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三线情结:不灭的贵申情

2016-05-03吴少华

志苑 2016年5期
关键词:池州职工上海

●吴少华/文

小三线情结:不灭的贵申情

●吴少华/文

上海小三线八五钢厂庆典活动

上海小三线(即上海市后方基地)是在20世纪60年代紧张的国际形势下,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国务院和毛主席关于加强备战、巩固国防的战略部署,在安徽南部和浙江西部山区建设起来的以生产常规兵器为主的后方工业基地。上海小三线在安徽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的宣城地区、芜湖地区、池州地区和徽州地区(今宣城市、芜湖市、池州市和黄山市),从1965年起,上海相继在这个地区兴建了80个小三线单位。其中在池州地区兴建的企业主要分布在贵池县(今池州市贵池区)东南部山区和东至县西部山区,从1965年选点筹建开始,至1988年调整结束。在这24年中,贵池县、东至县境内近20家小三线单位的数万名干部职工离开大上海来到山沟里工作、生活,他们不仅为国家兵器生产和国防建设作出了贡献,同时对当地经济发展、群众的生产生活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研究、发掘这段历史,特别是回顾总结小三线对池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并开发利用好这一历史资源,对推进池州 “三区”建设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上海小三线企业选址按照“分散、靠山、隐蔽”的方针,基本挑选在俗称叫“羊拉屎”的地方。这些地方不通公路不通电。贵池县小三线企业分布在贵池东南山区棠溪乡、刘街乡、梅街乡。东至县小三线企业主要分布在香隅地区合镇乡、建新乡、香口乡。20世纪60年代初这些地方是相对闭塞和贫穷落后地区。小三线企业建设不仅改变了这里基础设施条件,推进了山区经济发展,改善了群众生活,而且,上海现代化气息注入到当地人民生活中,带来了群众观念变化。

首先是交通和水、电建设,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968年,上海市化工总厂所属的卫星、金星、红星等厂迁入东至县香隅地区,同时修筑“小三线”专用公路9条。贵池“小三线”因八五钢厂和5个机械厂分布在梅街、刘街、棠溪三个乡镇方圆三四十里的山坳中,同步修筑了连接各企业的近百公里公路。笔者最近到两地“小三线”企业调研走访发现,虽然过去几十年这些公路未养护,但至今公路路况较好。过去由梅街地区通往县城是一条简易公路,因未修桥涵,下大雨河道涨水,无法通车。在“小三线”建设中,拓宽公路,修建桥涵,道路更加通畅、安全。东至“小三线”配套建设的龙江水厂,从长江取水引入香隅地区,除满足“小三线”企业生产、生活用水,当地部分群众也用上了自来水。龙江水厂移交后,20世纪90年代东至县将管道延伸至县城,至今除供应香隅地区的群众用水,还供应县城群众用水。同样,在贵池墩上乡建325电厂前,当地是没有电的,老百姓也没见过电灯。随着325电厂两台2.5万千瓦机组发电,这一地区的群众基本同步用上了电。

其次,当地群众务工和土特产品交易,带来当地群众收入增加。小三线是上海的“飞地”,和当地体制上是分开的。虽然他们建设、生产、生活相对独立,但在建设期既使是企业投产以后离不开当地劳动力。在大规模建设期,池州专区革委会下发 《关于抽调民兵战备营 (连)投入三线建设意见》,全区各县建设队伍以民兵战备营(连)这种组织形式,分派到各三线工地,从事修路、架桥、疏通河道、修筑河坝、平整山地、运送建设材料等工作。小三线企业投产后,部分企业考虑到落户的自然村因土地被征用,当地劳动力富余和经济来源问题,出台招工政策,一般按每户招录一名符合条件的青壮劳力到企业上班。这些人多数从事炊事员、后勤等工作,少数文化程度高的安排到生产车间工作,虽然不是正式职工,但基本上同工同酬。小三线企业落户之前,当地农民种植的蔬菜和土特产品基本上是自给自足,随着上海数万名干部职工的到来,农民的农副产品一下子受到青睐。虽然小三线企业干部职工粮食和副食品供应由上海自己解决,但当地农民种的新鲜蔬菜以及河鲜、野味、土特产品得到了小三线职工的喜爱,特别是当地土特产品通过小三线职工的购买带到上海,并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使得当地土特产品贸易十分繁荣,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当地群众的生活也由此 “活络”起来。

再者,小三线企业丰富了当地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小三线企业重视职工的业余文化活动,企业建有球场,经常在露天广场放电影,当地农民有的步行十几里,到露天广场看电影。后来电影院建成以后,按小三线职工电影票一半价格,安排专场让当地群众买票观看。电视出现以后,小三线企业建电视信号接收塔,在山里播放电视节目,当地农民最先接触电视。小三线企业职工良好的卫生习惯也影响当地居民。尤其是厂区“水冲式”公共厕所,让当地农民逐渐接受。

小三线企业虽然是独立动作的封闭“小社会”,但长期近距离接触和日常生活交往,上海工人阶级优秀品质,还是深深地影响着当地农民,让他们不知不觉在思想观念、生活习惯上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上海小三线职工在前进机械厂工人俱乐部前合影

上海小三线建设不仅带来山区基础设施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大大推进了池州地区港口、电力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步伐。

首先是港口建设。池州港507码头、东至香口港305码头均是上海小三线投资建设。小三线建设在贵池县、东至县两地拉开序幕后,成批的建筑材料、机械设备、生活必需品急需运入两地。当时贵池和东至外江既没有靠泊大型船舶的码头,又没有装卸工人和机械,这一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三线建设。池州港507码头于1970年开始筹备建设,1972年竣工。507码头是上海后方基地的专用码头,国家投资700万元,其中土建400万元,机械设备300万元,占地128亩,年吞吐量达42万吨。东至香口港305码头,1971年竣工,该码头属斜坡浮式码头,水深4.5米,泊位1000吨级。两个码头的建设,提升池州地区港口吞吐能力,加快了港口建设步伐。

其次是电力设施建设。池州的发电企业,20世纪70年代前概为小型,1974年3月10日,上海后方325电厂第二台发电机组建设发电,池州才拥有较大型的专业热电企业。两台机组发电电压6.3千伏,输入升压站两台3.15万千伏安主变压器后并列运行。发电输送由110千伏贵新线、贵石线、35千伏贵汤线分别送入110千伏新桥、石门变电所和35千伏汤家冲、杏村、墩上、观前变电所。除满足小三线企业用电外,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用电也基本得到解决。1970年7月和1973年12月,上海小三线分别在贵池、东至设703供电所分所,管理其在池州境内的输变电设施,直到1988年移交地方管理。

上海小三线配套后方医院建设,大大提升了当地医疗水平,有力改善当地就医条件。上海后方基地在皖南地区共建4所医院,其中有两所分别建在贵池县和东至县。长江医院是1969年由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包建,院址在梅街区刘街乡。该院有内、外、皮肤等13个科室,拥有病床156张,配备200毫安X光机2台、脑电图机1台和心电图超声诊断仪等医疗设备。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当时上海最好的市级医院之一,该院不仅选配政治清白可靠、医疗技术过硬的医技人员,而且科目齐全,医疗设备在当时也是最先进的。天山医院建在东至县合建乡,由上海市长宁区所属天山医院包建,设病床100张,1972年投入使用。长江医院、天山医院因医技精湛,医德高尚,不仅赢得上海小三线企业职工的信赖,更是获得当地干部群众的欢迎,并且名扬皖南山区和邻近的周边省、市,邻近浙江、江西和长江北岸安庆等地大量群众慕名前来求医问诊。同时,长江医院、天山医院对当地医院要求协助会诊的,有求必应,还办培训班,专门培训地方医院医技人员。在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下,长江医院和天山医院还定期组织医疗队到农村蹲点驻扎,为缺医少药的偏远山村送去温暖,受到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的好评。

上海小三线长江医院大门

上海小三线企业选址设厂时,是根据“战备”的要求,远居深山,交通不便,车间分散,生活设施小而全,综合经济效益较差。1985年,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指示精神和沪皖二省关于皖南小三线的调整、接受协议,贵池县、东至县境内的小三线企业全部移交所在地经营管理。同年,省、地、县三级政府成立小三线接交办公室,开始接收上海小三线企业。两地根据企业的规模、性质分别采用动态交接和停产交接方式进行,至1988年交接工作全部完成。

贵池小三线企业5家机械厂(火炬厂、永红厂、五洲厂、胜利厂、前进厂)是配套生产“57”高射炮军品生产流水线,移交当地没有办法经营,采取停产交接。火炬电器厂1987年7月14日由贵池起重工具厂接收,移交的固定资产净值400.6万元,改名贵池火炬机械厂,与武汉起重设备厂联营生产电动葫芦、链条、锚链。永红机械厂1987年7月14日由贵池银河机械厂接收,移交的固定资产净值434万元,银河机械厂利用部分设备生产金属纬纱管。前进机械厂1987年11月25日由通用机械厂接收,移交的固定资产净值1100万元。五洲电器厂1987年9月移交贵池,改名池州电机厂,搬迁到县城青峰岭,生产耐氟电机和分马力电机。同年12月与芜湖微型电机厂联营,成立贵池模具厂,生产电机模具。胜利机械厂1988年1月26日由池州家用机床厂接收。八五钢厂、325电厂采取动态移交的方式进行。八五钢厂是上海小三线中最大的企业,职工数近8000人,1987年12月28日移交贵池,改名贵池钢厂,交接时即由马鞍山钢铁公司承包经营。325电厂1986年1月1日由贵池县接收,更名贵池发电厂,电力生产继续进行。据《贵池县志》记载,贵池县接收的7个小三线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72亿元,净值1.12亿元,1987年后改造利用的原三线企业产值达2100余万元,创利税629.5万元,并解决了1200余人的就业。

东至小三线企业是上海化工局负责建造。3个化工厂(红星、金星、卫星)生产军用炸药,配套单位有自强化工厂、龙江水厂、长江化工机修厂等,企业固定资产11607万元,年生产1.5万吨化工产品。1985年1月上海化工局将小三线资产移交东至县,同年6月东至县抽调一批干部、职工,在小三线区成立县第二经济委员会,接收小三线全部资产。本着“交接、管理、协调、开发”的方针,东至县经过考虑论证和可行性研究,有计划地进行复产转产利用。1987年1月,东至县与四川泸州化工厂签订联合经营卫星化工厂生产线协议,成立安徽泸东化工厂,当年泸东化工厂完成工业产值124.3万元,实现产品销售额233.96万元。同月东至县投资39.4万元,对自强化工厂硫酸车间进行复产筹建,成立了东至硫酸厂,当年生产98%的工业硫酸2472吨,实现利税8万元,产品供不应求。随后县政府又投资350万元,开始扩建年产2万吨硫酸生产线。今天东至县香隅化工园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当年小三线化工企业,可以说没有当年的上海小三线化工企业,就没有今天的东至香隅化工园。

虽然上海小三线企业移交地方后,转产“复活”的企业不多,但贵池、东至两地受工业文明的熏陶,影响和带动了两地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

上海小三线企业移交地方有28年了,数万名上海职工28年前回到上海,安排到不同的岗位,开始了新的工作和生活,但在皖南山区小三线企业的工作经历,在他们身上烙下深深地印记。曾任八五钢厂厂长的王志洪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学毕业后,我在上海工作了6年,1969年到皖南上海小三线工作。1988年小三线调整结束,我回上海时已经47岁,人生最好的时间都在小三线度过的,所以我对小三线感情很深。王志洪的这番话很有代表性。笔者在查找上海小三线建设相关资料时,很意外的看到近些年来不少小三线职工结伴重访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从他们所发出的微博看,有很深的“小三线情结”。当地群众介绍,这些年来 “小三线”企业过去的职工不间断地故地重访,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过去战斗、生活的地方,面对今日破败的厂房、宿舍感慨良多。今年4月初,笔者接待了上海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教授一行,他们是专门为上海同济大学百年校庆征集相关资料。据了解,在贵池小三线建设初期,1969年至1971年同济大学200余名师生曾以 “五七公社”为组织形式,在这里学习、工作,其中第一批学员从同济大学“拉练”20余天来到贵池。在与章教授的交谈中,感受到同济大学校友以及上海小三线职工对这段生活难忘和情感。随着池州交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高铁、机场通成通航,上海到池州便捷的交通拉近了两地距离,开发利用好“小三线情结”,对池州招商引资和发展全域旅游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重续“贵申情”,为池州装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寻求资金、项目和技术支持。1988年小三线交接后,当时贵池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到上海慰问,在慰问过程中双方商定在贵池南湖烟柳园建 “贵申情”纪念工程——贵申水榭。如今烟柳园公园建筑、雕塑还在,双方感情还在延续着,有着这样的感情基础,虽然进入新世纪,池州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但上海这座国家中心城市,仍引领着中国的经济、科技、金融发展,是池州招商引资重点地区之一。上海小三线职工回上海多数归口安置,如:八五钢厂职工多数重回上钢五厂;325电厂职工由石洞龙口电厂安置。企业之间这种渊源拉近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距离,尤其更重要的是上海小三线企业造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分布在上海不同部门、不同区域,认真疏理这些线索,整理出一份上海招商“联络图”,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深度开发难得的 “人文资源”,有利于推进池州全域旅游。池州旅游资源丰富,但对一些潜在资源还存在一些认识不够,开发不够的问题。对旅游开发而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都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上海小三线企业数万干部职工的“小三线情结”,是池州特别是所在县、区待开发的“旅游富矿”。在这些区域,山青水秀是“本底”。人文情怀是“核心”,好的“本底”,加上“情结”可以开发出针对特定人群的旅游产品。笔者在接待上海同济大学校史馆章馆长时,章馆长多次谈到池州要利用这个资源开发旅游,吸引上海小三线职工以及他们的后人来池州观光、休闲、度假。他们建议池州要规划建设上海小三线纪念馆,利用闲置的厂房建设一些旅游接待设施,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发展养生养老产业。我想,这些都是很不错的建议。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些难得 “人文资源”,进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在池州今后全域旅游的发展中,将会增添新的特定的旅游产品,这个产品既能增加两地之间的友谊,延续了感情,又能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

猜你喜欢

池州职工上海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一个基于[Cu4(μ2-OH)2N12]的10-连接3D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光催化性质
池州武傩文化研究
池州印象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银幕上的《圣经》——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