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

2016-05-14杨珏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目标管理学生主体

杨珏

摘要:新时期的班主任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做学生的知心人,注重学生主体地位,运用目标管理,统筹学校与家庭,在协调、沟通、引导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积极探索出一套有效的班级管理教育方法和途径,创新班级教育管理理念,做一个睿智而仁爱的班主任。

关键词:知心;学生主体;目标管理;协调共管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046-01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处在教育教学改革风口浪尖的班级管理者——班主任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环节。因此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创新教改工作思路,成了摆在班主任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将结合切身体验,谈一谈中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如何做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轻松应对,有效管理。

一、转变观念,调整角色,做学生的知心人

1.顺应时代发展,结合当前社会学生心理特点,在积极引导中建立管理模式。教育管理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特征,让他发现最好的“自我”,从而逐渐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思想发展状况,了解学生思想中最关心、最敏感的事物,接受学生的负面感受,以期让学生对班主任产生信赖,增进师生间相互了解、尊重与支持,达到班主任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目的。这也是当前一种很有挑战性的管理教育模式。

2.调整心态,转变角色,结合现阶段学生心态,在沟通协调中发挥管理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成长和发展的阶段,内心极为渴望自己存在的空间与价值得到认可,得到应有的尊重,尤其是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生”,更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因此就要求班主任在平时管理中一定要转变角色和观念,尊重学生,尝试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交流平台,在一种平等尊重的氛围中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从而更好的进行班级管理。

3、融入班级生活,努力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真诚关爱中增强管理效果。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我国教育家早已说过,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生理和心理都还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他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观察选择并吸收进步向上的思想,也受到消极落后的不良成分的影响。因此当学生思想和行为出现偏颇,班主任要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和疏导,要做到真诚、宽容、仁爱,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倾诉自己的想法和要求,接受老师的帮助和指导,这样的教育效果往往是事半功倍的。

二、提高认识,讲究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

1.借鉴传统教育管理特点,刚柔并济,确立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传统教育管理主张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现代教育倡导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这是教育的一大进步。但是许多班主任却在这种思想影响下,“非左即右”,片面追求个性化,却忽视了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肯定了学生个性展示的勇气,却不对其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这种形式化的东西实际上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成长。因此在管理学生过程中,要宽严相济,刚柔并行。

2.用智慧的法则,合理运用激励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认为,人类除了最基本的生理、安全需要外,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对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教育心理学也认为,渴望被别人信任,被重视,被看得起是学龄儿童或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需求。心理学中提及一种“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2],如果不断地给人贴上不好的标签,人就会逐渐向不好的方面自我转变。其实,学生进步的动力就在于他可以源源不断地发现自我的意义,找到自我的位置。因此班主任应该合理运用激励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自我潜力。

3.强化文化净化,用文化氛围促进学生自觉性养成

第一、创设班级文化教育,积极打造丰富多彩的班级室内文化,长此以往就会对学生的品质、人格、气质等产生积极影响;第二、利用课堂教学,作为教语文的班主任,进行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文化教育;第三、充分利用周班会来渗透道德文化教育,教师针对周班会的总结状况点拨,引导学生走向更高的人生境界;第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有关文化教育的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感受文化的魅力,提升道德和人格修养。

三 、倡导目标管理,培养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形成

笔者在班级管理中受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提出的“目标管理”[3]理念的影响,做过一些相关的尝试。首先,笔者会告诉每个新班级的学生,我们要共同建设“永远的XX班”“独一无二的XX班”,并且让学生设定班级或个人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包括近景和远景,用整体的和个人的目标来激发学生们的热情和动力。其次,进行职责细化分工,把班级事务细分到个人,做到班级发展人人有责、互相监督协调,这样既有助于班级良性发展,也有助于学生学会自觉、自主和自制。此外,还鼓励同学们积极在班级内开展各项活动,减少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枯燥和乏味,形成“好知”“乐知”的良好氛围。

四、统筹结合,创造学校家庭协调共管方式,增强管理效果

实践证明,学生的心理是否健康,道德是否完善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必要的家庭心理辅导。调动家长参与学生的管理教育是班级管理教育的重要环节,要让家长知道家庭环境在管理教育中的地位,家长要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因此通过家长会和电话家访对学生家长进行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的指导,纠正错误的家教方法,尽可能避免因家教不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综上所述,班级管理不仅是一门育人科学,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就需要当代班主任老师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相互探讨交流,积极探索班级管理经验,用我们的智慧和仁爱,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玉溪一中)

参考文献:

[1]马斯洛.人类动机的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1.

[2]阿黛尔·法伯,伊莱恩·玛兹丽施.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1-1.

[3]彼得·德鲁克.管理实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9-1.

猜你喜欢

目标管理学生主体
新常态下企业目标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目标管理在国土资源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