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体沙盘游戏对特需儿童心理康复的质性研究

2016-04-26韩静

【摘要】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前后测设计,以沙盘游戏为辅导方法,以绘画测验为主、康纳氏师评量表为辅进行前测和后测,考察特需儿童在接受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前后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的变化。研究表明团体沙盘游戏对特需儿童宣泄负面情绪、调节认知观念和调整个体行为有着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团体沙盘游戏 特需儿童 心理康复

【中图分类号】G8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04-03

一、研究目的

第一,帮助特需儿童了解自己、感悟他人、适应和接纳他人和环境;第二,引导特需儿童主动调整自身、互相共感理解,实现团体的整合。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的实验对象是我校七~九年级的7名智障儿童,3名男生,4名女生,年龄范围在14~17岁。智力落后程度以轻、中度为主,并伴有轻度自闭、肢体残疾和人际交往差。

三、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组前后测设计,每周四下午开展一次团体沙盘游戏辅导,为期三个月,共计12次课程。以绘画测验为主、康纳氏教师量表为辅,对实验对象的心理状态和行为问题进行前测、后测,考察学生在接受团体沙盘游戏辅导后的变化。

四、研究材料

本研究所需材料为8k白纸、24色水彩笔、康纳氏儿童行为量表(教师用)沙盘、沙子和沙具。

五、研究过程

(一)前测

带领小组成员进行团体绘画,记录绘画的颜色、位置、内容,及其与周围事物的联系和情绪状态等。访谈学生的班主任,了解学生日常情况,完成康纳氏量表的数据收集。

(二)实验

1.团体沙盘游戏的设置

(1)指导语

欢迎大家参加沙盘游戏。首先请大家将手放在沙箱里,感受一下手在沙子里的感觉。拨开沙子,大家可以看到一片蓝色,可以把它当作天空或者是江河湖海。沙具柜上有很多小物件,你们可以一个一个地去挑选你们喜欢的沙具,在沙箱里建立一个你们喜欢的世界。

(2)沙游的规则

每人每轮只能做一个动作(摆放沙具或者感受沙子),不能拿走他人已摆放的东西,但是可以移动(移动也算一个动作);制作过程中,团体成员之间不能过多交流;别人做动作时予以眼、心、脑的关注和支持,不可心不在焉或干扰他人。

(3)辅导教师的角色

在沙世界的创作过程中,前期辅导教师的角色偏重于守护者,创设包容、安全、舒适的咨询氛围,建立信任、接纳的咨访关系;中期辅导教师的角色主要是观察者,观察和记录学生的沙游过程、作品、肢体动作、语言、神态等,了解沙盘作品或沙具让学想到了什么,什么东西触动了他们等;在沙游的中后期,辅导教师还要担当心灵旅程共同探索者的角色,辨别在学生身上发生了什么,保护和支持这个过程,并在紧要的关头进行干预,加入不多的、恰到好处的评论,使学生正在进行的转化过程继续下去[1]。

2.操作程序

(1)感受沙子

在辅导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放松身心,把双手放在沙子上,展开积极想象,感受沙子传递给自己的体验。

(2)制作沙盘作品

按照自己的感觉,逐一自由选择沙具,在沙箱内自由地制作作品。7人一轮,共10轮,约用时40~50分钟。

(3)体验、讨论和重置沙盘作品

学生制作完团体沙盘作品后,辅导教师和学生一起欣赏、体验沙世界。并讨论制作的感受、最喜欢和最讨厌的部分、深有感触的部分,以及为沙盘作品命名。如果发现不妥或不之处,每人有一次机会微调作品。

(4)记录、拆除作品

每一轮完成后,进行拍照记录;10轮结束后,按学生个体转录至记录表。

(三)后测

团体沙盘游戏课辅导束后一周内,再次进行团体绘画测验,并对学生的班主任进行访谈,填写康纳氏师评量表,记录学生的日常变化。

六、研究分析

(一)初始沙盘分析

初始沙盘是团体形成后第一次制作完成的团体沙盘作品。它是一次心灵旅程的开始,能够反映出来访者所带来的问题的本质,提供治疗的方向以及治愈的可能等重要信息[2]。

1.受伤主题

第一,威胁与攻击。中央站在公交车上的霸王龙,从南侧攻击公交车的犀牛,北面呼啸而来的黑熊以及右下角的三角龙,将代表动力的公交车团团包围,形成了一幅激战的场景;公交车四面楚歌、腹背受敌,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第二,分裂。沙盘左侧由直立的路面将沙盘分割成左右两部分,左小有大,使得沙盘呈现一种割裂,而不完整的状态。这些象征性表现的背后,都可能是某种实际的创伤性经历的投射。

2.治愈线索

首先,具有灵性和精神意义的佛、观音、新人能够对此次心灵之旅起到指引作用;出现在未来方向的小婴儿代表着新生与希望;可以提供庇护的房子、代表规则与秩序的交通标志牌都是沙盘中积极的意象,这些将是特需儿童心灵成长的内在指引和动力源泉。

第二,代潜在滋养与能量的水果店、代表动力的汽车、风车和代表前进方向的马路,虽然它们此时还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受阻的情况,如水果店这个意象离真正能提供滋养的食物还有差别;马路虽有,但其中一段被用作障碍物分割沙盘,另一段被黑熊踩踏,均没有发挥出指引前进的作用,但随着这些受阻的意象得到疏通,特需儿童的心灵也将一同得到一定的疗愈。

第三,即使是在初始沙盘中聚焦的“问题”中,如受困的公交车、凶残的大型动物也同样包含了潜在的治愈线索,比如帮助公共汽车脱困,解救车内人群;驯化或清除大型食肉动物;让汽车重新开动,让风车转动发电,让受阻的道路恢复通行能力等都是极具参考价值的治愈线索和工作思路。

(二)沙游历程及发展阶段分析

在这10次团体沙游中,特需儿童进行了一场心灵之旅,经历了由对抗到探索,再到整合的过程。

1.冲突对抗阶段

在前4次团体沙游中,同学们给自己的作品命名为“世界大战”、“大乱斗”、“末日之战”等等,从初始沙盘中受到威胁的公共汽车,到第2次沙盘中大型古生物和动力机车的针锋相对、中心位置的新式武器:原子弹和汽油桶,再到第3次沙盘中厮打在一起的大型古生物,以及第4次沙游中大型动物、机车、建筑物和军事武器暴力相向的超级战争(见图1),由挑衅到厮打,冲突不断升级;从S同学试图制服他人,树立自己在沙盘中的中心位置,到S同学与H同学相互扭打,最后,一向温顺的D同学也大打出手,由冲突双方到波及第三方。从整体来看,无论是战争规模、参战数量还是激烈程度都不断升级,仿佛一发不可收拾。如此强烈和反复出现的战争、打斗场景表明相关学生可能经历过某些较强的创伤,如被欺负、不被接纳和欣赏等,内心压抑,负性能量积攒过多,亟待通过某种渠道宣泄和释放出来。

2.察言观色阶段

经过前期沙游的情绪释放、教师的无条件接纳和适时引导以及团体动力相互作用,促使大家改进交往方式。在第5、6、7次沙游中,车兽大战的局面不复存在,同学们转而改变策略,不断尝试新的方式与他人交流并制作沙盘作品。

如在第5次沙游中,S同学开始放弃控制和攻击他人转而在沙游伊始就创造性地使用马路当作围挡,划出一片自留地,不与他人争锋,在自己的领地里导演了一场机车比赛。此时的宣泄方式虽然依旧比较激进、血性,但是比起之前的挑衅和打斗,显得“合法”了很多,可谓是一大进步。

在第6次沙游中,原来激烈角逐的赛车偃旗息鼓,正被一辆大型车辆装载运输,踏上休整之路;沙盘上分布着恐龙、黑熊等大型动物,但已不是厮打的局面,仿佛在觅食或者散步;左上方出现代表沟通的桥梁和部分鲜花,中间偏左上方出现三个孩童聚餐的情景。

在第7次沙游中,大型动物减少至一只,出现坡陡、弯急,却具有通行能力的马路,以及能够为卡通人物提供保护的栅栏。

在此阶段,如果说“搁置争议,互不干涉”的寂寞车赛还是一种有点赌气成分、略显消极的宣泄方式的话,那么穿梭于鲜花和孩童之间闲适的动物和并行不悖的马路,以及寻求保护的栅栏则表明学生在尝试着放下有色眼镜,重新以双方都能接受的方式与同学沟通,对冲突的解决方式逐渐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3.调整与整合阶段

经过三次沙游的冷静,同学们继续他们的心路历程。在第8、9、10次沙游中,大家的沟通方式更加恰当,沟通效果更加有效,团体领导者已经凸显出来,并能自发地引导大家讨论。S同学开始放下“武器”,显示出自己脆弱地心灵小屋。他无视他人的激惹,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同学们变得可以关注,甚至点缀他人。

尤其在第9次沙游(图2)中,S简陋的小茅屋盛开了簇簇鲜花,并用木栅栏围挡院子,保护家园。这说明S心里已照进阳光,并开始滋养他。他也懂得用合适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此外,更可喜的是出现了代表对立统一的新人,具有精神意义的观音,代表转化和新生的恐龙蛋以及代表智慧的垂钓老者。在此次沙游在重置沙盘时,进行了四处调整(图3):第一,一截马路上相向而行的汽车调整为顺向而行,潜在危险得到化解;第二,左上角对抗的犀牛和黑熊取消了对抗,是疗愈的体现;第三,为垂钓的智者开辟了一湾碧水,是心灵整合走向深入和探索的体现;第四,恐龙蛋成功孵化出小恐龙,是典型的转化,代表新的起到和未来的希望。这四处调整,同时也象征着他们此次心灵之旅走上了转化、整合之路。

在第10次沙游中(见图4),出现了坚固的欧式别墅、院落和厨师,有了家的庇护和家人的温暖,使得代表滋养的食物:汉堡出现在正中央的餐桌上,表明同学们已经能够借助家和家人的爱与力量成长起来;初始沙盘中背对整个沙盘的新人,如今置身沙盘之中,表明原来未被挖掘的、不可用的精神力量如今已畅游在心灵花园之中,引领他们的心灵整合与成长;而那些消极、暴力、攻击的力量则转化为哈利波特和他的魔法学院,找到了恰当、合理的表现方式。

(三)绘画测验分析

本研究采用了更适于特需儿童表达的绘画的方式来收集实验前后的心理差异资料。

1.团体绘画前测分析

前测作品有单个的人物、小树和小花,小房子,怪异汽车,但房子和树都是长又尖的造型,加上细长、涂黑的烟囱,表明可能有一种青春躁动,甚至是攻击的意味;虽然色彩上比较明快、多彩,但所绘之物布局散乱、随意,相互之间缺乏关联,如花儿比树还大,人、车、房没有关联,表明他们之间缺乏交流,还不会共处;团体尚没有形成归属感和凝聚力。

2.团体绘画后测分析

后测时,作品上方出现白云两朵,右上角出现太阳,下方有草坪、大树,中间有房子、花、树、飞行器,虽然也仍有两处类似“树”和“人”的意象难以让人理解,但是有太阳普照大地,大树和草坪茁壮成长,生命力显得十分旺盛,作品整体感觉有了一种情景感,并富有生机。其中s同学画的大树有啄木鸟正在为其捉虫,表明潜在力量被调动出来正在为生虫的大树医治,不再讳疾忌医;树干粗壮有力,可以看出他内心的力量和自信得到了强化;树冠茂盛,且上面结有果实,表明整合的心灵已经能够滋养代表自我的大树结出果实。这些改变也间接的反映出沙盘游戏对特需儿童心态的改变。

整体来说,这些意象表明团体成员之间变得可以相互关照、信任,团体令其中的成员具备了感全感,团体凝聚力加强。

七、研究结论

经过10次沙盘游戏辅导,从前测、后测绘画作品投射的意象,康纳氏量表的得分,辅导教师在陪伴整个沙游过程中观察到的微妙变化以及班主任老师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观察,均反映出沙盘游戏在知、情、行等方面对特需儿童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宣泄情绪

沙盘游戏是一种象征性游戏,团体成员在沙游过程中,将生活中无法赤裸裸表达的情绪,如攻击、愤怒,不会表达的情绪,如脆弱,通过沙子和沙具表现的淋漓尽致。辅导教室安全、接纳的氛围,辅导教师与同学们之间信任的咨访关系以及团体成员之间相互的关注、倾听和包容,使那些负面情绪得到了安全、充分的释放与宣泄。当团体成员内心清除了这些情绪垃圾,就为阳光、自信和快乐腾出了空间。

(二)调节认知

沙盘游戏疗法通过沙盘作品的制作和团体讨论与分享,为成员们提供了体察自我、了解他人和审视自己与环境的途径。通过沙游中的矛盾、冲突,团体成员不但逐渐澄清了自我价值观,找到了自己想要的存在方式,而且开始觉察到他人的存在,学着倾听、关注他人,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与他人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习得与他人相处的方法。

(三)调整行为

在沙盘游戏中,团体成员是他们沙游作品的创造者,也是沙盘动态发展的导演者。团体成员不仅有机会在系列沙游中调整自己的行为,尝试多种与他人的互动方式,直至感到满意;而且在某一次的沙游中,也可以通过“重置”的方式,当即调整不妥之处,对沙盘作品进行动态演绎。通过这种“排练”,学会利用沟通、合作的方式消除矛盾,解决冲突。微缩的沙游世界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在沙游中学到的方法,将带入现实世界指导他们的行为。

八、反思

在一系列的测验和辅导过程中,我目睹了团体成员的种种积极变化,也感到存在些许的困惑与矛盾,如沙游所强调的“自性”与辅导老师的“干预”的把握,心理辅导教师和学科教师角色之间的矛盾等都是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巴尔巴拉·拉博维茨·博伊科、安娜·古德温[美] 著, 田宝伟 译.沙游疗法完全指导手册:理论实务与案例[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2]高岚,申荷永.沙盘游戏疗法[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韩静(1987.3-)女,汉族,青岛仁爱学校特教教师,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