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恢复繁体字的路走不通

2016-05-09苏培成

现代语文 2016年3期

苏培成

摘 要:流沙河著《正体字回家》,认为繁体字比简化字讲道理,主张恢复繁体字。流沙河的论述有不少知识性的差错。三千多年来,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恢复繁体字的路走不通。

关键词:简化字 汉字拼音化 构字理据

2015年6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记者刘彬的文章《流沙河:“侦破”汉字奥秘》,文章极力推荐新星出版社出版的流沙河著《正体字回家》。2016年第1期《书摘》也推荐了流沙河著的《正体字回家》,并从中选取了四则供读者参阅。我读了这四则选文后发现流沙河的文章存在两个大的问题,第一是谈到的汉字知识有不少差错;第二是有意抬高繁体字、贬低简化字,主张恢复繁体字,这与国家的语文政策背道而驰。

一、简化字与汉字拼音化没有必然的联系

流沙河说:“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废除汉字,只是考虑到人心太顽固,陡然改用罗马字母拼音,有些顽民要闹,所以先叫几个专家来制造简化字,作为渡船使用,向拼音的彼岸缓缓过渡。”这段话有两个问题。第一,毛泽东在1951年提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毛泽东又说,汉字的拼音化需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在实行拼音化以前,必须简化汉字,以利目前的应用,同时积极进行各项准备。这大概就是流沙河把简化字作为渡船的根据,可是这样的论证不能成立。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在全国政协举行的报告会上做了《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提出当前文字改革的三项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关于汉字的前途,周恩来说:“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还不忙作出结论。”把简化汉字和实现拼音化做了明确的分割。在周恩来报告后不久举行的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做了关于当前文字改革工作的报告。报告全文引用了周恩来关于汉字前途的论述,全国人大批准了这个报告。1986年1月国家教委和国家语委联合举行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会议传达并贯彻了党中央和国务院规定的新时期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和任务。会议重申了1958年周恩来报告的观点,指出:“我们认为,周总理的这段话今天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毛泽东1951年提出的文改政策早已做了调整,而流沙河置事实于不顾,仍然把简化汉字和拼音化联系起来,用来否定简化字,这个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第二,流沙河说:“先叫几个专家来制造简化字”,这也不是事实。简化字不是几个专家制造的。据统计,有28.61%的现行简化字(不包括类推简化字)始见于先秦两汉时代,这比人们(特别是汉字学界)过去通常认为简化字来源于宋元以来的旧说一下子提前了一千多年。而真正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吸收当代创造的简体字则只有一个“帘”字,仅占所选388个字头的0.26%。事实雄辩地说明:简体字古已有之。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繁简字

流沙河主张恢复繁体字,竭力贬低简化字。我们不赞成他的意见,但是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随意贬低繁体字。我们主张实事求是地评价繁简字。正因为繁体字比较繁,学习和应用不便,所以要加以简化。下面仅就《书摘》引用的《正体字回家》里提出的四个字做一点分析:

(一)“華”:“华”

流沙河说:“看篆文华,顶上艸,即草头,中间像花枝下垂形,底下于字做字符用。”“上中下三部分一一讲解,儿童都懂。”“两相比较,简化的华,化字做声符用,读音是容易了。下面从十,莫名其妙。”流沙河说的“儿童都懂”的是篆文“华”,汉字简化的对象不是篆文,而是楷书繁体字。流沙河偷换概念,文不对题。按照流沙河的说法,简化字“华”“下面从十,莫名其妙”,其实楷书繁体字“華”下面的部分也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从字形看不出指的是什么,可见繁体字“華”并不比简化字“华”优胜。

(二)“國”:“国”

流沙河批评简化字“国”只有一句话:“解放后,國字简成国字,多那一点指谁?指全体人民吗?”我们说“国”字的那一点是区别符,用来区别没有一点的“囯”字。正如“玉”对于“王”,“犬”对于“大”一样,不能没有那一点儿。流沙河说:“远溯甲骨文,小小一个四边形就是一座城,戈以守之就算是一个国。”我们知道汉字简化的对象不是甲骨文,而是楷书繁体字。简化字“国”的里面是“玉”,说不出有什么道理,而繁体字“國”的里面是“或者”的“或”,也同样说不出道理。如果说繁体字“國”来自小篆历史悠久,在居延和敦煌汉简中,就有接近“国”的草书字形。“国”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东魏造像,唐代的敦煌变文的写本中也有“国”字,历史也不算短。

(三)“黨”:“党”

流沙河说:“黨字从黑尚声,义为陈旧,不新鲜。”“陈旧即古老,贬义转褒义。”“黨”本来带有贬义,而“乡黨”一词指同乡,没有贬义,流沙河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杜撰了个“贬义转褒义”。流沙河又说:“黨字简成党字,拉古代的党项羌人入黨,岂不滑稽。”事实不是这样。清·徐灏《段注笺》:“乡黨之黨本作,经典皆通作黨。”可见“”是正字,写作“黨”是假借字。使用假借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而不论字义。古人可以把“黨”假借为“”,我们当然也可以把“党”假借为“”。

(四)“鬥”:“斗”

流沙河极力赞扬甲骨文“鬥”字的图画性。他说:“(鬥)甲骨文原来是一对仇人,怒发上冲,出手互掴,正像相鬥之意,是为象意。”简化字“斗”已经失去“二人相斗”义,而繁体字“鬥”也同样看不出二人相斗之形。从字形看,倒像是繁体的“門”。

三、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新中国建立以来推行的简化字是成功的,为我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文字条件。汉字简化所用的方法,如同音代替、草书楷化等都是传统的方法,为群众所熟悉。所选用的字形来自群众的创造,群众很容易接受。有些字的构字理据有所改变,但是汉字的性质没有改变,记录汉语的功能没有削弱。试比较孟浩然的五言绝句《春晓》。繁体字文本:“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来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再看用简化字的文本:“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意思没有丝毫差别,但笔画减少了不少。文字是交际工具,工具要讲求效率,在这点上,简化字胜过繁体字。据统计,《简化字总表》有简化字2235个,笔画总数是23025画,平均每字10.3画,被代替的繁体字2261个,笔画总数是36236画,平均每字16画。繁简相比,平均每字减少5.7画。如果写2000个简化字,合计少写10000画。按平均每字10画计算,等于少写1000个字。再者,简化字提高了阅读清晰度。繁体字“亂、竈、龜、鬱”远不如简化字“乱、灶、龟、郁”清晰。手机的使用者快速增加,在大城市已经普及。手机的屏幕很小,字也很小。用繁体字就是一个黑疙瘩,用简化字比较清晰,节省目力。

三千多年来,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由甲骨文、金文到小篆,再由小篆到隶书、楷书,一路走来形体逐步趋简。楷书繁体字在字形上有较高的冗余性,人民群众早已创造了许多笔画减省的俗字,广泛流行。新中国建立后,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推行简化字取得了成功。如果不顾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违背群众使用文字的习惯,恢复繁体字,这条路注定走不通。

本文得到魏元石、杨洪清两位先生的多处指正,作者十分感谢。

参考文献:

[1]张书岩等编著.简化字溯源[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