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宗教建筑适老空间模式研究——以青岛基督教堂和即墨天主教堂为例

2016-04-28李承来

四川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教堂

杜 超, 李承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宗教建筑适老空间模式研究
——以青岛基督教堂和即墨天主教堂为例

杜超, 李承来

(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山东青岛 266033)

【摘要】在老龄化改变中国人口结构的同时,信仰宗教的老人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如今,宗教建筑的职能开始变得多样化,她已不再仅仅作为人们信仰的庇护场所,也是周边居民作为生活交往、家庭聚会等活动的场所。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适老建筑的背景下,如何营造宗教建筑的适老空间将成为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文章先以青岛基督教堂为研究对象,探究老年人在教堂的行为模式,并对其周边环境、道路、景观和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在即墨天主教堂设计上找寻适老空间,从而指导未来宗教建筑中的适老空间构建。

【关键词】宗教建筑;教堂;适老空间;行为模式

近年来,中国各城市人口老龄化进程日益加速,老年人口的基数不断增大,如何提高老年群体的幸福度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宗教的兴起,我国老年教徒规模接近3 000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17 %左右,且老年教徒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1]。经研究发现,参与宗教活动能够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改善身体状况,提高幸福感[2]。因此,宗教建筑营造适老空间是当务之急。通过研究老年人在宗教建筑中的行为模式特征,可以为宗教建筑中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为老年人在参加宗教活动中提供环境支持。

青岛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城市,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鸦片战争后,基督教和天主教在青岛发展迅速,出现了各种类型的宗教建筑,也对当代青岛居民的价值观以及青岛城市规划产生巨大影响。本文以青岛基督教堂和笔者参与设计的即墨天主教堂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并对教堂中老年人群行为进行模式分析,构建理想模式的宗教建筑的适老空间,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适老环境模式的缺失

无论是曾将地下墓室里的棺材当作祭坛来做礼拜的教会——被公认为基督教,还是直到现时仍维持着以神为中心权威的教会,包括自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后,追求以人类为中心的氛围,改变了模样的现代教会,他们对神的礼拜都是教会从未改变的功能模式。不论以怎样的形式,“万民祈祷的家”即礼拜的场所都是教会必备功能之最终目的。老年人虽然身体机能以及物化环境感知方面存在障碍,但他们同样需要参与社会生活,享受平等的权利,只有在满足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使用的情况下的宗教建筑才算是“万民祈祷的家”。

1.1青岛基督教堂实态调查

青岛基督教堂位于市南区江苏路15号的一座小山丘上,平面为不规则矩形(图1)。教堂平面采用巴西利卡式,长轴南北向放置,内部被两排柱子划分为三段。主入口设在西南面, 两侧墙上五个巨大窗洞让教堂内部光线充足,中央大厅南北排列多排座椅,供信徒使用。

图1 青岛江苏路基督教堂

1.2青岛基督教堂适老空间的缺失

1.2.1交通空间的适老性缺失

无论是供信徒或游客使用的入口或是教堂服务人员使用的次入口都没有设置无障碍通道,教堂西侧有供人休息的长凳,但是却因为时上时下的台阶让腿脚不便的老人望而却步(图2~图4)。

图2 室外休息空间

图3 工作人员入口

图4 不合理的走廊

1.2.2交流空间适老性缺失

教堂无论是团契日还是礼拜日,将会有大量老人聚集。对于将万民视为亲人的基督来说,教堂不会将来者拒之门外,从而使空间有限的教堂无力承载大量人群。教堂内无障碍座椅有限,笔者在调研过程中,经常会看到每当礼拜日老人在教堂服务人员的的搀扶下吃力地寻找空位。为了应对逐年增长的教徒和游客,徒增座椅数量,导致有些交通空间被柱子挡住,增加了疏导难度。外加走廊两侧墙壁没有设置扶手,地面也没有进行防滑处理,给腿脚不便的老人带来了困难(图5)。

图5 大厅内人山人海

1.2.3医疗空间的缺失

宗教建筑中的医疗空间对于老人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它可以左右老人的生命安全。每当礼拜日,在基督教堂的工作人员仅仅配备两个医护人员和一名中医,持有的仅仅是一个轻便的急救箱,在因人群拥堵而疏散不便的大厅里,缺乏专业的急救室和应急预案,极有可能耽误老人的及时救治。

2老年人在教堂内行为模式分析

2.1教堂人群结构及活动时段分析

青岛基督教堂在节日期间以及礼拜日的人数最多,人群年龄结构覆盖全面,以信徒和游客为主。因为只有在人群较为集中的时间段,才能够将问题扩大化,因此本研究选择2014年12月起至2015年1月止为期两个月的时间作为统计观察期,共进行11次人群活动行为活动观察调研。每天观察和统计时间为从早晨7∶30~8∶30的第一次晨祷阶段、9∶30~10∶30的第二次晨祷阶段。由于人数众多,本次研究调研工作利用相机拍摄、行为注记方法等记录教堂人群数量及行为模式。

根据图6、图7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平安夜、圣诞节以及周末晨祷阶段,人群结构均呈规律性变化。统计结果中发现基督教堂中主要活动人群为老年人,约占总人数的57.2 %,其活动时间主要是晨祷和老年团契阶段。中青年人主要活动时间为晨祷阶段,约占总人数的29.4 %,经过长时间观察以及询问教堂工作人员,有一部分中青年人是陪伴老人前来礼拜的,而并非信徒。

图6 分时段总人数计

图7 人群结构变化统计

2.2教堂人群行为类型及模式分析

经过调研,整理出基督教堂中不同人群常见的行为类型包括:

(1)老年人:祷告、阅读圣经、散步、聚会、闲谈、坐憩、锻炼等;

(2)中青年:祷告、阅读圣经、散步、聚会、闲谈、陪伴老人等;

(3)游客:观光游览、摄影、了解宗教等。

通过对以上人群行为类型的总结,发现宗教建筑内所有行为均能总结为两种基本模式:步行行为模式和驻留行为模式。步行行为模式分为以散步为主的室外步行和穿过建筑的室内步行。驻留行为模式则为步行行为模式的延伸行为,常为静态式休憩、闲谈以及阅读圣经等。

在明确老人在教堂中的行为类型后,对老人的行为进行明确调查分析。本次调研一共对200名老人的教堂室内行为和室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对老年人步行路线分析发现,老人主要是主动式的散步、锻炼步行行为以及被动式的进出教堂礼拜行为(图8~图11)。

图8 室外老年人主动步行路线

图9 室外老年人被动步行路线

图10 室内老年人主动步行路线

图11 室内老年人被动步行路线

根据室外老年人步行路线图可以得出,老年人主要集中在教堂周围、外围广场以及西侧休息区域。经过分析,中心景观节点、场地宽阔程度、地势平缓程度以及休息场所是影响老年人步行路线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教堂外侧广场的步行路线主要以南北向为主,东西向极少,老人多数集中于售票厅附近,东西向空旷的广场区域未能吸引老年人群,因此游客因为参观、拍照等行为聚集处是热心的老年信徒不会轻易踏足的区域。

根据室内老年人步行路线可以看出,在教堂内老年人通常会涌向比较宽阔的区域,比如过道两旁、神父讲台下方、靠窗位置。但是老人受室内环境影响比较大,若是可达性差或者阴暗的空间会受到老人排斥。教堂是人与神、人与人交流的空间,不喜欢孤独的老人将教堂作为心灵的寄宿点。因此,在设计教堂内部时要提供半私密性空间给老人休息、交流。空间设计需要多样化、健康化,提高参与性、互动性。

2.3老人驻留区域分析

在了解老人的行为路线后,通过行为注记以及照片采集等方式将老人在教堂内外的驻留区域进行统计。驻留行为是步行行为的延伸,人们通常会受景观、道路、空间、环境情况等因素产生某种驻留行为[3]。因此通过分析老人在教堂内外的驻留区域,可以为宗教建筑中的适老空间设计提供有效指导数据(图12、图13)。

图12 室外老年人驻留分布

图13 室内老年人驻留分布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在教堂外,老人的驻留区域主要集中在广场入口处、东侧景观区以及西侧休闲区;休闲区因行道种植以及地面下降形成二次围合空间,由于边线明确而形成的半私密性空间使得老人驻留行为较多。

3宗教建筑适老空间构建初探

通过研究江苏路基督教堂的周边环境、道路、景观和服务设施以及老年人在教堂的行为模式后,对老人的行为模式和喜好有了初步了解。在即墨天主教堂的设计方案中,根据上述情况以及现代老人健康、乐观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

3.1即墨天主教堂设计简介

基地位于青岛即墨市经济开发区泰山二路以东,墨水河以南,地势坡度较缓。规划占地面积5 000 m2,教堂相关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4 000 m2,内庭宽敞,可容纳280(图14)人。共有10个停车位(包括1个残疾人车位)以及一部无障碍电梯和一部扶梯。

图14 即墨天主教堂透视图

3.2适老性室外休闲交流空间

3.2.1创建尽量多的绿色空间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大,更加关注养生。从生理上分析,老人需要到公共绿地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增进身体健康[4]。因此,针对老人这个特点,在教堂底层以及周边设计绿色庭院,与旁边的植物园呼应,有较好的视觉感受,在整体环境中形成一条连续的绿色景观轴线,甚至在入口大阶梯两侧添加花坛,为老人提供尽可能多的绿色空间,在银杏树周围用银杏叶构件进行点缀,利用树形钢构件创造出一些树亭(图14圆圈标记处),为老人提供了一处可以遮风避雨的室外活动场所。同时也利用绿色庭院产生的自然拔风效应促进建筑内的空气流动,对于不喜欢使用空调的老人来说是十分有利的。

3.2.2植物配置考虑保健生态及四季变化

教堂东北面为植物园,利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在植物的选择上考虑发挥植物的自然保健作用,使老人在教堂外逗留健身的同时,吸收各种植物所散发出不同的、有益人体健康的气体,如松柏类植物的枝叶散发的气体对结核病等细菌有防治作用[4]。另外也考虑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即所谓“春意早临花争艳,夏有浓荫好乘凉,秋色多变看叶果,冬季苍翠不萧条”。

3.2.3规划用地“疏密有致”

天主教堂充分利用优越的环境优势,将优美的山景、海景等引入设计中,成为主导建筑空间的主要因素;追随青岛的本土建筑特点——“红瓦白墙”,设计出美观的第五立面;结合用地条件,在总体布局中借鉴中国传统金石篆刻布局中 “疏能走马、密不透风”的章法,采用“疏密有致”的设计手法,紧凑与通透相结合,既实现相对较多的功能面积,又组织出入口大型台阶、中心广场和共享空间等空间秩序,结合精致开放的庭院空间,开合有度,空间变化丰富(图15)。

图15 即墨天主教堂总体规划图

3.3适老性室内礼拜交流空间

3.3.1教堂内交通便捷、明亮、舒适

为了提供给老人便捷舒适的交通环境,在教堂内部交通的设计上遵循便捷、明亮、舒适的设计原则。在方案中,主入口设置配有自动扶梯的大型阶梯,可以直通二楼礼拜堂。礼拜堂为交通核心,可以方便的到达各个活动区域;各个交通空间保持宽敞明亮,在老人经常到达的区域墙体上设置扶手,为腿脚不便的老人带来依靠;考虑老人行动不便的特点,充分引入无障碍设施和电梯、扶梯等辅助手段,便于老人使用。

3.3.2动静空间考虑老年人心理或习惯因素

教堂内空间设计根据老年人行为活动特点分为静态和动态活动区域:周五晚的老年团契属于较为热闹的集体活动,这就需要宽敞且场地平坦防滑的空间,因此我们在一层西侧设有多功能厅提供给老人动态活动场所;有的老人出于心里或习惯原因,喜欢同趣味相投的三五个人进行交流活动,这属于静态活动,他们的空间不宜过大,并且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设计中的侧厅和图书室就可以为老人提供安静交流场所(图16)。

图16 动静分区示意图

3.3.3光线充足,关注光线给老人带来的影响

通常来说老年人经常晒太阳可防止骨质疏松,还有利于调节人体生物钟,改善晚上的睡眠状况,所以说充足的光线对于有趋光性的老人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在营造教堂的光影效果的同时,利用侧立面的大面积开窗,将光线均匀的引入建筑内部,让建筑各个功能部分都能在多个方向获得自然光,使得建筑内部光线充足。

4结束语

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可以缓解老人的孤独感,因此在建筑设计上讲求“关注人的体验”的时代下,能够彻底服务于老人的宗教建筑才算是真正意义上“万民祈祷的家”。适老空间主要体现在能够合理的缓解老人因年龄增长而带来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的衰退,满足老人身体机能的需求,使其处于安全稳定的状态。通过研究老人在宗教建筑中的行为模式,可以为适老空间设计提供参考点,并抓住其设计重点,来应对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今社会,将神圣宗教建筑建设成为一个能够展现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建筑典范。

参考文献

[1]王武林. 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研究[D].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2010.

[2]江求川,张克中. 宗教影响老年人健康吗[J]. 世界经济文汇,2013(5):85-106.

[3]吴宦漳,赵天宇. 寒地城市广场人群行为模式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哈尔滨市建筑艺术广场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

[4]艾春玲,谷桂云. 公共绿地老年人活动空间设计[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17-118.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U252

[作者简介]杜超(1989~),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李承来(1975~),男,硕士导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定稿日期]2015-08-18

猜你喜欢

教堂
Tikkurila教堂及住宅多功能综合体
教堂之四 纸上油画棒
布尔诺Beatified Restituta教堂
《教堂之夜》
瑞士新使徒教堂
天然大理石教堂
《教堂的玻璃窗》、《国宝》、《荷》
教堂
关键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