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新媒体时代下的期刊编辑媒介素养

2016-05-09王慧

重庆行政 2016年2期
关键词:媒介期刊素养

王慧

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媒介素养成为人们的基本素质之一,对期刊来说,要与时俱进地推进刊物发展,编辑的媒介素养显得尤为重要,直接关系到期刊的良性发展。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信息传播形态的多元化,传统期刊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编辑只有科学地认识媒体,掌握解媒体特点与传播规律,才能有效地运用媒体服务期刊发展,提升刊物的影响力。

一、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内涵分析

新媒体主要是指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电脑、电视、手机或其他终端为载体,以因特网为传播平台,打破个人传播与大众传播界限的互动性极强的新型媒介。互联网天生具有的开放、互动、共享等特质改变了传统媒体单向、受时空限制的不足,形成了以参与度高、互动性强、传播面广、跨越时空等为特点的新媒体传播环境。

素养,一般指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也指正确地判断和评估信息的意义和价值的能力。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对媒介素养作出明确的定义并得到学界的认可,指出:“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主要是指期刊编辑对于各种媒体信息的甄别能力、选择能力、批判能力、评估能力和利用能力。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来看,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主要由两方面构成:一是编辑对媒体信息的理解和认知能力;二是媒体信息反馈期刊编辑,编辑晒选信息、管理媒介的能力,即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具体地讲,信息化时代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可以概括为:一是感知媒体,主要指期刊编辑认识媒体播传播环境、传播效果、传播特点和规律,这是新媒体环境下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媒介素养。二是管理利用媒体。期刊编辑根据媒体的传播规律和特点,对媒体传递的信息进行判断、整合、评估,把握媒介信息的价值和力量,判断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三是发挥媒体价值。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根本在于提高其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运用媒体服务于本职工作。

二、提升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手机网民总数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微博用户规模为2.49亿,论坛BBS用户规模为1.29亿,博客用户规模为1.09亿[2]。另外,腾讯微信平台显示,目前我国使用微信的用户总数已经超过3亿人。这一个传播媒介较之于以往的传播媒介有本质区别,它“使一切都表象化了”,在新媒体的作用下获取各类信息变得异常迅速和简单并且难以有效监控和完整过滤。在信息化时代,期刊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和管理媒体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刊物发展的如何。

首先,媒介素养是期刊编辑的必备素质。20世纪90年代以后,媒介素养教育成为全球教育的新趋势,视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生存能力和必备素质。科学素养、法制素养、道德素养以及媒介素养等构成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是普通民众适应政治经济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新媒体社会中,网络媒体渗透和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基于此,作为公民群体一份子的期刊编辑,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是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提高自身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

其次,媒介素养是期刊编辑筛选过滤稿件的需要。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有多元化,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信息鱼目混杂,让期刊编辑眼花缭乱,任务更加繁重,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筛选、选取适合的信息服务本期刊的选题、策划、组稿工作是重要的工作。

再次,提高期刊编辑利用新媒体服务期刊的必然要求。期刊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在期刊竞争中胜出,是考验期刊、期刊编辑的一大难题。期刊编辑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在信息泛滥的当下,快速找到本期刊所需的资料,大大提高对信息的检索能力;还可以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处理不仅要求读者明确期刊所传达的信息,而且要善于挖掘信息深层次意义,从而提高编辑的信息整合能力,以更有用、更有效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从而扩大刊物的影响力,在竞争中胜出。

三、新媒体时代提高期刊编辑媒介素养的路径探讨

期刊编辑的媒介素养培育与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多管齐下,既要考虑到编辑个人对媒介的认知与理解,也要组织部门建立一套有助于提升期刊媒介素养的体制机制。

(一)在理念方面,树立“编辑媒介素养”意识

新事物的出现到被人们接受需要一个过程,而以排斥、畏惧的心理、以怀旧的心态对待新事物的发展,都会使人们对现存的生活状态产生不适应。现实生活中一些期刊编辑仍以传统的思维方式认识网络社会,出现功能认识上的误区。部分编辑认为,出版期刊是最首先也是最后的工作,新媒体只会让编辑在众多的信息中迷失方向。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还有一些期刊编辑面对新媒体环境的变换,心态失衡,用近乎自傲与自卑的心态排斥新媒体。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媒介素养,不能正确处理编辑与媒体的关系,要么轻视媒体,采取不理睬、不沟通、不主动、不积极的冷漠、消极态度,或我行我素、不在意、不在乎的态度。要么自卑,感觉力不从心,害怕新媒体下信息筛选能力低下,从而使错误在网络下快速放大,从而“捅娄子”。

新媒体下,期刊编辑要学习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规律、路径,了解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选取适合期刊的有用信息,为期刊服务。期刊编辑首先要把网络视为一种资源,合理利用,正确利用媒体,宣传党的主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进而增加民众对党的支持与认同。做好期刊的政治功能。其次要大胆推出创新性的选题,做好网络传播,引起学术争鸣,从而提高刊物的知名度。因此,期刊编辑只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的工具性和社会性,看到网络自身具有的权力属性,方能在刊物策划选题组稿的实践中灵活运用和驾驭网络,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和水平。

(二)新媒体下严格遵守政治纪律,牢牢把握办刊方向

近年来,为了杜绝刊物发表的虚假信息和低俗之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深化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提出,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坚持新闻出版主管主办制度前提下,推动党政部门与所属新闻出版企事业单位进一步理顺关系。创新网络出版管理机制。修订《网络出版服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严格网络出版主体资格和准入条件。严格新闻出版工作者职业资格制度。逐步将新闻网站从事新闻采集业务的采编人员纳入新闻记者管理,将从事新闻转载、聚合、搜索等业务的新闻网站和网络出版单位编排人员纳入出版编辑职业资格管理。建立健全全国联网的各级各类新闻出版从业人员数据库及不良从业行为档案库等等。但当前的媒介状况表明,我们还必须加强警示,要严守政治纪律,这是刊物编辑在新媒体下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

2015年10月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在第二编分则第六章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加大力度。《条例》第四十五条指出:“通过信息网络、广播、电视、报刊、书籍、讲座、论坛、报告会、座谈会等方式,公开发表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立场、反对四项基本原则,反对党的改革开放决策的文章、演说、宣言、声明等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发布、播出、刊登、出版前款所列内容或者为上述行为提供方便条件的,对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给予严重警告或者撤销党内职务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留党察看或者开除党籍处分。”[3]《条例》进一步加大了对违反政治纪律行为的处分。新媒体下,期刊编辑要做好选题策划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一方面要增强鉴别力,驾驭新媒体,增加媒体素养。

(三)在制度方面,健全编辑媒介素养培训、考核工作

完善期刊编辑培训机制,将期刊编辑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培训、任用之中,是改变当前部分期刊媒介素养欠缺的现实之举。一是健全期刊编辑培训制度,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培训内容之中。例如在重庆每年举行的高校学报编辑培训上,加入编辑媒介素养培训内容,让编辑了解、熟悉、适应新媒体,不断提高编辑的媒介素养,同时,要进一步扩大期刊编辑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范围。从刚入门的期刊编辑到编审职称的编辑人员,从办公室编务人员到主编、副主编,达到分批进行全覆盖。二是加强期刊编辑媒介素养教材、期刊发文建设。目前的编辑教材、文章,大都限于业务、理论方面的探索,对编辑媒介素养方面的教材、文章不多,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重视,并制定制度落实。三是把媒介素养纳入期刊编辑年度考核之中。期刊编辑在职务晋升、年度考核时,时机成熟时候,可以把媒介素养纳入其中考核,具体表现为期刊编辑与媒体的沟通与协调能力以及利用媒体推进工作的能力,特别是危机事件中期刊编辑的舆论引导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6.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

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3]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

作 者:重庆行政学院《探索》编辑部编辑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媒介期刊素养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期刊问答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