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评价
———以安徽省为例

2016-04-27黄浩杨瀚涛陈香香

当代经济 2016年35期
关键词:安徽省水平旅游

黄浩,杨瀚涛,陈香香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基于熵权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评价
———以安徽省为例

黄浩,杨瀚涛,陈香香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本文构建了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进行选择,结果表明: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程度的城市个数呈金字塔状分布,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和较不协调的城市占据大多数,可见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整体上是不协调的。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不考虑省会合肥,大致呈由南向北递减分布。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城市经济发达或者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较协调;城市经济落后、旅游资源稀缺,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不协调。

城市旅游;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熵权TOPSIS法;安徽省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也为安徽省城市发展提出了新目标和新要求。近些年,伴随着安徽省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安徽省城市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安徽省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已经成为安徽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性支柱产业。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外生因素有很多,如城市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公共交通、环境保护等,并且不同城市间差距较大。对于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状态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决策,对安徽省各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文献综述

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研究的开端可归结为旅游要素与城市要素之间关系是否协调的研究。大多数国外学者的研究集中在城市旅游经济、旅游文化影响和旅游城市化研究,并依此来判断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关系。我国学者在城市旅游研究较迟,起源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早期尚文生,彭华等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建设一体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这之后,学者开始对城市旅游与城市经济、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协调发展展开研究。罗文斌、彭飞、石惠春等以杭州、辽宁沿海经济带、兰州为案例地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模型。邓林波基于DEA模型对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研究,探讨提高各城市旅游效率的对策措施。周礼,胡浩等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和城市旅游潜力评价进行了研究。

当前,国内学者对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多,尤其是两者综合协调性的定量评价研究。因此,本文以安徽省的16个城市为案例,探讨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其空间格局,对安徽省各城市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熵值模型的基本原理

熵值模型主要通过信息与熵权对系统无序程度的度量,判断信息的效用值,最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本文结合熵值法和TOPSIS方法的相关运算理念及方法,构建安徽省各地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水平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对n个评价单元选择p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如果p个指标中有逆指标或适度指标,则将其正向化),构建判断矩阵如下:

(2)将各指标无量量化,采用归一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计算第j个指标下第i个评价单元的值得比重,得到归一化矩阵B

(4)求出评价指标的熵权W,并构造加权的规范矩阵Z

(7)计算各方案与理想解的相对接近度(即评价指数):

其中,ci∈[0,1],且ci值越大,评价单元越好。

2、指标体系构建

表1 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

表2 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数

本文指标体系充分考虑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内在联系并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根据城市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遵循全面性、易获取性和代表性的原则,选出了5个城市发展因素作为指标体系的因素层和16个指标层,构建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表1)。本文选取的16个二级指标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2015)》。

四、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再根据熵值法确定上述16个指标的权重(表1),分别算出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等决策层的综合得分,利用与最大值比值的百分数表示,并进行评价,并运用TOPSIS法求出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数值(表

2),采用GEODA中的最佳自然断裂法,将安徽省16个城市的协调水平得分聚为五类(表3)。

1、安徽省城市旅游经济基础空间差异

安徽省城市旅游经济基础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城市旅游经济基础发展高和较高的城市为合肥和芜湖。城市旅游经济基础发展中等的城市大致分布在江淮之间,分别为阜阳、六安、安庆、蚌埠、滁州和马鞍山。城市旅游经济基础发展低的地区大致分布在皖南和皖北地区,分别为池州、铜陵、黄山、宣城、亳州、宿州、淮南和淮北。安徽省城市旅游经济基础水平大致以合肥为中心,向南北递减,可以把长江和淮河看成分界线。

2、安徽省城市旅游社会发展空间差异

安徽省城市旅游社会发展在空间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城市旅游社会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为合肥和铜陵。城市旅游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为芜湖、马鞍山、淮南和淮北。城市旅游社会发展水平中等的城市大致分布在安徽省中东部和皖南地区,分别为蚌埠、滁州、池州、黄山和宣城。城市旅游社会发展水平低的地区大致分布在安徽省北部和西部,分别为宿州、亳州、阜阳、六安和安庆。安徽省城市旅游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自东向西递减分布的规律,原因可能是承接东部各省产业转移需要一定时间导致的。除此之外,旅游业的旺盛,促进了皖南山区服务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安徽省的马鞍山、铜陵、淮南和淮北四个资源型城市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可以看出安徽省资源型城市转型比较成功。

3、安徽省城市旅游公共交通空间差异

城市旅游公共交通水平高和较高的城市为合肥和芜湖。城市旅游公共交通水平中等的城市分布在中心城市合肥市的周围,为安庆、六安和蚌埠。城市旅游公共交通水平最低的城市分别为皖南的黄山和铜陵,皖北的淮北和亳州。安徽省城市旅游公共交通空空间分布与城市经济基础空间分布高度契合,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城市经济基础越好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水平也越高。

4、安徽省城市旅游环境保护空间差异

安徽省城市旅游环境保护水平较高,空间上的差异不是很显著。合肥、滁州、安庆、淮北、阜阳和亳州环境保护水平相对较高。六安、宿州和马鞍山环境保护水平相对较低。从表1可以得到,在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中,环境保护权重相对较小。因此,环境保护对城市旅游业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影响有限。

5、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空间差异

合肥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最高,黄山的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仅次于合肥。城市旅游发展水平中等的有芜湖、安庆和池州。城市旅游发展水平最低的城市大多分布在皖北地区,分别为阜阳、亳州、宿州、淮南和淮北,再加上铜陵。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旅游业发展勇当全省领头雁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量均居全省首位。在不考虑合肥的情况下,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水平由南向北递减分布。

表3 安徽省16个旅游城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等级划分

6、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空间差异

表3显示,在安徽省16个城市中,合肥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非常协调,芜湖市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协调。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协调的城市为黄山、安庆和池州。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不协调的城市有6个,分别为阜阳、六安、蚌埠、滁州、芜湖和马鞍山。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不协调的城市有5个,分别为铜陵、亳州、宿州、淮南和淮北。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根据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安徽省16个城市的城市旅游和城市发展协调度进行了评价,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和较协调的城市有2个,占全省的12.5%,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的城市有3个,占全省的18.75%,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和较不协调的城市有11个,占全省的68.75%,呈金字塔状分布,而不是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橄榄球状”,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不协调和较不协调的城市占据大多数,可见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整体上是不协调的。

第二,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皖南是安徽省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旅游中心,是著名的江南鱼米之乡,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该区域整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协调。皖中地跨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历史悠久,是安徽经济、文化和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域除省会合肥外,整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一般。皖北,资源非富,旅游资源稀缺,经济相对落后,区域整体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不协调。

第三,安徽省城市旅游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城市发展越好,经济越发达或者城市旅游资源越丰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较协调;城市经济落后、旅游资源稀缺,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一般不协调。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虽然缺乏自然旅游资源,但是经济相对发达,对旅游发展所需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旅游宣传等方面投入巨大,且取得巨大成就,同时有特色的旅游景点,如包公祠、滨湖未来之城、三国新城遗址和三河古镇等等带动了合肥市的旅游发展,因此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非常协调。黄山市虽然经济相对落后,但是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较协调。皖北部分城市,既没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经济发展又较落后,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非常不协调。

本文关于安徽省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的研究,是从经济基础、社会发展、公共交通、环境保护和旅游发展的指标出发,没有涉及到旅客自身行为、城市旅游满意度、出行地和目的地等因素,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会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1] 刘俊:三亚海滨旅游开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8(6).

[2] 董亚娟、马耀峰、李振亭等:西安入境旅游流与城市旅游环境耦合协调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1(2).

[3] 李娜娜:城市旅游与城市文化建设关系探讨[J].城市旅游规划,2012(4).

[4] 罗文斌、谭荣: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关系的定量评价—以杭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12,31(6).

[5] 彭飞、马慧强、韩增林:辽宁沿海经济带滨海旅游与城市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9).

[6] 石惠春、刘鹿、汪宝龙:兰州市旅游经济与城市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

[7] 邓洪波、陆林:基于DEA模型的安徽省城市旅游效率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14(2).

[8] 周礼、蒋金亮:长三角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其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1).

[9] 胡浩、王姣娥、金凤君: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2(6).

[10] 曹贤忠、曾刚:基于熵权TOPSIS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模式选择研究——以芜湖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4(4).

(责任编辑:徐悦)

猜你喜欢

安徽省水平旅游
成长相册
张水平作品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作家葛水平
加强上下联动 提升人大履职水平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做到三到位 提升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