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析句的形式化问题

2016-05-04彭炜明宋继华王宁

中文信息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句法分析法句式

彭炜明,宋继华,王宁

(1.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1;2.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875;3.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汉语析句的形式化问题

彭炜明1,2,宋继华2,王宁3

(1. 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 计算语言学研究所 北京 100871;2. 北京师范大学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北京 100875;3. 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北京 100875)

该文讨论了形式化析句的基本概念,从语言和言语、描写和解释、层次和线性、短语和句式、词法和句法等多个语言学视角梳理了汉语析句中的形式化问题,并介绍了在句本位语法图解析句形式化中总结的若干经验、原则和待解决问题。

析句方法,形式化,汉语句式,句本位语法

1 形式化析句的基本概念

形式化又称形式化方法,是指用一套表意符号,去研究表达事物的结构及其规律,从而把对事物的研究转变为对符号的研究,广泛应用于现代逻辑和数学研究中[1]。形式化包括四个方面: 符号化、公式化、规则化和系统化[2]。符号和公式是表现形式,都是为揭示结构规律服务的,而结构规律通常体现为一定的规则和系统。规则决定符号和公式的基本情况。系统化则要求规则和谐有序、不相互矛盾,通常表现为形式化系统中的各类约束条件或公理。

计算装置的机械性决定了形式化在自然语言析句(句子结构分析)中的基础地位,句法形式化模型反映了研究者对所处理自然语言的基本观点,是决定NLP技术框架的理论基础。自然语言系统是一个充满歧义性、模糊性和约定俗成性的复杂巨系统,而NLP领域的各种句法模型为了实现系统的一致性和简约性都进行了若干理论假设,因而只能是客观语言系统的侧面反映,不可能是全貌。对自然语言进行形式化处理,必需首先承认形式化的局限性,从语言学角度厘清形式化系统与客观语言系统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进一步讨论前,有必要首先交待汉语语法教学和研究历史上的一些事实,因为形式化析句源自教学领域的句法分析,并以一定的语法体系作为理论基础。

自1898年第一部汉语语法学著作《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产生过诸多的语法理论体系。1956年公布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简称《暂拟系统》)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析句方法,即采用主、谓、宾、定、状、补等几大成分来划分句子结构格局的所谓“句子成分分析法”,简称“成分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全国语法学界开会讨论修订《暂拟系统》,并制订了《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简称《系统提要》)。这次修订在析句方法上增补、强调了短语结构的层次分析。这在后来的“析句方法”大讨论中被人概括为一种新的析句方法,即“层次分析法”。句子成分分析法因其抓主干和找中心词的特点又被称为“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因追求逐层二分的分析步骤又被称为“二分法”。

中文信息处理领域的句法分析研究起步于80年代初,在汉语句子结构的形式化处理中主要采取层次分析法的思路,构建短语结构树。后来兴起的依存分析和依存树库突出了句法结构的中心词信息,但依存关系仍然是二分析句的思路,本质上还是一种短语结构关系[3]。总之,中文信息处理的两类主流句法分析均没有直接采取句子成分分析法。

2 汉语析句中的形式化问题

2.1 语言和言语

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中最常涉及的两个彼此不同而又紧密联系的概念。语言是全民共有的抽象符号系统,在某一共时平面中它既是静态的,也是可穷尽的。言语是个人对语言形式和规则的具体运用,它是动态的和无限的。构建形式化句法系统是对“语言”进行系统建模,而自然语言处理实际上是自然“言语”的分析和处理过程。

在形式化过程中注意区别语言和言语,就是要排除特殊言语现象对语言规则系统的干扰。比如倒装现象:

例1 走吗,你?(主谓倒装)

例2 他走了,轻轻地。(状中倒装)

这两句显然不应造成“谓—主”、“动—状”的系统规则,那它们的句法结构在形式化树库中又该以何种形式表达?这是形式化系统设计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因为NLP自动析句的基础就是从树库中习得系统规则或句法知识。

省略现象也是真实语料(特别是口语)中经常遇到的,处理起来也颇为棘手。例如,

例3 A: 两位喝点什么?B: 我咖啡,她奶茶。

例4 A: 谁想要去北京?B: 我。

若不增加省略谓语的相关符号,则例3、例4中答句的结构就很难形式化。按一般短语结构或依存结构分析,这两例在形式上就与名词谓语句和独词句混同了。由省略造成的析句困难还有很多,比如北京大学中文树库加工规范和常见问题举例中提到的许多“‘奇怪’组合模式”[4]。

应该承认,任何形式化系统都难以周全所有的言语现象。从言语中直接提取的结构形式应采取不同的分析和归纳策略。有的作为句法核心层面的一般性结构,有的则只能作为系统外围的非典型结构,需借助变换或省略等手段来处理。一些特定的言语形式有可能完全不受系统规则的约束,比如各种插入语,它们的语序和层次都相当灵活。

2.2 描写和解释

析句形式化表达必须兼顾描写和解释两方面的任务,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可能使语法分析背离形式和意义统一的基本原则,进而导致NLP走进“死胡同”。

胡明扬先生曾这样评价传统语法的代表作《新著国语文法》: “最突出的不足之处是完全根据意义来进行语法分析,在形式上求证不够。”[5]所谓“形式上求证不够”,跟其描写机制中缺少强有力的形式规范有很大关系。例如,为了维持动宾关系语义解释的一致性,不仅有“宾提动前”,还可以“宾置句首”,甚至出现跨子句层次的句首宾语。

《系统提要》替代《暂拟系统》,就是在描写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下,采用层次分析法系统地解决了描写机制的规范化问题。特别是短语结构树的形式化手段,直接推动了NLP自动句法分析研究的兴起。但短语结构分析也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即只顾形式描写而忽略语义解释。典型的特征就是盲目地追求二分结构,导致难以从分析结果中提取句子语义特征。依存语法吸取了这个教训,在结构设计上突显中心词和扁平化结构层次,可视作向中心词分析法一定程度的回归。

形式化析句的语义解释需注意分辨语言和逻辑之间的关系。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思维工具,所以语言结构必以逻辑作为基础。但语言毕竟不等于思维,对语言结构进行解释经常会遇到“不合逻辑”的一面,比如:

例5 他逛了一天的商场。

例6 我的文章比你多。

从逻辑上分析,例5中“一天”是“逛”的时量(应作补语),但结构助词“的”决定了它只能作“商场”的定语;例6应理解为“我的文章比你的文章多”的省略形式,但一般在形式化描写中都不按省略处理。在形式化系统中提炼出来的描写形式分别是:

① NP+V了+<时量>+的+NP

② X的+NP+比+Y+AP

以上形式若按逻辑解释是不通的,但它们是客观、有效的语言规则。语言与逻辑的这种不一致性源自语言的约定俗成,在进行形式化系统设计时尤其要考虑到这一点。

2.3 层次和线性

语言既是思想的表达形式,同时又受到物质外壳——语音流的限制,其结构包含层次性和线性两方面特征。层次分析法和成分分析法之争就是关于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以谁为主的问题。在句子结构的形式化方法中,句子结构的线性特征由表层的词序列体现,这没有太大的争议,而如何对待层次性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如前所述,短语结构树和依存树本质上都是采取层次分析法的思路,不过依存树在执行层次分析时不像短语结构树那么绝对,比如对于“状—动—宾”序列就不区分((状—动)—宾)还是(状—(动—宾))。但是依存树的结构层次性并不因此就削弱了,根据邱立坤的研究[6],只要设计得当,这两种形式的句法树完全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层层二分的短语结构比相对扁平的依存结构多出的层次信息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可以视作在基本结构层次描写之后进一步语义解释的逻辑层次。((状—动)—宾)还是(状—(动—宾)),大多数情况下对基本的句义理解并不产生影响。短语结构树中通常是人为约定一种,而依存树则不进行显式地描写,或者说,依存树中蕴含了这一逻辑层次。

不光依存树蕴含层次,事实上传统的成分分析法也不可能不顾句法层次性。关于这一点,朱德熙先生早就指出: “层次分析是语法分析的一部分,是进行语法分析不可缺少的手续之一,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法。”[7]成分分析法之所以常被人误解为不能表达层次,原因在于它把许多逻辑层次蕴含在其核心的句子模型之中了。比如2.2节对两个例句的结构描写就只用了线性形式,但只要指明其中NP、AP、X、Y等结构单位所充当的句子成分类型,其层次关系不言自明。因为典型的句子成分线性组合可以默认为蕴含如下所示的逻辑层次:

① ((主—(状—((谓—补)—宾)))

这种蕴含(或默认)使得从短语结构层次描写到句子成分序列描写,表面上层次性减弱而线性增强,但句子结构的总信息量却没有增减。当然,成分分析法中可以默认层次关系的线性成分序列是有界的,当线性组合超出一定范围时就必需进行显式的层次描写。比如:

例7 咬死 猎人 的 狗 跑了。

这句的成分分析就不可描述成“谓+宾+的+主+谓”;而必需分作两个层次: 第一层为“定+主+谓”,第二层才是定语内部的“谓+宾”。那么,可以默认层次的线性组合范围有多大?传统语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采用成分分析法,将句法分析“附丽在句子的模型上进行”[7]。所谓“句子的模型”,即语法教学中常提到的“句式”。句式结构中“句子成分”的组合层次是默认蕴含的,需要显式描写层次的是成分内部结构进一步的句式化。

2.4 短语和句式

关于句法结构的形式化分析,中文信息处理优先采用了以短语为本位的语法体系,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汉语语法研究历史上的原因。在中文信息处理起步阶段,关于汉语的句式系统及成分分析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语法理论界本就有多家体系,教学领域也是《暂拟系统》和《系统提要》并存。因此,当需要对汉语句法结构做形式化处理时,传统语法没有一套统一的句式系统方案。

其次,短语结构由于主要采用二分结构,相比保留着更多线性特征的句式结构,形式上更加简洁,与计算机可接受的形式文法距离更近。因此,选择短语作为句法结构的基本单位最符合形式化系统“用更少规则概括更多现象”的趋简性要求。

最后,句式系统归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没有得到充分论证。一般认为,词和短语都是静态结构单位,具有系统性;而句子是动态使用单位,其结构型式也会随表达的复杂化而无限扩展,不可能穷尽也就没有系统性。此外,认为句式的主要结构规律就是短语结构规律,大部分情况下句式都可分解为短语的层级组合,由此形成了“词组加上语调就成为句子”的词组本位观点。

以上原因中前两项并非决定性的,最后一项才是句式形式化研究最大的理论障碍,目前也仍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这里首先讨论必要性,对于句式及成分分析法,理论语法学界历来就有人坚持和主张。比如王维贤先生认为,“研究词组的规律不等于研究句子的规律,不揭示句子的组织规律就等于没有接触到语法上的核心问题。与其说词组加语调就成为句子,不如说词组是构成句子的基础。离开语境,不考虑省略、移位等等因素,就无法正确理解什么是句法。词组同词一样,只是构成句子的基础。离开‘句本位’来研究词组只是语法的不完全的部分的任务。”[8]短语之外句子特有的结构规律在“小句中枢”和“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中也有深入的揭示。如果说这些理论上的阐述仅仅是一种启发,那么中文信息处理自动句法分析所遭遇的语义瓶颈则迫使我们去正视句式结构的重要性。在现行的句法分析系统中,有几个关键问题是值得深思的。

首先是句法分析的任务,NLP中待分析的输入默认都是客观的自然语言,因而不存在“合法与否”的判断问题,主要任务在于结构排歧。根据2.3节分析,短语结构的层次信息比影响句义理解的层次信息要多得多,也就是说我们人为地扩大了排歧的范围。

其次,对于真正需要排歧的结构形式缺乏有效的系统规则。因为短语结构系统的描写规则(产生式)在形式上是上下文无关的,排歧只能盲目地搜寻同样“上下文无关”的产生式“历史”,而对真正有助于句义理解的上下文范围却无所适从。拿例5来说明,根据统计知识,述补短语“逛了一天”应当优先于定中短语“一天的商场”,但人理解时却能打破这种局部优选的选择倾向,依据就是该句特定的句式结构。缺少句式结构的支持,对输入串的任何片段的分析都没有足够的信度。增加局部短语结构分析信度的有效办法是找到它在更大句式结构中的合理位置,而决定句子结构分析最终结果的依据则是全句范围内句式结构的成立。还是以歧义语段“咬死猎人的狗”为例,对比例7和例8、例9,只论短语将很难判断两种歧义结构的合理性。但随着上下文的不断增加,人脑能够在两种歧义结构之间实现迅速切换,其决断依据是句式结构。

例8 熊 咬死 猎人 的 狗 跑了。

例9 放 熊 咬死 猎人 的 狗 跑了。

众所周知,短语结构语法的问题在于过强的生成能力,“特征合一”的分析方法在NLP中之所以捉襟见肘,正是因为这些规则局限在短语层面,约束力太弱。这个问题在依存分析中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因为依存语法系统进一步削弱了对句法结构的规则限制,除“无环路、不交叉、弱连通”等依存公理外,其系统约束就只限于词语的共现搭配了。因此,在当前依存句法分析系统的析句结果中,不光存在“错误”结构,还有不少“非法”结构。图 1是取自某个依存分析器的两个分析样例,a)句中“给→他”的介宾关系(POB)与“给→钱”的动宾关系(VOB)是不能并存的;b)句“拿→钱”和“拿→市场”两个动宾关系(VOB)中间夹一个“拿→上”的联合关系(COO),也不合法。自动分析结果出现“错误”是排歧算法的问题,但“非法”则暴露了形式化系统体系设计的问题。

图1 依存句法分析样例

综上,句式结构的缺失是当前中文信息处理领域形式化句法结构普遍存在的问题。那么,怎样看待句式的系统性和句式归纳的可行性呢?诚然,作为言语单位的句子是不可穷尽、也无所谓系统性的;但句式是对句子结构的抽象,作为语言单位其必然有系统性,关键是如何借助树库对句子结构进行抽象和归纳的操作问题。句式结构的系统性体现在: 存在一个基础的句式系统,其中包含的句式是有穷封闭的;这些基础句式通过一定的规则可以推导出其他复杂的句式。可与短语结构体系的形式化作一个比较,短语结构系统中作为核心的是若干种基本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的推导过程则是通过层级组合;而句式的推导机制不采取如此层级组合法,分为两个方向: ①句式结构本身的线性扩展;②句式内部成分的进一步句式结构化。归纳基础句式应首先排除由②造成的干扰,而①则主要表现为修饰成分的增多和谓语部分的多核化,表面看也会造成结构类型的不封闭性。但若把带多个修饰语、明显书面性的冗长句子排除出“自然”语言范围的话,那么就可认为基础的句子结构类型也是有穷封闭的。

2.5 词法和句法

词法研究词内部的构造和变化规律,句法研究由词到句的组合规律,属于两个不同层面,理论上本来是很清楚的。但在汉语的NLP实践中,词法和句法的划界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汉语词和短语之间的界限模糊也影响到析句结果的形式化表达。从理论上讲,词的内部结构分析是不应出现在句法树中的,句法树的叶子结点应该就是词。但汉语句子中的许多词都是动态构造的“临时词”[9]。这些词大多未收入词库,按分词规范需切分,因而也成为句法树中的“短语”形式。

对树库系统而言,切分临时词的代价不过是增加诸如“重叠”、“附加”等几种结构类型,而收益是封闭了词形符号集合(词库)。但是若从句式系统角度考察,则需重新权衡得失。因为临时词可能位于句式中的多个位置,若一味地机械拆分至原子单位(包括各类语素和词缀),那么句式结构将呈指数级增长。因此,句式系统的形式化要求严格地界定词法和句法的边界。

根据上述分析,中文信息处理主流的形式化句法体系更多是从语言系统角度出发,在结构特点方面偏重短语层次和关系描写,追求词法、句法形式上的统一;而NLP直接面对真实言语现象,句法结构的线性特点和整体格局更是形式化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因此,在中文信息处理领域探讨析句结构的形式化必需统筹以上五组关系在形式化系统中的作用和定位,关键是实现汉语句式的系统性归纳,而句式信息的获取又离不开“句本位”的析句方法。

3 句本位析句的形式化——“图解法”改造

句本位析句采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形式化的关键就是对句式系统的归纳和规范。归纳要求从真实的言语材料出发提炼结构类型,而规范是从语言系统角度对具体析句的一致性约束,两项工作必需结合而行。

汉语语法学界最早、也最具形式化特点的句本位析句法是黎锦熙先生《新著国语文法》中提出的“图解法”。因为兼顾结构的层次性和序列性,“图解”无疑是一种成功的表现形式。黎氏语法把句式图解规律归纳为一个“图解总公式”[10],这当然是为了教学上的便利,但它反而使人不易看出独立的句式。另外由于术语陈旧等原因,黎氏图解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何静[11]、彭炜明[12]等先后对图解法进行了形式化改造,包括重新设计图解样式和规范图解操作模式。这些工作促进了语法教学研究和中文信息处理的结合,利用可视化标注工具开展的句本位树库构建实践也有效地推动了汉语句式系统的归纳和规范。下面介绍在形式化改造中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原则和待解决问题。

3.1 图解法改造的经验和原则

有利于句式系统的归纳和规范是图解法形式化改造总的原则,由此出发,文献[12]中提出了“编码解码”和“固定句式结构”两个具体设计原则。其中编码解码是有关技术实现方面的,这里不去讨论;所谓“固定句式结构”,即本文前面所述关于句式结构内含逻辑层次的意思,也可表述为: 句式内部的线性扩展不会改变各成分结点的相对层次。

除此以外,我们认为目前的形式化改造在以下几方面的经验是值得肯定的。

1. 语法体系的更新,主要反映在语法术语和形式化系统的符号集上。从黎氏语法体系更新到《暂拟系统》,除术语替换外,引入了双宾语句式和连动句、兼语句等复杂谓语句式,这使得句式系统更加细致清晰了。

2. 暂时放弃黎氏图解法“向下辨词类,向上通章法”的教学目标,将系统功能集中在“小句”结构的形式描写上。就是说,复句和句群的逻辑关系不在图解中反映,析句的基本单位为单句和复句中的分句,即一般所谓的“小句”。句式的归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分阶段进行,而基础句式的归纳首先在于小句。采取“有限目标”的原则有利于工程的具体实施。

3. 简化图解样式。为了让图解形式与句式结构直接对应,不在图形样式上面区分词类,比如黎氏图解法中用斜线、折线、出头折线等来区分充当附加成分的形容词、名词和动词,在改造后的图解法中都统一了。

4. 为了控制基础句式的数量,采取了句式完形结构,即除特殊的无主句和独词句外,一般主谓句的图解主干均默认具有“主—谓—宾”的基本框架。这样就不会因省略等言语因素而造成对语言系统句式归纳的干扰。

3.2 亟待解决的若干规范问题

为了实现形式化系统的内在一致性,解决图解析句系统对树库标注中各类复杂言语现象的适应性问题,如下问题亟待规范。

1. 小句切分问题。一般用“语音停顿和主谓形式或谓语形式”[13]来判断小句,但是实际操作中常常引起争议,比如下列句子,不同人可能就会有不同的分析。因此,小句切分标准是形式化需要首先规范的问题。

例10 你不去我去。

例11 他一边吃,一边看。 / 他边吃边看。

例12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例13 我们一贯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应该一律平等。

2. 结构层次的理解问题。如前所述,句式结构较多地采用线性序列的描写形式,那么就应该有一套对其中内含逻辑层次(短语结构层次)的解释规范。

3. 临时词的范围界定问题。文献[9]对此已有所涉及,但还不系统,实际图解标注中遇到的专有名词、流行语、特殊文体用语(文言、网络用语)等都需要制定详细的图解标准。

4 结语

本文从形式化的角度梳理和探讨了汉语语法学界关于析句的若干理论问题,之所以不避“炒冷饭”之嫌,实是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目前的基础理论框架至今还是以描写结构主义语法为主的局面。而不管是框架语义学,还是“三个平面”、构式语法等功能学派理论,都指向同一个形式基础——句式。在国际范围内语言学已发生深刻变化,中文信息处理或将迎来“重大创新窗口期”[14]的当下,重新探讨汉语句式相关的语言学理论及其形式化问题尤其具有重要价值。

[1] 夏国军. 语言逻辑与形式化[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63-72.

[2] 胡明扬. 当代语言学[J].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4): 72-77.

[3] 彭炜明,宋继华,王宁,等. 汉语传统语法及其在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应用展望[J]. 中文信息学报,2012,26(04): 50-60.

[4] 詹卫东. 现代汉语树库标注常见问题举例[EB/OL]. 2009-07-30. http: //ccl.pku.edu.cn/doubtfire/Projects/Treebank_spec1.0_appendix.pdf.

[5] 胡明扬. 现代汉语语法的开创性著作——《新著国语文法》的再认识和再评价[J]. 语言科学,2002,1(01): 92-101.

[6] 邱立坤. 多视图汉语树库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R]. 北京: 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12.

[7] 朱德熙. 语法分折和语法体系[C] // 《中国语文》杂志社. 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205-215.

[8] 王维贤. 《新著国语文法》的语言观和方法论[C] // 王维贤语言学论文集.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208-233.[9] 彭炜明,宋继华,俞士汶. 中文信息处理的词法问题——以句本位语法图解树库构建为背景[J]. 中文信息学报,2014,28(02): 8-15.

[10] 黎锦熙. 汉语语法图解总公式[C]// 黎锦熙选集.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97-401.

[11] Jing He,Weiming Peng,Jihua Song,and Hongzhang Liu. Annotation Schema for Contemporary Chinese Based on JinXi Li’s Grammar System.[C]//Proceedings of The 14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2013),LNAI,Volume 8229,Springer,2013: 668-681

[12] 彭炜明,宋继华,王宁.基于句式结构的汉语图解析句法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50(06).

[13] 林杏光. 复句与表达[M]. 北京: 中国物资出版社,1986: 4-5.

[14] 孙茂松,刘 挺,姬东鸿,等. 语言计算的重要国际前沿[J]. 中文信息学报,2014,28(01): 1-8.

Issues in Formalization of Chinese Syntactic Analysis

PENG Weiming1,2,SONG Jihua2,WANG Ning3

(1. Key Laboratory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Peking University),Ministry of EducationInstitute of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2.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3.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cept of formal syntactic analysis,exploring some formalization issues in Chinese syntactic analysis from multiple linguistics perspectives: language/speech,description/explanation,hierarchical/linear,phrases/sentence patterns,as well as lexical/syntactic,ztalso introduces some experiencs,principles and problems summarized from the formalization practice of sentence-based syntactic analysis.

method of analysis,formalization,Chinese sentence pattern,sentence-based grammar

彭炜明(1985—),博士,讲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文信息处理、词汇语义学。E⁃mail:pengweiming@bnu.edu.cn宋继华(1963—),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信息处理、计算机教育应用。E⁃mail:songjh@bnu.edu.cn王宁(1936—),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字学、词汇语义学、文字音韵训诂学。E⁃mail:niwangning@263.net

2014-03-07 定稿日期: 2014-05-1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3M530455);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基金(2014NT39)

1003-0077(2016)03-0030-06

TP391

A

猜你喜欢

句法分析法句式
异步机传统分析法之困难及其克服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基于时间重叠分析法的同车倒卡逃费探析
AHP和SWOT分析法在规划编制中的应用
特殊句式
信息结构与句法异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