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2016-05-12李国民董春华李荔归明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山东淄博55000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上海0048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研室上海0009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3期
关键词:绳结研制应用

李国民董春华李荔归明(.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淄博 55000;.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0048; .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研室 上海 0009)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研制与应用效果分析

李国民1董春华2李荔3归明1
(1.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 山东淄博 255000;2.上海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上海 200438; 3.上海理工大学附属中学体育教研室 上海 200093)

摘 要:在体操教学与训练中,利用器械进行保护与帮助有利于练习者的技能很快习得这一观念得到普遍认可。但是,却很少见到体育教师在体操教学中使用辅助器械进行保护与帮助。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教学实验法与观察法进行研究,以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研制与应用为例,开辟体操教学研究的新途径。

关键词:绳结 保护带 研制 应用

在各学段的体操教学与各类体操训练中,合理的利用辅助器械对练习者进行保护与帮助,能极大地增强练习者的安全感,提高教学与训练效率,同时还可以改善教学效果。[1-4]但是,在各学段的体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徒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保护与帮助,极少能在体操课堂上见到用于保护与帮助的辅助器械。该研究以单杠支撑后回环教学为例,拟就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研制与应用问题进行分析,为提升体操教学效果提供借鉴。

1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制作与使用方法

图1 单结

图2 腰部打结

图3 腿部缠绕

选材:主材料为尼龙材质、5 cm宽、加密扁绳(承重360 kg),颜色为单面紫色、单面黑色(颜色可根据喜好自选);其他材料为除紫色外其他颜色的布条。

图4 躯干交叉

图5 腰部再次打结

图6 腰带使用

图7 单杠缠绕

图8 学生练习次数分布图

图9 学生技能测试成绩分布图

制作工具:皮尺一把,剪刀一把,打火机一个,针线一套。

制作方法:(1)测量。用皮尺测量出3 m、7 m(或6.5 m)长的扁绳(因学生身高不同,选择不同长度的材料);(2)裁剪。用剪刀裁剪3 m、7 m(或6.5 m)长的扁绳各一条、5 cm长的彩色(紫色除外)布条一段;(3)灼烧。用打火机灼烧短绳绳端的细绒,防止绳端开线、影响扁绳的使用寿命;(4)缝合。用针线将5 cm长的彩色布条缝合在7 m(或6.5 m)长扁绳紫色面的正中位置;(5)打结。将3 m长扁绳的两端各打一个单结(见图1)。

1.2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使用方法

第一步,腰部打结。如图2所示,取7 m长的扁绳一条;将扁绳标记彩色布条处至于腰际腹前正中位置,彩色布条在外;牵引扁绳两端经两侧绕至身后腰部位置打一个平结固定。(打结时,在确保绳子不滑脱的前提下,以不影响正常呼吸为宜;平结的具体打法如图2所示。)

第二步,腿部缠绕。如图3所示,由打结处开始,牵引左侧扁绳、紧贴腰部位置扁绳由后向前至腰部左侧,用手稍固定(确保紫色面在外);然后,牵引扁绳绳端经双腿之间由后向前穿过,并继续向左侧腰部牵引;将扁绳绳端压过腰部左侧扁绳固定处的下方扁带,经上方扁带与腰部固定点处腰带的内侧下方穿入、上方穿出,并继续向右肩方向牵引。右侧扁绳做相应处理。

第三步,躯干交叉。如图4所示,将腰部左右两侧引出的扁绳在背后交叉1次,分别经左右两肩牵引向体前;将肩部引出的扁绳在体前交叉1次,分别牵引向腰部左右两侧;将引向右侧腰部的扁绳绳端经腰部与腿部扁绳重叠部位的后侧分叉处内侧下方穿入,由腰部与体前扁绳重叠分叉处穿出,向后变向沿腰部继续牵引。左侧扁绳做相应处理。

(3)信息共享化。将BIM技术应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可以从建筑工程项目设计始,至建筑工程项目完成均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甚至是建筑项目工程的废弃拆除全过程,利用BIM技术能够将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实现在业主方、施工方等多方信息共享,对提升建筑工程施工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第四步,腰部再次打结。如图5所示,将腰部左右两侧引出的扁绳在背后腰部正中位置打一个平滑结。(打结时以不影响正常呼吸为宜;平滑结的具体打法如图5所示)

第五步,腰带使用。如图6所示,取加工好的3 m长扁绳一条,牵引扁绳一端由腰部平结处内侧上方穿入,并继续将绳端沿腰部分别向左右两侧牵引;将引向左侧腰部的扁绳绳端由前后肩带之间的交叉处内侧穿入,腿部扁带之间的交叉处穿出,并重复1次上述过程;右侧做相应处理;至此,保护带穿戴结束。

第六步,单杠缠绕。如图7所示,将腰部伸出的扁绳两端,同时同向(绕绳时,先与回环方向相反,熟练后可尝试绕绳方向与回环方向一致)绕单杠一周;练习者手握缠绕处内侧跳上成支撑,即可开始练习。

2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应用

从表1所记录的数据可知:在全部5次课的学习过程中,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从单杠上坠落的总次数分别为34次与91次,实验班学生从单杠上坠落的总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班;前3次课中,实验班4种类型的坠落数据均为零,对照班4种类型的坠落数据均不为零,但坠落次数也都不高;第4次课两班学生练习时4种类型的坠落次数都明显增加,第5次课又都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前3次课。

前3次课中,实验班学生全程使用绳结式全身保护带进行单杠支撑后回环技术的练习,对照班则全程使用短绳进行练习;第4次课时,教师教授徒手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后,强行要求学生徒手保护与帮助,第5次课同样强行要求学生徒手保护与帮助;两个班5次课的保护与帮助工作均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承担。结合表1所得数据可知:绳结式全身保护带预防坠落的实际效果优于短绳、优于学生参与的徒手保护。

从图8可以看出:第1次课中,实验班学生的练习次数为49次,对照班学生的练习次数62次,实验班学生的练习次数低于对照班;其他4次课中,实验班学生的练习次数均远高于对照班;前4次课中,实验班学生练习次数的增长速度远大于对照班,第5次课时,增长速度也急速下降,而对照班学生练习次数的增长速度一直比较小。

分析认为:绳结式全身保护带过硬的保护效果,增强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促进了练习次数的增加;相对繁琐的使用方法,导致了第1次课中实验班学生练习的总次数低于对照班。

从图9可以看出:实验班与对照班中,技能测试成绩“优秀”者占班级人数的比例相当;实验班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在“良好”与“合格”两项中比例占优,对照班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在“帮助下完成”与“帮助下完不成”两项中比例占优。可知,实验班学生的技能测试成绩整体上优于对照班。

3 结语与建议

3.1 结语

绳结式全身保护带能有效地解决从单杠坠落这一问题,同时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利用辅助器械改善体操教学效果这一举措是有证可循的。但是,实验中也发现了新问题——绳结式全身保护带的使用方法相对繁琐,影响了教学效率,说明绳结式全身保护带还有待完善。

3.2 建议

在体操教学难以开展的今天,研究人员需要把研究领域扩展到体操辅助器械实践层面的研究上、解决实际教学问题。根据该研究所得经验,研究者提出以下具体建议:第一,研制新型体操辅助器械时,应在充分分析教材与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明确辅助器械的预期功能;第二,辅助器械的制作与使用都应以“保证学生安全、提高教学效率”为准则;第三,辅助器械应通过实践检验,不断地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晓卿.对器械体操器械原始功能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 2011.

[2]马飞.竞技体操技术创新的体系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05(3):75-77.

[3]陈宗珊.例谈体操技能形成阶段的保护与帮助——以鱼跃前滚翻为例[J].中国学校体育,2013(9):47.

[4]李伟民.体育与健身——基本内容I[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2.

《科技创新导报》稿件要求及投稿说明

稿件要求

1.稿件应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计量单位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为准;统计学符号须按国家标准《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规定书写。

3.所有文章标题字符数在20字以内。

4.参考文献按引用的先后顺序列于文末。

5.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表格设计要合理,推荐使用三线表。

6.图片要清晰,注明图号。

投稿说明

1.来稿一律使用Word排版且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以2700字左右为宜,并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严禁抄袭,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欢迎投稿。

2.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网络媒体,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在网络媒体上全文发布。

3.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修改权,不愿改动者请事先说明。自收稿之日起1个月内未收到刊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

5.本刊发表周期为10天,出刊后5天内邮寄样刊。

6.如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一切后果由作者本人负责。

通讯地址4.来稿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3.148

中图分类号:G85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1(c)-0148-03

猜你喜欢

绳结研制应用
血管吻合试验台的研制及试用
一种氧气瓶氧气吸入器的研制与应用
某横向军品项目快速集成研制的创新实践
活动名称:印加奇普绳结(INCAQUIPU)数字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
哈尔滨机场雷暴分析预报系统的研制及应用
“解绳操” 防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