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2016-04-27林旻序巴音贺希格

红河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科研管理系统工程协调

许  亮,林旻序,巴音贺希格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33)



浅谈科研管理的发展与实践

许亮,林旻序,巴音贺希格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长春 130033)

摘 要:科研管理是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研管理的发展更是随着科研模式的发展而变化的。文章首先回顾了科研模式发展的历程,探寻出科研管理工作的必要性,进而总结出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方面,即计划、监督、协调,并简要论述了三大重点方面的具体内容。最后浅谈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针对性工作。为更好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科研模式;科研管理;计划;监督;协调;实践;系统工程

引 言

科研管理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项目的复杂化、大型化而逐渐形成的一门管理学科。谈到科研管理,那还得先说说科研模式的发展。

一 科研模式的发展

现代管理的雏形是随着1908年美国的亨利福特创新性地采用流水装配线大规模作业代替传统个体手工制作的方式,将著名的T牌汽车投向市场为标志而出现的,这也拉开了现代工业的序幕。现代工业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低,每个人所从事的领域越来越窄,但却越来越深入,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对管理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

而真正意义的现代管理却是起源于19世纪世界军事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德国总参谋部的成立。它一改以往早期战争的“统帅决策型”模式,跨入近代战争的“集体决策型”模式中去。最显著特点便是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制定作战计划,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后勤保障,有专门的部门管理军事训练及准备等等,使战争通过管理手段的参与真正成为高度协作配合的集体活动。

近代自然科学从产生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四百多年的发展。最早的科研模式,可以认为是一种个人英雄模式,个人有着对未知世界的浓厚兴趣以及揭秘未知的强烈好奇,凭着超强的能力展开独立的科学研究。个人的能力可以强大到在多个学科领域都拥有其他人难以企及的成就。比如牛顿,在物理、数学、天文、力学,甚至经济学上都有着伟大的成就。这时的科研工作,完全取决于科学家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这时,科研管理还不具备发挥其作用的环境条件。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快速发展,科研模式也在悄无声息中发生着沧桑巨变,进化到新的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I制(Principle Investigator),它的主要变化是,个人英雄式的科学家要率领着一支科研队伍在追求科学兴趣的同时去解决实际问题。PI制模式的特点在于,首先这个个人英雄式的领头科学家一定是个技术全才,他不仅要对未知世界有浓厚的求知欲望,更要有灵活的头脑、敏锐的嗅觉,能够及时、准确地寻找到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更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最重要的是他还要拥有一定的攻关能力,能够拿下项目的合同或订单。准确的说,可将这个个人英雄式的领头科学家称之为职业科学经理人。通俗的说,也可称他为项目老板。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项目老板要对从原理、设计、工艺等全过程了如指掌,还要有指挥、管理的才能,能够合理调配、使用项目团队成员,更重要的是,项目老板还得拥有一定的硬件实力如资金、设备,这也是成为PI制下项目老板的门槛和必要条件。

这个时候,参与科研活动的主体不再是单独个体,而是一个团队,在活动的过程中,管理的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存在了。但由于项目老板发挥的管理职能多了些,第二方管理能够发挥的作用就显得可大可小了,还无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2-4]

进入到21世纪,社会进入到信息大爆炸时代,科技水平高度发展,大规模集成尤为突出。科研项目已经发展为或正在向“大工程”类型过渡。

而所谓“大工程”项目,它首先具有项目庞大的特点,即需要参与的人员众多,涉及学科广泛;其次它需要高度的社会化协作,科研活动本身即是一项集体活动,需要参与者按部就班、各司其职,同时在过程中木桶原理还发挥着重要作用。”曼哈顿”工程是最具代表性的 “大工程”项目。该工程集中了当时西方国家(除纳粹德国外)最优秀的核科学家,在顶峰时期曾经起用了53.9万人参加这一工程,历时3年,总耗资高达25亿美元。

在这种科研模式下,由于有众多的项目参与者并且社会资源协作集成化极高,组织、协调、监督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这时,科研管理从可有可无变为必不可缺,尤为重要!

二 科研管理的必要性

在PI模式的时代,一个科研团队经常性的可以独立掌控科研的全部过程,包括申请、落实、控制、结题、收尾,甚至知识产权、报奖等,基本上没有给管理者留下太多的发挥空间。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在大多数时间里,管理者们在科研人员眼中只是:上传下达,汇总上报,体现形象,盖章、签字,花“纳税人”的钱。

所以管理者们经常被垢病,在项目进展顺利,科研人员得意的时候他们常常被遗忘,在项目进展不顺利,科研人员失意的时候他们则常常被詈骂。

在“大工程”或正向它过渡的这个新时代里,科研分工已经细化到相当高的程度,如:项目的申请已经需要申请方面的专门技能了,申请的渠道变得更多了,申请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就连申请报告的版本也越来越讲究了。甚至像申请技改都已经有专门的中介公司了;项目审核也不只是看你的技术能力和水平了,如国家科技部就专门设有一个非技术性审核的部门,审核申报项目中的非技术成分是否具备完成项目的能力。[5-7]

对管理者来说,不知道该说是春天到来了,还是冬天来临了。说春天,是因为终于可以不被忽略和遗忘,能够大显身手了。说冬天,是因为责任、压力,如暴风雪般袭来。

处在这个时代的管理者,无论你喜欢还是不喜欢,适应抑或不适应,管理工作都摆在眼前,都是你的职责和义务,由不得你去选择。你只能去思考如何抓住重点,提高效率。

三 科研管理的重点工作

关于科研管理工作的重点,说起来也简单,只有“三板斧”,即计划、监督、协调。听起来容易,但用起来可就大有学问了,涉及到对象、时机、火候等因素。

(一)管计划

1.要有预判性

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充分地识别,并进行科学的评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风险分析。技术上的关键难点是否能够突破,周期要求上是否能够满足等等;[8]

要对实施过程的路线清晰,所有可能要经历的节点明确。只有清晰和明确,管理者作为第三方才能客观、准确地掌控科研的方向与路线。

2.要有统筹性

要针对识别出的风险,制定出有效的防范,尽可能地降低风险,提高成功的概率;对于进度计划的安排和落实,要科学务实、注重实效;对于过程中的质量管理,一定要做到有效可控;对于涉及到的人员、设备等资源,一定要统筹安排,合理配置。

3.要有依据性

所有的计划制定都要有依据,依据可以是GJB,也可以是航天、航空的相关标准和要求,也可以是总体提出的具体要求。同时也要依据项目本身存在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计划,并要兼顾相关的经验。

(二)管监督

监督要注重一个“分”字,即分级和分离的管理。

分级管理:就是要将相同学术方向、学术领域的人员和项目划分到同一部室(院、系)进行管理;在同一部室(院、系)里,设立光机热电软等专业单元组,从事专一的单元技术研究和攻关,在此基础上针对承接项目的具体特点和要求,成立有效时间段内相对固定的项目组。

分离管理:

1.知识产权层面

将个人独有分离为全所共享;

2.项目组层面

将技术与管理分离,科研人员回归技术专家;

3.产品实现层面

将方案、设计与加工制造进行分离,设计与实现间靠图样作为连接的纽带,这不仅是对知识产权管理的有益补充,更是对项目的质量控制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如何有效、高效的控制也是目前管理工作的关键部分;

4.项目经费层面

项目经费不能完全由项目组自行支配,应进行所级层面的统筹管理;

5.产品检验层面

产品的检验不能由项目组的自查决定,而应以第三方的独立检验为准。

(三)管协调

资源协调,从管理的角度,已经将各类资源进行了分离管理,那么,在科研进行过程中,凡是科研工作需要的,就一定是管理者来协调了。

1.技术:将已突破,已储备的技术通过管理的手段进行共享,使同类、相似的项目能够直接获取经验,少走弯路,降低成本,节省周期;

2.经费:统筹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整体把握,用在需要的地方;

3.设备:资源共享,避免浪费,不需要重复购买设备造成闲置;

4.人员:按需调配,人尽其才。

5.关系:与项目相关的方方面面的关系都需要管理者来协调,包括:上级机关,甲方、总体,协作单位,外包外协厂家,所内部室之间,项目组之间,相关人员之间等等。

四 小结

针对科研项目管理,笔者认为可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人治、法治、理想状态。

所谓人治,即依靠人的文化程度、道德水平、职业操守等来维系,科研管理的效果由管理者和科研人员的经验、水平共同决定;

所谓法治,即依靠法律、制度来规范,科研管理的效果由管理者制定的制度、标准和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执行力所决定;

所谓理想状态,即科研活动的所有参与者都能将质量体系或项目流程、操作规范等融入实际的工作细节中去,科研管理的效果能够达到最佳。

而目前进行的的重大项目大多数由于存在项目难度巨大;创新性强,技术信息基本无参考经验或被严格封锁;参研人员队伍偏于年轻,经验较少等特点,因而可归纳为具有科学探索性质的大工程项目。针对这种类型的项目,科研管理水平基本处在人治与法治两个层次之间。

在重大项目的科研管理实践过程中,在遵循上面提到的要点之外,还应针对本所重大项目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工作:首先在计划管理方面,针对科研人员无法准确将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掌握,无法制定出与之对应的详尽计划的情况,科研管理人员应着力注重策划,首先应组织将任务指标充分理解并分解,将可能存在的关键技术充分体现,讨论攻关细节,并暴露出新的难点及问题,通过这种策划方法反复迭代,最终形成以关键技术攻关为核心的详细、有效、实用的科研流程和计划。

其次在监督管理方面,针对年轻科研人员多的特点,在监督分级和分离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制度的建立及习惯的养成,提高法治的比重,提升技术的可传承性。

再次在协调管理方面,针对重大项目的“大工程”特点,即涉及技术专业多,所需资源范围广等,要充分利用本单位、行业相关单位、国内、国外所有能利用上的人机料法环等资源为重大项目的实施所用。[9-11]

五 重大项目科研管理的实践

以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承担的基金委重大仪器专项“1.5米扫描干涉场曝光系统”为例,项目采用扫描干涉场曝光技术,其原理是使用两束高斯激光束束腰处相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并通过工作台的X方向和Y方向的二维运动以扫描曝光方式将干涉条纹记录于曝光胶上,从而制作出全息光栅掩模。项目将在重载荷长行程纳米精度工作台设计方法、精密部件加工工艺、光机结构测量及系统装调技术、微位移控制理论及技术、干涉场测量及调整技术、干涉场相位锁定技术、关键环境控制技术等方面做出创新,为我国研制大面积全息光栅创造条件,满足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仪器、同步辐射装置、天文观测设备、高能拍瓦激光装置等国家战略高技术领域需求。

项目具有科学探索性质的大科学工程特点。既有科学探索的技术难度,又有工程急需的进度需求。与之相关的项目管理,不仅是进度、经费等的管理,更需要总体技术上的把握,对管理者来说,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图1 项目计划甘特图

如图1所示,本项目的科研计划是采用系统工程理念,通过多重迭代的方式制作出的。优点是能够有效识别技术风险及关键技术,缺点是需要适时修改,计划可控性较差。但对于科学探索性质的大科学工程项目的特点来说,此种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 结束语

总之,科研管理作为科研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目的应该是围绕着科研核心工作,将科研环境打造成一个“共产主义”式的理想模式,使所有的计划实施、资源调配、关系处理等都能有条不紊的按需分配。为科研工作扫清一切障碍,真正起到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长峰,王化兰.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的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理论与方法,2004(2):74-77.

[2]修国义,陈晓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1):17-19.

[3]焦慧,施平.项目管理模式在科研课题管理中的应用探索[J].科研管理,2004(5):29-33.

[4]梅伟.对科技项目管理的初步探讨与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09(27):27-30.

[5]李旭红,徐玉高.关于加强科技项目管理的几点思考[J].江苏科技信息,2011(23):23-24.

[6]孙兆刚.重大科研项目管理的大科学模式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25-28.

[7]孙立宏,付蓉,吴长付,黄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5.

[8]王江.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管理的风险控制[J].中国基础科学,2012(1):33-36.

[9]吴家喜,于忠庆.重大科学仪器设备研发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项目管理技术,2011(9):56-60.

[10]周赣.科研院所项目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咨询,2012(8):163.[11]范春辉,蒙有为.科研事业单位多项目环境下科研项目管理方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23):180-183.

[责任编辑 贺良林]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project management

XU Liang,LIN Min-xu,BA-YIN hexige
(Changchun optical precision machinery and Physics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cademy of Sciences of China Changchun 130033,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project management has made large change,which wa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The necessity of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approved,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n 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The main of the most important work of project management has been summarized,which was planning,supervising and coordinating.It made some pertinent suggestion in actual practice.It makes some useful suggestion which could make improvement in project management.

Key words:The model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management; Plan; supervise; Coordinate; Practice; Systems engineering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61227901);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40418075FG)

收稿日期:2015-04-24

DOI:10.13963/j.cnki.hhuxb.2016.02.034

中图分类号:F4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28(2016)02-0125-04

第一作者:许亮(1982-),男,辽宁营口人,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项目的科研管理。

猜你喜欢

科研管理系统工程协调
京德智慧高速信息化系统工程
《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稿约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公司财务会计制度与法律规范协调问题研究
科研管理者在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中的服务成效提升策略
论房地产经济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协调
林纸一体化企业文化冲突与协调
广州新型有轨电车通信系统工程应用创新
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