪护8次,邻里关系调解4次、中青年家庭婚姻关系疏导2次。

3.开展”健康彩虹行动“,设立的”心灵驿站“、市民学校和心理疏导室,对社区精神、刑释解教等重点人群,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就业培训和康复服务,目前社区的2名精神病人病情稳定,5名刑释解教人员生活安定。

4.设立了联心苑,为居民搭建诉求平台,让两代表一委员广泛听取辖区居民的建议和意见,先征求意见3条。

(四)协中—支起家的桥梁

1.建立了”家长知识园地“,邀请专家、律师开展知识讲座,如科普知识、法律知识、环保知识等。举办了”快乐学习“、”家庭才艺展“、”学在家庭、爱在纺苑“成果展示会等活动,交流家庭各自的学习体会氛围。

2.组织在教育子女、照顾老人、邻里团结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员,设立了”知心大姐(哥)“工作室,帮助居民调解家庭纠纷、邻里矛盾等。

3.社区大力开展寻找”和谐家庭、最美家庭、美丽家庭“活动,评出了”美丽家庭“5户,展示和谐家庭小故事,在社区逐渐形成了邻里融洽、和睦相处的良好氛围。

(五)联青—放飞家的梦想

1.以"回汉一家亲"为载体,设立民族文化长廊、民俗文化长廊和政策超市,丰富青年的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

2.针对青年家庭上班族多、孩子小、易沟通等特点,开通社区小巷红花QQ平台、微信工作群,使青年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网上交流沟通,了解相关政策法规;

3.利用青年家庭周末或下班时间,为青年家庭开展优生优育、育儿保健、就业创业等面对面的宣传服务;

4.利用各种节庆,举办亲子运动会、夫妻广场舞、家庭书画展等文化娱乐活动,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 氛围;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管理主体单一,行政化色彩浓厚

城市社区管理是指在党的方针政策指引下,在市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动员并依靠社区各类组织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对社区内的各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并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1]从这次实地的调查情况来看在社区的财政方面,社区所需的经费以及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是由政府来拨款的。而社区的人事方面,该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都是通过政府批准,有一部分都是有国家的编制的岗位,所以社区的财政和人事方面都是依赖于国家,社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变为政府行政职能的下一级机构,服从上级机关的领导。

(二)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民主意识不强

社区居民对于行政任命性的社区管理缺乏认同感,居民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都不高。纺苑社区的居委会以前是在一个靠近北京西路的小区内办公,不管是办公地点还是硬件实施都是比较落后,但是自从搬到了叠翠园虽然说办公的场所变得宽敞明亮,举办的文化活动也比以前丰富,但是从居民的参与意识上来说并没有多大的改善,能够调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也仅限于声乐舞蹈、书法绘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活动,而诸如如科普进社区、法制宣传、党员承诺服务、参加人大代表选举等,并非完全出于社区居民的主动发起和热情参与,而更多的是在居委会的动员、说服下进行的被动式参与,这一方面造成了社区文化活动的一枝独秀、极大繁荣,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社区发展的短板所在。

(三)社区公共服务满意度低

首先,社区服务供给不足。在社区服务对象方面,主要还是以优抚、低保、救济及生活困难的人群为主,在对于全体社区居民服务方面还有较大缺失。其次,服务内容仍以为民政对象提供福利性服务为主,服务项目单一。从纺苑社区的实际情况来看,社区主要为居民提高的是棋牌、图书、就业培训、法律咨询等无偿性的。最后,从目前来看,我国城市社区组织的工作人员中,除街道、居委会的一些干部外,其他主要是吸纳的离退休人员或下岗职工。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而且未接受过较为系统的社区工作方面的专业训练。纺苑社区的陈书记给我们介绍他们社区的时候也说到了这一情况,他们社区的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年龄都是35岁以上的,虽然每年都会有学校派来的实习生,但是他们的实习期比较短,社区的工作又是一个看似简单由非常繁琐的工作,等到她们真正上手的时候又到了她们实习期结束的时候。除此之外,每年还有通过“大学生进村进社”以及”“三支一扶”考到她们社区的,但是这些大学生一般都有一到两年的服务期,等到服务期到了她们也就离开了,接着又是另外一批,所以在工作的连续性上又不是很好。

(四)社区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设落后

城市社区管理在人们心目当中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 , 在地处西北的银川社区管理这更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也比较难代替以前人们传统靠“行政”来管理的旧观念。从目前事实来看,,我国还没有形成一部较完整的城市社区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 , 社区管理活动仍旧依靠行政命令,缺乏充足的法律依据 ,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也存在着执法队伍不健全、缺乏专业化人员、执法主体多元化等问题。[2]从纺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来看大多数都是去完成“上级”指派下来的任务,也并不会涉及到他们按照相关的法律条文的规定去办事。银川本身就是西北地区的城市经济不是很发达,又是一个少数民族自治的地方所以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也有异于其他省份,在定制和实行上也存在经验不足等。

五、主要对策及建议

(一)管理主体多元化,实现合作治理

要搞好社区建设,其管理主体必须实现多元化,应包括社区党组织、政府的基层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辖区单位、社区居民。这样可以实现社区治理过程中不同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合理分工,协作治理”。[3]首先要明确他们各自所扮演的角色。当然社区的党组织要在政治上起到政治核心的作用,要保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落实,避免各个管理主体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政。其次,实现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二)提高居民民主意识,加强社区民主建设

首先,加强宣传的力度让社会上各个层次的人对于“社区”这个概念有一定的了解,而不是把它与“街道”相混淆。可通过举办科普教育活动让一些民主意识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居民当中去。更进一步开展“参与式”教育,从社区成员的利益需求出发,鼓励其参与到事务决策、组织、监督等一系列环节中来,培养居民的社会活动意识。【4】其次,强化信息的互通性。现在的多媒体技术十分发达,可借助的网络平台也非常的多,所以社区可以建立自己的通讯平台,如QQ群,或者微博等,要求社区规划、建设信息自上而下的全面公开,也要求居民需求、意见建议自下而上的准确传递,从而实现畅通高效的信息沟通。

(三)大力发展社区服务

现在生活在社区的人已经不再是过去以单位为主体,社区的服务更多的是倾向于大众化,所以作为提供服务的社区来说,应该更多的了解居民的需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衣食住行还是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过去的人们都是以单位为主体,单位可以给个人及其家庭解决一些具体得到问题,但是现在往往更多的是由社区来提供,这一角色的转变相应的职能也发生了转变,社区服务的主体更加的广泛,管理的难度也进一步的加大,资金的压力也会有所增加。但是这也是社区谋求转型的一个机会,政府更应该少一点行政干预,给予社区多一点的自由,社区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为居民提供有偿或是无偿的服务,但是在管理以及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保证居民的合法利益不受损害。

(四)加强社区的法律建设

加强社区的法制建设,首先应重视加强社区建设的立法工作,使社区建设“有法可依”。国家立法机关应该根据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尽快制定或修订社区建设专门的法律和法规,并增强其可操作性。[5]建议尽快修订《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对存在问题的相关条款予以修正。

参考文献:

[1]杨海涛.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与展望[D].吉林:吉林大学, 2014(6):1

[2]谭志军、黄建宏.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新西部,第10 期第9页.

[3]张璐.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3月第4卷第1期.

[4]商洁.《城市居民参与社区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5]朱汉平.《我国城市社区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

作者简介:

王乐,女,1990-10-18,宁夏大学回族研究院,专业:人类学,研究方向:社区发展研究,籍贯:甘肃天水。

猜你喜欢

对策建议存在问题
职校学生手机使用状况调查报告
医院门诊一卡通收费信息化发展研究
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