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浅谈

2016-04-26孔嘉黎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中生活化

孔嘉黎

【摘要】一切教育追根溯源都来自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学生活化对于学生的身心成长、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学科的发展以及新课改的深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关注学生生活成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改革的新方向。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活化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诸如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教学内容缺乏整合、教学方法缺少反思以及教学过程缺乏引导等等。本文在整合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和新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新背景下生活化教学的实施提出了一些切实策略。

【关键词】高中 思想政治课 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81-02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含义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是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要从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充分考虑了学生当下的生活情境的基础上树立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教学目标,进行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设计,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最终使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获得生命的真谛的过程。

二、当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目标看:目标偏离,流于表面

在教学目标上,高中思想真是可追求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强调“生活化”,追求学生对自身实际生活认知并不代表着忽视知识的价值和知识目标的实现,而是对传统的重知识轻情感的片面教学目标的一种批判和完善,这种批判旨在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种极端。

(二)从课程内容看:偏离真实,缺乏整合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主张从生活中截取教学所需要的材料,但是并不是生活中的一切材料都可以用来进行课堂教学。在组织材料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对生活材料进行必要的提取、加工和概括,但也不提倡偏离真实的加工和过度的抽象,让材料为了适应教学而失去真实性,变得不符合生活逻辑或者过分简单化,使生活化教学走上“为教而生活”的错误道路。

(三)从教学方式看:创新有余,反思不足

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活化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开始改革原来的教学方式,积极主动地变灌输式课堂为活动式课堂,这期间也创新了许多新型的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上的探索为推动思想政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新课改的推进提供了动力,但与此同时,各种新式的教学方法遍地开花,许多年轻教师在追求方法的变换和创新时,忽视了对这些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适用性的反思。教师们把大部分的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变化上,却很少有人停下来思考每一种方法的实效,这导致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在方式上出现创新有余但反思不足的尴尬局面。

(四)从教学过程看:过于热闹,缺乏引导

“教学,应该是拥有教学理论素养的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新课改的理念强调要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许多学校就此以“自主先学”“小组讨论”“活动展示”等教学环节来保障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和效果。这一手段的确使得课堂由原本教师主导变成了学生主角,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学生很难控制自己活动的时间和讨论的效果,而使得探究向着无主题、无主导、无限制的方向发展,课堂成立几十位学生的“茶话会”。

三、实施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树立生活化的基本理念

1.树立回归生活的教学观

“科学世界是生活世界的理性沉淀,是生活世界的抽象图景。”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最本质的内涵就是要使教学回归生活,教学的内容源自生活,教学的目的为了生活。本着对生活世界的热情,将教学内容置于生活的大环境之中,用生活的逻辑去解析理论知识,做到立足书本,回归生活。

2.树立以生为本的学生观

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应确立起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将开发学生的主体性置于教学的中心环节。备课和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始终把激发学生兴趣作为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合理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力”,将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总之,让教学始终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是生活化教学应当确立起来的正确的学生观。

3.树立民主平等的教学观

在生活化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始终是平等对话的角色。师生在人格上始终是平等的,因而教学完全是建立在平等前提上的。师生学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发展。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实践调研法等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进行“民主决策”中听证会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计模拟听证会的场景,让学生对整个流程感同身受;如在进行“民主监督”这框内容的讲解时,可以布置学生参与到自己所在地区的民主监督中去,让学生去感受一下自己身边民主监督工作的落实情况,另外,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用对某一确定的课题开展问卷、访谈等形式的研究,最终获得对问题的解答。

(三)建立促发展的评价机制

1.评价主体由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转变

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促进评价主体由学生本人、老师和其他同学向学生、教师、伙伴、家长、学校、社区等多元主体的变化是十分必要的。来自家长、学校和社区的评价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在课堂之外的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有利于督促学生自觉地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真正面向学生的整个生命。

2.评价内容由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品德综合发展转变

思想政治课的两大特性即科学性和育人性决定了思想政治课的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该学科的相关知识结构,树立学生科学的三观才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但这往往在授课过程中被学生和老师所忽略,即便是在新课改实施十多年后,三维目标不能真正得到落实的情况依然屡见不鲜。从课程评价上确立多层次,分级别的评价内容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进一步落实。

3.评价方式由考试评价向口头、书面等多种评价相结合转变

生活化教学主张面向学生的整个生命,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生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主张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包括日常的口头评价,学生作业的评语,家校联系本的周评,学期成长记录袋,升学档案袋等等一系列记录学生成绩变化和思想品德发展的评价方式。

4.评价过程由终结性评价向形成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转变

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统一,坚持评价的动态性,注重对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学科时的过程的评价远比注重以考试为典型形式的终结性评价意义要大得多,在生活化的思想政治课课程评价中要坚持“动静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统一”“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协调”。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3页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胡凯,《生活世界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上海: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第17期

[4]胡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2007年

[5]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课高中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