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职场看一个学生教育的成败

2016-05-14

亚太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高学历文凭海归

“多年功利教育的辛勤培养,我一路顺当地走过来,发现完全的上当。我在成功地通过了一次次考试后,最终都不知道,我为什么要通过这些占据人生的考试,这个所谓的优秀学生,只是在不停地让自己去符合那个‘优秀的外在标准来麻痹自己的虚荣心,而自己,那个真正的自己却一直没有存在过,没有发育过。年年得奖学金的清华毕业生的我,最后是这么一个怪物: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生活是什么,会解各式各样的方程,却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硕士博士的路就在眼前,可是不知道还应不应该这样走下去,这状态难道就是我的追求?一个智商还不错的人努力多年就变成这样?”一名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的感言

1.博士学历月薪2000

回头看看前20年的历史,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它以平均7~8年,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你不再被稀罕,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

当普通大学生和普通海归的风光皆成明日黄花时,大家又觉得名牌大学和更高学历的学生会比较吃香。于是新的追捧点出现了,国人又开始一窝蜂地跑名校、看排名、考研读博,以为这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这个热点被追捧至今。

但是且慢,回头看看前20年的历史,你会惊讶于中国人力市场变幻的诡异。它以平均7~8年,甚至更短的周期进行变化,其速度超越了一轮教育周期,快得超乎人们的想象。当一批批年轻的毕业生挥舞着各色漂亮文凭,满脸期待地走向职场的时候,职场却彻底撕去伪装,冷漠地告诉年轻人们:对不起,你不再被稀罕,你的前途不再被保障。曾经风光无限的本科大学生不再抢手,曾经红极一时的海归沦落凡尘,到了今天,无论是高学历和还是名牌大学文凭都无法逃离职场规律下的无奈结局。

2.有名牌文凭的人很多,能真正可用的人太少

中国人力市场供需两面都很大,却互相脱节。每年众多名牌大学生、名牌海归和大量的硕士和博士毕业离校,开始寻找工作,但他们缺乏在人力市场中需要的实际竞争力,能胜任职位工作的人很少,空有其名的很多。市场需要的是有用的人,而我们给予的却只是有文凭的人。

中国职场特色:名牌学历过多,可用之人奇缺

不少经济学家说,中国很特殊,许多国外成熟的市场理论到了中国就会变样。这个说法,用到中国的人力市场上也同样恰当。一般来说,一个产品在同一个市场上,或者是供不应求,或者是供过于求,二者只能有其一。而中国人力市场偏偏可以两者皆有,同时存在。

(来源:教育网)

猜你喜欢

高学历文凭海归
不单纯以“文凭证书”识才——营造“高可成低可就”的人才聚集磁场
为新征程汇聚海归磅礴力量
汉滨:村干部趋向年轻化、高学历
高学历人才未必“低就”
巴西要发电子文凭
“半数富豪没有高学历”
“海归”返乡当“猪倌”
新海归
高学历人才实现价值谈
建阳 建阳区在书坊乡开办中专班老区群众自家门口拿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