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16-04-26彭滔

关键词:洋务运动初中历史教学

彭滔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学生学习历史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洋务运动”的教学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设计、自主学习的引导、知识网络的梳理等环节提出具体的课案教学的应用。

【关键词】课案 初中历史 洋务运动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141-02

一、引言

目前,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案是教师怎样设计相关的历史教学内容的记录,主要的设计在于实现怎样教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规律的掌握不足,另外还有一种叫作学案,是学生怎样学习这一部分历史内容的记录,学案则是将设计的重点放在了怎样实现学的过程,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探讨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这两则之间存在相互融合的地方,但是融合得还不够彻底,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有时还是以自己教学目标的实现为中心,没有过多考虑学生学习的承受能力。所谓课案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的,实现教案和学案之间的有效融合,不断拓展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研究,将初中历史的教学主体转化为学生,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实现他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认知和理解。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第一,现代的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稍稍遇到一些困难就有畏难情绪。初中历史的学习需要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和思想,在教学过程中,相关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前提,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突出这些内容,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将出现一些畏难情绪。

第二,初中历史偏离了理解的教学方向。[1]现代初中历史教学更多的是为了考试,根据中考的要求设计相关的教学练习,中考成为很多初中学生进行初中历史学习的最终目的,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我们学习初中历史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理解,需要通过不断的教学过程,实现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掌握,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同时很多的历史事件具有德育教育意义,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更加突出的教育作用,在今后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灵活运用。

第三,初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缺少创新。[2]一些初中学校的历史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分析学生的特征,就进行经验式的学习,去年怎么教,今年还是这样教,教学方式常年就是那么一种,有时很难贴合当前学生的特征。这样一来,学生参与初中历史教学的积极性就不会很高。落实到文字上就是教案没有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只是一味强调教学过程怎么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还是教师。

三、以《洋务运动》为例,实现课案在初中历史教学应用的具体环节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不断向着学生怎样实现相关教学内容的掌握为主要目的,这是课案所要求的。尊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一般规律,他们学习难度还是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更多的学生将学习历史的重点放在了相关知识的记忆上,一味地听教师讲解相关的知识点,自己则是在课本上一边听,一边记录或者画书,这样的教学效果一定不好,学生不能实现更好的理解,将教学的目的只是跨度到最后一个环节——记忆,这是违背了人们学习一般知识的规律。以《洋务运动》为例,在课案中实现教学目标的构建,实现相关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停留在洋务派出现的时间、观点、相关人物等方面,更加需要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自主探讨,实现更加深刻的认识,例如为什么洋务运动会失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实现对其本质问题的探究,这样的教学将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就是学生不断破解相关的教学环节,实行对本质问题的认知,然后在实现洋务派出现的时间、观点、相关人物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和记忆,这样才能更好的尊重学生学习相关历史事件的一般规律。

(二)引导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积极性

在教学开始之前,可以将相关的教学任务布置给学生。[3]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相关的教学内容,这种带着问题学习的教学方法可以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断营造一种历史真相需要学生对不断剥丝抽茧才能探究出历史真相,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教学氛围,不断引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具体落实到《洋务运动》的教学任务或者问题的探究设计上,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洋务运动当时的背景是怎样的,具体的时间跨度、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评价等等。在教学之前将这些问题和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不断产生对历史事件还原的兴趣,更好的营造一种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实现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调动。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历史教学过程就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融合,学生在找寻历史发生的真相,学生之间形成了浓厚的讨论氛围,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不断突出学生在历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开展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

(三)梳理知识点,构建历史事件的知识网络

历史教学最终的目标还是集中在学生对相关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更好的实现相关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在课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小结过程中,构建一个系统化的历史事件的知识网络。还以《洋务运动》为例,教师在课案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突出相关知识的梳理,构建一个网络图,给学生在脑中也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网络。教师可以画出一颗大树,将洋务运动的各个措施和手段画出一片一片的树叶,将维护清王朝的控制画在树的根部,说明其根本作用,将推倒这颗大树的一颗手指注解为清王朝的腐朽,即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这样一颗大树就将这样教学内容几乎所有的知识点都融入其中,实现的洋务运动教学知识点的系统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了相关知识点,更好的满足学生学习历史的一般规律。

四、结语

初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教师的教学没有以学生学习为主线,更多强调的是一种“教案”理念,课案教学就是不断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参与教学规律的把握,更好地实现了历史教学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后的反思——浅谈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A].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第五卷),2013,06:145-146.

[2]任世江.初中历史课程“点—线”结合设计思路的构想——2011年版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课程内容选择建议[J].历史教学问题,2013,18(08):153-154.

[3]章志平.应充分发挥史料在学生多元历史观培养中的作用——以《洋务运动》教学为例[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3,17(03):181-182.

猜你喜欢

洋务运动初中历史教学
“大历史观”与历史思维培养——以《洋务运动》为例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洋务运动中洋务企业性质的探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科学技术视域下中国近代化建设探析——以洋务运动为例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