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6-04-26刘雪冰

关键词: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大学生

刘雪冰

【摘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人们关注的不仅仅只是毕业生的就业率问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教育部规定高校要每年制作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开始,就业质量更加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国内较多地运用“就业率”作为来评判就业情况的主要标准,但这只仅仅关注就业问题的一个表象,忽视了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建设。就业质量内涵丰富,要衡量它就需要构建科学、可行、适用的综合评价体系,依据主、客观维度的指标对评价就业质量的各种要素进行综合分析,把复杂的就业质量变为可以量度、计算、比较的数字、数据,为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提供定量化的依据。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质量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038-02

一、高校就业质量研究背景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都是社会不容忽视的大问题,大学生作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就业问题也关系着未来社会的发展。同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是直接反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关系到高校的生源和未来持续发展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对高校的生源质量、学科专业设置以及教育教学改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毋庸置疑,单纯的用就业率来评判一个高校的好坏或者专业的好坏,是非常不科学的。不能因为一个专业的就业率较低就取缔这个专业,这样对于一个专业的传承也是不利的。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反映的只是这个学生有没有就业,并不能在实质上反映这个学生的工作的真实状况。并且,很多高校在就业率上造假,为了能够提高本校的就业率,强制毕业生把档案转到人才市场。而就业质量作为另一个标准则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就业的环境以及就业满意度等问题,同时,“就业质量”是反映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量”的问题。

为了能够真实反映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评价体系,教育部办公厅于2013年11月,发出了《关于编制发布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通知》,要求75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在2014年2月底前完成本校首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工作,并且向社会公开发布。但当年社会给出的75所部属高校的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的平均分却只有56.8分,这是一个让整个社会不得不思考的问题。75所部属高校都是国内顶级的高校,得分却如此之低。而且,通过第一次的就业质量报告的发布,笔者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就业质量。每个高校都是偏重于自己的优势问题来评价就业质量,所以社会对高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的评价并不高。本文沿着上述问题的思路,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及高校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做进一步的研究。

二、就业质量的文献研究

最早提出有关就业质量的概念实在1999年6月举行的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了“国际劳工组织当今的首要目标是促进男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在2003年,国际劳工组织给出了一套核心的测量体面劳动的指标,主要有六个维度,即工作机会,在自由的条件下工作,有意义的工作,工作中的平等和尊重,工作的安全性,经济和社会背景。“Beatson(2000)通过反映劳动一回报关系的经济契约内容和反映雇主与雇员关系的心理契约内容来衡量就业质量。”Brisbois(2003)运用与欧洲基金会相似的就业质量指标(健康与福利,技能开发,职业及就业安全,工作满意度等)对美国、加拿大及欧盟国家的宏观就业质量进行了比较分析。Morton(2004)运用10个指标对加纳的微型和小型企业的就业质量展开了研究,这些指标分别是安全和健康、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劳资关系和结社自由、学徒剥削,保税和童工、薪酬、工作时间和休假、男人和女人的平等机会、职业安全、社会保险等。

国内有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有马庆发(2004)将“就业质量”概括为工资水平、社会地位、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四个方面,具体包括职业声望、工作期望满足程度、职业成就感、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度和适应性。程蹊和尹宁波(2003)从宏观上指出就业质量的层次可从就业环境,生产效率,经济生活三个方面来界定,着眼点是劳动者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将就业质量的微观表现与宏观表现有机结合起来,突出了就业质量的宏观层面内涵。刘素华(2005)提出了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并给出了企业层面的就业质量评价标准,她还讨论了就业质量与体面劳动的关系,指出体面劳动包含了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主要反应的是就业质量的状况,体面劳动的程度越高,就业质量就越高。

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大学生就业质量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直接反映,同时也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认同度和满意度的集中体现。国内很多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国内关于高校就业质量的研究主要有秦建(2007),他从大学生角度出发将其定义为:大学生即将或正在从事的工作的优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满足大学生需要的程度。曾向昌(2009)则将大学生就业质量概念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即将从事的工作与自身所学专业、学历水平、以及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适应,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业愿望。笔者主要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指标获取法、权重赋值法,并且考虑了在指标可量化的基础上,从主观维度和客观维度两个方面构建了8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大学生就业质量是就业率、就业流向、工作单位、薪酬福利、就业满意度、人职匹配度、专业相关度、就业认可度等因素的综合反映。

第一,就业率在量化的基础上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率是非常直观反映大学生是否就业的一个标准,但它只能作为其中一个指标来衡量就业质量,就业率包含于就业质量之内,是衡量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同时,就业率又分为离校签约率和年终就业率两个二级指标。离校签约率是指当年学生毕业之前在校的签约率,年终就业率是指学生从大四的下半学年到该年结束的就业率。就业率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方面,也是反映就业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指标。

第二,就业流向可以分为地域流向和行业流向两个二级指标来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就必须要知道他们就业的地域和行业,不同的地域以及不同的行业可以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状况和工作条件。

第三,工作单位也是从客观维度来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指标。同时,工作单位作为一级指标又分为单位社会地位和半年内离职率两个二级指标。工作单位社会地位较高的,例如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及党政机关等,就业质量相对于民营和小微企业的就业质量要高。半年内离职率较低的工作单位,就业质量相对于半年内离职率较高的工作单位要高。

第四,薪酬福利也是直观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级指标。大学生在签约时非常重视的一点就是薪酬福利,主要包括起薪、转正后起薪和劳动保障。对于薪酬福利较好的工作单位,大学生的签约率普遍较高,同时对工作单位的满意度也较高,相对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比较高。

第五,就业满意度是从主观维度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就业满意度由工作地点、工作单位、工作岗位、发展空间、薪酬福利五个方面,大学毕业生对这5个方面比较满意的就业质量就比较高,就业满意度同时也是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一个主观因素。

第六,人职匹配度包括与职业性格、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价值观的匹配度,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内在因素,兴趣、性格、能力和价值观方面,都是大学生自身所形成的,是其固有的内在本质。大学生处于身体和知识激变的重要时期,其对自身状况的了解会影响其职业选择。特别是职业价值观、能力、兴趣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尤其大。对于人职匹配度较高的,会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反之,则会降低大学生就业质量。

第七,专业相关度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主观维度之一。大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都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四年的专业学习让大学生能够更快的适应工作单位,着手开始相关的工作。一般来说,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大学生就业质量也比较高。

第八,就业认可度是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最后一个指标。就业认可度不仅仅是指用人单位对就业的认可度,也包括毕业生对就业的认可度。用人单位对就业的认可度主要是从学生的自身素质、签约状况以及学校的就业服务工作三个方面反映的,毕业生对就业的认可度主要是从工作单位的状况、自己的是否签约成功以及学校就业指导工作三个方面进行反映的。

目前国内的大学生就业质量的评价主体主要包括教育部以及高校本身,相比较以前的单纯发布就业率,这是一个进步,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近两年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即使是北京大学这样的一流大学,都会受到媒体和公众的批评。根本性的问题还是在于,公布的数据以及采取的方法都不科学,没有相对信任的主体去测量就业质量,并且就业质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每个高校都会根据自己学校的优势来测量就业质量,缺乏客观性。在高校以及教育部的基础上,应该加入一个更加客观且具有客观性的第三方团体去测量,并且能够把就业质量量化,更加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刘素华. 就业质量:内涵及其与就业数量的关系[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

[2]叶金珠.社会资本对就业质量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Schroeder, Fredric K. Workplace issues and placement: What is high quality employment?[J].Work, 2007, Vol. 29, (4): 357- 358

[4]程蹊,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2003(11)

[5]彭世武.构建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08)

[6]刘素华.建立我国就业质量量化评价体系的步骤与方法[J]. 人口与经济,2005(06)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基于UML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评价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