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环境整体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以华西·九曲1号为例

2016-04-28官名权

四川建筑 2016年1期
关键词:设计

官名权, 高 飞

(1. 四川华西房地产开发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1; 2.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基于环境整体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
——以华西·九曲1号为例

官名权1, 高飞2

(1. 四川华西房地产开发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1; 2. 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41)

【摘要】文章结合“华西·九曲1号”居住区工程的设计,阐述了环境整体的概念。在后工业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变化。对住所的要求也有更高的要求,居住环境、人的精神需求及情感体的和谐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笔者从整体思维、融入环境、人文关怀论述了设计原则。

【关键词】后工业社会;环境整体观;设计

1环境整体观的概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环境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种爆炸式的发展抹杀了原本的文化特色,城市杂乱无章、建筑语言混乱,带来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大量的规划设计被孤立的对待,城市生态环境恶劣,缺乏整体性考虑,基本人文关怀的缺失等现象出现在诸多城市中。

在后工业社会,经历了高速的财富集聚期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人面临着社会财富的积累、人们认知水平的提高、各种环境污染问题等,人们的观念正在由个体的现实性物质面,转向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环境整体观。因此,设计中必须考虑环境问题,考虑人类的精神需求问题,考虑建筑所带来的情感体验问题,使设计达到能够引导人们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满足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性需求[1]。

何镜堂院士在《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提出了建筑创作的“两观三性”理论,即建筑在创作中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1]。王国光在其博士论文《基于环境整体性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研究》中将“整体性”结合了当代环境,发展为“环境整体观”[2]。该理论认为建筑应该成为环境中相协调的一部分,不要去对环境的其它元素造成浪费污染等不良影响,并尽可能的保持对自然环境的贡献,而且可以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相互协调变化,进行自身和对外交流的调整。

2华西·九曲1号简介

本项目是由四川华西房地产开发公司投资,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设计的新建筑工程,建设地点位于四川省资阳市九曲河上游一号地块,西面临九曲河,东面临二环路。用地极不规则,地块沿九曲河狭长分布,其中南北方向长737 m,东西方向最窄30 m,最宽218 m。本工程规划总用地面积135 541 m2、净用地面积75 387 m2、建筑密度20%、容积率2.2。地形呈丘陵、坡形地貌,场地内地貌高低差较大,最大高差40.3 m,地面西面沿九曲河坡势较陡(图1)。项目于2011年开始设计施工,2014年全面竣工。

图1 整体鸟瞰图

3 华西·九曲1号设计原则

3.1整体思维

建筑最初是为了满足业主的使用需求,针对的只是个人的喜好。现代主义建筑的创作一度脱离了外在所处的自然、人文环境,而形成了我行我素的个体形式。现代城市发展中的各种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正是因为这种仅限于个体建筑本身的创作视野。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不再只是个人的房屋,对建筑正确的认识要把建筑个体放大到人居的整体环境中。建筑只有被放在人与环境之中,建立一个“人——建筑——环境”的整体观念才是完整的[2]。

在下达设计任务书之前,四川华西房地产开发公司会同设计院仔细分析了当地的人文、地质、地形、气象、植物、自然人文景观及可能的污染等资料,强调在设计时要考虑对当地自然状况的利用、对空间关系的综合处理、建筑与景观的风格融合协调等,处理好规划布局、交通停车、景观因素、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根据业主提出的设计任务书满足建筑密度、容积率、户数、居住形态等要求,最大限度的打造整体和谐的居住小区。

华西·九曲1号项目最大的资源优势在于其位于九曲河畔,随着资阳市对九曲河的大力整治工程的竣工,其水质及沿岸的自然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在方案设计上如何积极回应场地,如何体现地域特征,如何营造一种场所精神,都成为设计师构思的出发点。总体规划根据基地条件、周边交通环境以及居住区的自身要求,本项目分为两期打造,其中北侧的北区布置3栋22层的高层住宅,并且每栋都有良好的沿河景观朝向,以形成具有良好形象并有一定的规模的前期作品,为作为主体的南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南区采用沿河层层退台的布局方案,以争取最好的景观朝向,沿河布置花园洋房,然后层层拔高,依次布置9层、18层等小高层,最后沿二环路布置26层的中小户型的高层住宅,这种错落的布置方式,丰富了整个项目的建筑天际线,形成错落的建筑群。

3.2融入环境

建筑,包括居住区均是人工的产物,但建筑本身是环境的一部分,如果建筑生硬地置于这个环境之中,就会被环境所排异,显得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人们理想的人生境界,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本身的一大特色。古人普遍认同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同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人类生活的聚落营造理应融入环境。因此中国传统村镇普因地制宜、靠近水源,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机思想,形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居住空间。

在华西·九曲1号项目的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依山就势、顺其自然,将建筑隐入环境之中,使居住区与环境和谐共生成了本项目的设计的出发点。由于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了基地,充分利用了沿河的景观带,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内部集中景观,设计上以“景观”和“观景”为主导, 强调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关系,景观视线尽量通透穿越;充分注意景观资源的利用,提高景观利用率,所有住户均能享受社区变化丰富、层次分明的景观资源。

规划中同时注意大小绿化地块间的联系与通透,绿地景观空间自然渗透,富有层次感和延伸感。总体平面设计流畅活泼,空间形态优美自然,为小区住户提供了生态、健康的休闲场所和丰富的景观体验(图2)。

图2 沿九曲河透视图

3.3人文关怀

李王鸣等人在《基于深层人文关怀的小区多感觉性环境设计策略》一文中根据Francois Ascher的《新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的相关论述,将“多感觉性”设计概念概括为“规划设计中,在满足传统视觉设计的同时,要兼顾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方面的设计,以满足人们多样性感官体验需求的一种设计方法[3]。”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建筑理论界普遍注重研究“建筑空间”,之后才逐步开始探索人与场所的关系,所谓“场所”是有意义的空间,建筑作为场所承载的人文内涵显露出一个较为清晰、可认同的意象。我国居住区设计长期实践中,居住区环境设计基本等同于景观设计,其主要原因在于视觉作为最表层的刺激,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居民或购房者获取深刻的印象,于是环境设计从一开始就求奇求异,很少注重平凡的生活细节和生活场景,缺少对社会人文的深层关怀。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应该去挖掘人文要素,赋予人文内涵,提升项目的品质。

华西·九曲1号项目建筑的规划与环境设计为一体化打造,从最初概念设计即将人文关怀作为项目的目标之一,因此,除了常规基于视觉性的居住区绿化、小品设计、对残障人士的关爱等以外,还从以下几点对环境设计进行质的提升:

(1)是营造小区场所环境。公共空间的户外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4],户外环境的质量能大大促进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的产生,因此本项目中设置健身场地、儿童娱乐区、小型广场及湿地公园等,易于人们驻足、交往。

(2)注意私密性。本项目通过适当加大住宅之间的距离及扭转住宅与红线的角度、住宅侧立面尽量少开窗或开高窗、种植大型树木对视线遮挡等视线干扰控制措施来改善私密性视觉环境。

(3)在本项目的嗅觉性环境设计中,除利用自然风的风向来增强自然通风、引入芳香类植物调节小气候等手段外,对沿街商业油烟排放的规范化处理、人车分流减少汽车尾气对环境的污染等措施的引用减轻了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4)在听觉性环境设计中,将有噪声产生的建筑与住宅分区设置,临外街的住宅尽量将卧室、客厅布置在内侧。

通过上述措施,开发商希望营造出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以及具有整体和谐的艺术美感的公共空间,让业主感到居住的舒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能在居住的环境下体现舒适自然。

4结束语

后工业社会的整体观、自然观、人文观等现代设计思想,是为了解决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而被动提出的。而环境整体观是中国几千年的文明沉淀并融合西方现代环境理念,是用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整体关系,是对我们的建筑创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

“出则繁华,入则静谧。”华西·九曲1号,以舒适、和谐、悠闲的心态拥抱湿地公园及原生河岸,领略久违的恬静与安宁。项目实施建成后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何镜堂.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12(10).

[2]王国光. 基于环境整体性的现代建筑创作思想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2013.

[3]李王鸣. 基于深层人文关怀的小区多感觉性环境设计策略[J]. 中国园林,2006(10).

[4](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14

[定稿日期]2015-11-18

猜你喜欢

设计
二十四节气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何为设计的守护之道?
《丰收的喜悦展示设计》
基于PWM的伺服控制系统设计
基于89C52的32只三色LED摇摇棒设计
基于ICL8038的波形发生器仿真设计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从平面设计到“设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