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契合性研究

2016-05-14江明辉

教学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契合传统文化教育通识教育

[摘要]高校通识教育本土化创新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决定了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现实需求中存在契合的必然性。在育人价值取向、文化功能诉求、教育内容追求等方面内在的一致性又为两者的契合提供了可行性。在两者契合的具体实践中,教育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效契合和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其关键环节。

[关键词]高校;通识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6)02000604

通识教育自诞生以来,对其概念的理解争议颇多,但从中国高校教育现状出发去理解通识教育,笔者认为复旦大学陈艳红博士提出的概念比较贴切,“通识教育是基于对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就是通过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教学发展观,让学生以融会贯通的方式通过对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领域的学习,形成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一个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发展的‘健全的个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1]。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2]。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特指在中国大陆高校对大学生群体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对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是高校教育的热点问题。若将两者契合进行研究,可以看出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价值诉求上存在共同的人本立场。而两者在实践途径上又为彼此提供一种载体。契合为研究者呈现了一个开阔的观察视野。

1耦合天成——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必然性1.1高校通识教育的本土化创新需要

通识教育虽然有教育层面共性的一面,但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本国文化等各方面的差异,所形成的通识教育必然会带上本国的文化特色,表现形式上也形态各异。如德国、法国、英国、日本等国,在二战后推行的通识教育,都表现出本国特色,都是在本国原有教育基础上贯彻通识教育精神,开设相关课程。

如何使通识教育本土化,使之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教育传统和现状,这是广大学者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识教育本土化,就是“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与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文化相互结合,在大学课堂中落实,以达成培养‘全人的共同的教育目的”[3],而就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本土化而言,应是“源自西方的通识教育模式,在中国本土‘西学东渐的过程,是中国传统通识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中互相汲取精华,以适应中国国情与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过程”[3]。第一次提出大学通识教育本土化思想的学者是著名教育家梅贻琦,他在上世纪30年代提出“通才教育”的观念,指出“通才教育”是在古代儒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融合中外大学教育思想而形成的教育思想体系,并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将这一教育理念付诸实践。要促进中国高校通识教育更深层的发展,就不能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应该立足于自己本土教育传统推陈出新,同时对西方的通识教育的传统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造,从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校通识教育。

1.2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

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提出:“大学应肩负起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四大职能。还指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4]。在这深刻的阐述和解读中,可以看出时代赋予现代大学文化传承和创新这两个重要职能。而从通识教育自身来看,作为一种学校教育模式,其本身就肩负有社会文化功能。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来审视高校通识教育,认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理应刻不容缓地成为其重点内容。可见将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契合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时代的要求与需要。

不论是从高校通识教育本土化创新的角度,还是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层面,都可看出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契合的必然性。高校通识教育只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契合,才能使通识教育的宗旨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教育现实对接、整合,通识教育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也是通识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2期江明辉高校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契合性研究

教学研究2016

2异曲同工——高校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可行性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从本源上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模式,虽有诸多差异,但在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教育功能和教育内容等方面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2.1建立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共同育人价值取向台湾学者黄俊杰教授从通识教育目的的层面分析指出,“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5]。黄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宗旨在于建立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通识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智能结构得到完善,思维能力和鉴别能力得到提高,人格得到健全发展。因此,通识教育指向“全人发展”,强调受教育者的个体能动性,其育人价值在于促进受教育者对知识的融会贯通,促使受教育者的自我身心、个体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建立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通识教育的精髓,也是中国传统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追求“君子”、“圣人”这种完美的人格,以唤醒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完整的人格为其教育目标。首先,孔子心目中人才的标准是“君子不器”(《论语·为政》)。朱熹对“不器”作进一步解释:“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6]。要求君子有宽广的知识,而不是像某个器皿,只有特定的用途,也就是说君子不是一个“专才”,而是“知类通达”的“通才”,“通才”在做学问上要有“一物不知,儒者之耻”的博闻强识,更要在为人处世上有练达变通的能力。因此,可以说是儒家开了“通才教育”的先河。其次,相对于学习知识而言,儒家更为注重德性培养和政治智慧的提升。《大学》开篇亦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教育的目的在于以“德性”为核心的“全人教育”。再次,这种完美人格特征是通过唤起人的主体性来实现的,这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践形”,不仅要促成人内在的道德信念、道德认知的统合,更要完成外在道德实践。所以,建立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二者共同的育人价值取向。

2.2加强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是共同文化功能诉求甘阳教授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曾指出:“美国大学的根和生命力在于其自觉地植根于西方文明的深处,这最突出地体现在美国大学的本科通识教育体制中。美国通识教育始终贯穿一个‘纲和灵魂,这就是它的基本课程设置总是以巩固学生的‘西方文明认同为目的,整个通识教育的核心历来都是事实上的、一整套的‘西方文明”[7]。那么,以此来观照当代通识教育在中国大学的发展,无疑就应该以加强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创新为其最基本的文化功能。

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以来对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不足,导致青年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受到影响。因此,当代中国大学的一个根本任务就是要唤起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而通识教育的特殊性之一,就在于通识教育课程内容的多元性和兼容性,大学通识教育可以通过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选择和整合,借助通识课程的设置,构建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知识体系。所以,大学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完全可以契合,共同完成加强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功能。

2.3注重文化经典阅读,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是共同教育内容追求在教育内容上,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经典研读。“四书五经”等经典书籍是儒家人文经典教育的知识体系,从先秦到明清,儒家都是“重视经典的教育,把以经典为核心的人文教养与文化传承视为教育的基本内容”[8],而“通识教育就是以经典教育为核心的教育”[9],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提倡经典研读、经典教育的传统是契合的。

高校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相契合,通过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课程提供良好的文化平台给学生,“引导学生亲近经典中的思想世界与价值世界,使他们可以携古人之手,与古人偕行,与经典作者一起思考深刻而永恒的问题”[10]。在和中国大陆有着相同传统文化背景的中国香港、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成功之处和特色之一就是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甘阳教授曾说过,“读不读经典原著的差别是思考深刻与肤浅的差别,中国本科生比较缺乏深刻思考问题的能力,因为没有真正自己亲自接触过深刻的思想,都是道听途说的多,人云亦云”[11]。所以,让大学生回到传统文化经典,经典阅读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可以让大学生认同并领悟自己的文化传统的价值精华。

一个民族文化的价值判断是其内核,在这个民族的文化经典之中常常沉淀着这些价值判断。对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其核心价值判断即关于处理自我身心、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社会和自我与自然的关系中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在当今社会,它独特的价值更显示出可贵之处。当代大学生处在社会变革、经济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再加上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其对于价值观的辨别和选择尚不能准确地把握价值尺度,个体价值观和社会主流价值观往往存在冲突。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高校教育应有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要树立以本民族、本国为主导的主流价值取向。所以,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契合不仅需要改变大学生与民族文化疏离的现状,更要让大学生通过文化经典阅读,汲取传统文化的理念精华和价值追求,进而形成社会共同价值观。

3实践嬗变——高校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的关键环节高校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采取的策略是多方面的,但两者契合的关键环节还在于如何有效的将两者的教育课程、教育内容进行契合,以及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

3.1注重教育内容的辩证性,完善课程设计

以通识教育作为有效的载体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要体现通识教育所倡导的“通”的长处,既要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广度,又要追求知识间的融合与贯通,还要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理性的反思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围绕这一目标,在课程设置,选择内容上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和人文精神为主导。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挖掘,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体现为人文科学课程和价值观教育课程,课程理念主要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和人文精神;在内容选择上,可以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取向作为选择教材的依据,例如以忧国忧民思想、民本思想、道德准则、和谐思想等为主题进行课程体系设计。

2) 要建立辩证的多元文化内容。如果教学体系中拒绝多元文化的存在,故步自封,就可能导致本国文化的封闭和停滞,也谈不上创新。所以不仅要吸取西方传统文化中的文明智慧,也要吸收当代社会所共同倡导的价值观,如尊重生命、跨文化对话和国际合作等观念,使学生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培养其多维认识与多维理解的精神,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所以通识教育和传统文化契合的课程教学目标应该设定为“持守文化之渊、道德之本与涵养通融精神、广阔视野并举”[12]。基于此,文化经典课程就应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西方文明中不同流派的经典,在阅读中使学生对东西方的价值取向进行对比、分析,从中体悟并创造性地转化为适合时代要求和社会主流的价值观。

3) 课程设计方式上,应贴近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课程设计方式应与当代社会生活和青年学生的精神需要、思想状况、思维方式等实际需求相结合。台湾高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设计方式很值得借鉴,例如台湾大学“《老子道德经》新译暨心灵药方”这门课程的设计颇有特色,课程内容分为原文、译文和药方三方面,“药方”的内容其实就是教师根据原文的精神内核,结合现代生活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的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的心灵药方因为贴近生活和实际,很受学生喜爱。

3.2注重教师素养的完整性,优化教学能力

高素质的教师才能使课程呈现它应有的价值,才能使学生乐于学,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完整的、良好的素质修养,不仅要有较高的思想素养,较广博的文化素养,还要有较强的能力素养。

1) 良好的思想素养是关键。教师担负着对学生宣传、教育、导向的作用,是否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尤为重要。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在传统价值与现代理念相互冲突、多元文化与主流文化交叉并存的现实环境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对文本所蕴含的价值观进行分析和引导。其次,教师要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诠释,延伸出适应时代需要和学生精神需求的内涵,这样,既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又促使传统文化增殖。第三,教师要有现代化的教育观念。教育的现代化的核心应该是教育理念的现代化,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一方面教师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为出发点,采取有效的方式或手段;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善于发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自我的学习、教育与管理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

2) 广博的文化素养是基础。教师要具有立体形的知识结构,既知识广博,又在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精深的造诣。儒家经典《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博学”放在个人修养的首位。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信息时代,教师更应及时更新知识结构,才能适应发展变化的教学环境。像易中天教授的“品三国”、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等系列文化节目之所以广受青年学生的喜爱,这和教授们渊博的知识是分不开的,既能深入浅出、透辟深刻地分析经典,又能信手拈来,生动活泼地和现实相结合。

3) 较强的能力素养是条件。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接受水平,精心编写或选用教材,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听懂,培养学生的听课兴趣。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突破单一灌输的说教式教学,引入研讨式、互动式等教学法,知行合一,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质疑、选择与思辨的能力。第三,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语言技能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基本素质,因为再好的教学内容也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教师要力求教学语言深刻、新颖、幽默,善于深入浅出,尽量避免讲解干瘪空洞、浮泛苍白。

总之,高校通识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契合必须尊重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为高校通识教育所用,唤起大学生主体性,促使大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深层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觉和自信。

参考文献

[1] 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当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140326) [20151026].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7061/201404/166543.html.

[3] 王军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大学通识教育本土化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10.

[4] 腾讯新闻.胡锦涛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讲话[EB/OL].(20110425)[20151026].http://news.qq.com/a/20110425/000244.htm.

[5]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仁[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7201.

[6] 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80.

[7] 甘阳.大学之道与文明自觉[EB/OL].(20100114)[20151026].http://book.163com/10/0124/11/5TPRA5560092446S.html.

[8] 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198205.

[9] 任庆运.论通识教育与经典教育[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8,24(2):46.

[10]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的新挑战——以台湾高校为例[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4349.

[11] 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纲与目[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8(2):16.

[12] 明国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1):107109.

Study on the combin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JIANG Minghui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Fujia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ic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Fuzhou,Fujian350007,China)

AbstractThe provincial innovation of liberal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determine the necessity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The inner consistency of educational value, cultural function and pursuit of educational content provid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combination. In the practice of combination, the effective accordance of educational curriculum and content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teaching ability of teachers are the crucial part in it.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liberal education;educ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combination;study

猜你喜欢

契合传统文化教育通识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讨
试分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文化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于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生态建筑理念和“包豪斯”理念漫谈
探究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的契合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