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职位与所学专业匹配度研究

2016-05-04邓慧君王奕佳刘子菁盛颖喻文婷

俪人·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就业

邓慧君 王奕佳 刘子菁 盛颖 喻文婷

【摘要】本文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调查大学毕业生职业与专业匹配度,从学生、学校及社会三个方面分析问题并提出高考生选择专业、提升职业与专业匹配度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专业选择 相关度 就业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浪费日益严峻。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749万人,但人才市场中需求大学生素质素养的职业不到70%,使大量学生学不能致用而选择专业不对口的职业。针对此现象,我们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调查了706位毕业大学生,收集有效问卷532份,占总体75%并针对性地选择了不同的院系调查,分经济管理类、文学类、理工类及其他类包括16个教学学院。调查显示,职业与专业完全相关的达38.35%,比较相关40.05%,完全不相关15.6%。对此,我们从学生、学校及社会层面分析原因并提出建议。

一、学生层面分析:

1、报考时对自己兴趣及专业了解不够

在本次调查中,约10.2%的同学对自己兴趣爱好不够了解,3.3%的同学对自己兴趣很不了解。对于专业了解程度,约43.5%的学生在入学前对专业了解程度一般,有2.7%的同学对专业一点不了解。同时很大一部分同学对专业选择仅是一种跟风选择。对兴趣和专业的了解影响之后的就业选择与职业发展。

2、专业工作实况不满足自己的职业期待

从调查结果看,26.4%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工作实况不满足自己的职业期待。当觉得自己选择专业相关的职业时不能满足自己对工作环境、薪酬、内容等的起始期望时,使自己产生不满情绪并感觉压力大,选择期望靠近的职位放弃专业相关的职位。尤其是工资薪酬,11%的学生因为薪酬不达期望选择与专业无关的职业。

3.大学生自身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由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压迫力及来自学校及家庭的管束力急剧下降,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自律能力差,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薄弱,实践能力不强,导致在进行招聘时候没有实际优势,甚至达不到专业工作要求。而因此与专业相关职位失之交臂的学生占到了约17%。

学生层面建议:

1、 充分了解自己职业期望、专业信息与社会需求

在高考前才开始思考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期望会感措手不及且易因急促产生错判。学生应定位好自己的方向与职业需求,深入了解选择的专业是否能满足自己的职业期望。可以与专业人员交流了解该专业,有条件情况下参与该专业的工作实习。同时学生和家长多关注社会发展、行业进步等信息,以便综合考虑专业方向,尽早开始对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2、 学会自我管理学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选择专业性质高的专业必然有对专业知识掌握与实践能力的要求。在学习自由的大学,更考验的是自律能力,这需要学生有自我的学习管理能力和明确目标。同时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内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已经从单纯知识需求型转向多方发展的综合素质型。必要的实习、社会实践及课外活动,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经验积累及综合素质培养都有实际帮助,为未来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层面分析:

1.高校专业设置的局限性及重心的不明确性

现今政府渐渐下放专业设置权,但如何具体实施仍是问题,同时政府权力过于集中,不利于高校发展自己的专业设置特色。大部分高校墨守成规,对专业的设置没有自身想法,把专业设置的重心放在如何获取更多专业上,导致课程设置落后。同时高校修改专业的想法实施起来也相当困难,需经层层审批,大大降低了效率,加上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迅速,使很多专业都适应不了社会就业形式的快速变化。

2.高校对于就业指导的关注度低

许多高校美其名曰会专门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很多徒有其名,在培养学生就业观念以及实践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缺失。大学里培养和增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是通过教学实践和利用专业的社团及机构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实践能力的增强有利于大学生更好更快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使其成功就业。

高校层面建议:

1.积极探索学分制及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改革

高校可尝试弹性学制等方式。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提早让学生择业,并拓宽择业的时间和空间。学校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去企业实习之后再回校继续专业课的学习,并且可以让他们写下实习心得,为以后真正的就业做好准备和提前适应,同时也应相应增加实习的学分比例, 如有需求,还可以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相应调整教学内容和模式,与企业合作,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平台。

2.改善专业培养模式,注重就业观培养

高校应通过对专业设置的完善与创新,整合不同学科间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强学科间的流动性,改变以专业设置为重心的模式,把重心挪到改变现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对课程质量以及教学质量的满意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度。同时高校应从大一开始设置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并通过辅导员与班级同学的沟通指导上逐步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

三、社会层面分析:

专业不对口很大的原因是激烈的竞争,增加就业机会让毕业大学生有足够的选择机会,才可能提高专业匹配度。同时国家应考虑人才市场需求因素,鼓励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针对市场供求关系建立调控机制,缓解就业压力。政府也可以起宏观调控的作用,一方面给学生提供高考志愿填报指导,一方面增加对就业信息的提供途径。双管齐下,让学生准确地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作出正确的选择。

社会层面建议:

最近几年我国在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但经济发展却在减速,这意味着提供的岗位在减少,劳动力市场不平衡,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导致部分大学生退而求其次跨专业就业。另外有些工作社会需求量大,而且门槛低,社会压力大,大学生就会选择这些上手快,效益显著的工作岗位。有实用性专业本身的就业面广,实用性强,和它相似或者相同的专业较多,学生考虑到各种因素可能会跨专业就业。有些学生的专业的理论性过强,跨专业甚至直接换专业就业的概率会相对提高。

【参考文献】

[1]李卉.本科专业设置与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中国学术期刊.2012(06)

[2]卢凤仪. 职业指导在推动实现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的作用和重要性.【职业教育】.2015(05)

[3]李俊.就业不对口分析与对策探索[J].人才,2010(07)

[4]何春华,张梦丽.大学生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与分析.就业指导.2011(06)

猜你喜欢

就业
阿勒泰市就业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探索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